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语(口語)  拼音:kǒu yǔ
1.专指谈话所用的语言。唐。刘知几《史通。卷六。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
2.议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3.诽谤。汉。杨恽 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4.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胡阿虎,便叫周四上前来问。」也称为「口供」、「口词」。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口吻  拼音:kǒu wěn
1.口。《文选。成公绥。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红楼梦》第二二回:「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也称为「口气」。
3.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说话,分明是京都口吻。」也称为「口气」、「口音」。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漢語大詞典》:口声(口聲)
(1).犹开口。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又不曾麻搥下脑箍,你怎么口声的就招伏。”
(2).语气,口气。《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秋公 见口声来得不好,老大惊讶。”
(3).指口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他妻子﹞又换了一个口声,道:‘我乃 陈 妾 丁氏 ,大娘死与我何干?’”参见“ 口音 ”。
(4).议论。红楼梦第四回:“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红楼梦第五五回:“二奶奶的事,他还要驳两件,才压得众人口声呢!”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漢語大詞典》:腔音
口音。 萧红 《马伯乐》第二部第一章:“ 马伯乐 本非 黄县 人,而是 青岛 人,可是他立刻装成 黄县 的腔音。”
分類:口音
《國語辭典》:声音(聲音)  拼音:shēng yīn
物体振动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叱退左右。」《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打从学堂门口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
《國語辭典》:乡音(鄉音)  拼音:xiāng yīn
家乡的土音。《北齐书。卷三五。裴让之传》:「杨愔每称叹云:『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二首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國語辭典》:语音(語音)  拼音:yǔ yīn
1.说话的声音。如:「语音清晰」。
2.字在口语中所念的音。相对于读音而言。如「百姓」的读音为ㄅㄛˊ ㄒㄧㄥˋ,语音为ㄅㄞˇ ㄒㄧㄥˋ。
《國語辭典》:南音  拼音:nán yīn
1.泛指南方的音乐或口音。《文选。张衡。南都赋》:「帝王臧其擅美,咏南音以顾怀。」《文选。左思。吴都赋》:「登东歌,操南音。」
2.一种曲艺。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以木鱼书、龙舟歌为基础,吸收扬州弹词等曲种的音乐发展而成。有百年历史,以清唱为主。唱词多七字句,格律严谨,唱腔悠扬婉转,旋律优美。传统曲目以客途秋恨最著名。
《國語辭典》:土音  拼音:tǔ yīn
地方口音、乡音。唐。萧颖士〈舟中〉诗:「但见土音异,始知程路长。」
《漢語大詞典》:蛮音(蠻音)
南方口音。北齐书·陆法和传:“又 法和 平常言若不出口,时有所论,则雄辩无敌,然犹带蛮音。” 唐 许棠 《寄陆睦州》诗:“汐潮通 越 分,部伍杂蛮音。”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诗之二:“墟里寒泉在,蛮音稚子餘。”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风(口風)  拼音:kǒu fēng
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含意及倾向。如:「他俩口风很紧,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结婚。」《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你说的话,没有一些儿口风,教我如何去回复右丞。」《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國語辭典》:声口(聲口)  拼音:shēng kǒu
口气、语气。《水浒传》第二九回:「那婆婆泪下,这妇人声口不好,不知又为甚的?」《金瓶梅》第一六回:「我闻得人说,他家房族中花大,是个刁徒泼皮的人。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虱子头上挠。」
《國語辭典》:侉子  拼音:kuǎ zi
1.河北、淮南一带对山东人的俗称。
2.南方人对北方人的俗称。
3.称没见过世面的人。
《漢語大詞典》:傒音
南北朝 时指 江西 九江 、 豫章 一带地区的口音。南史·胡谐之传:“以 谐之 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 谐之 家教子女语。”
《漢語大詞典》:语类楚声
说话像楚地一带口音。例如: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魏禧《大铁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