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牙齿(牙齒)  拼音:yá chǐ
动物体的咀嚼器官,为固立于上下颚骨之齿槽突的硬组织突起物。牙齿的构造可分为硬组织形成的珐琅质、象牙质和牙骨质;以及包在硬组织中心而属于软组织的牙髓。
《國語辭典》:元音  拼音:yuán yīn
1.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者称为「元音」,可自成音。国音字母ㄚ、ㄛ、ㄜ、ㄝ等均属之。相对于辅音而言。
2.书名。明孙原理编,十二卷,元人诗的总集。
《國語辭典》:满口(滿口)  拼音:mǎn kǒu
1.塞满整个嘴巴。《三国演义》第二○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齿嚼唇,满口流血。」
2.不改说话内容,嘴巴尽说著。《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王书办满口应允,然后敝国翻译官,就告辞回店里去了。」《红楼梦》第七八回:「宝玉满口里说:『好热』。一壁走,一壁便摘冠解带,将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麝香拿著。」
《国语辞典》:成阻  拼音:chéng zǔ
一种发音的动作。使发音器官发生接触或口腔形成某形式的共鸣器,藉以构成某种状态。如发〔p〕时,必先将口腔闭住,这种状态即是成阻。
《國語辭典》:齿舌(齒舌)  拼音:chǐ shé
1.一种软体动物的摄食器官。舌上生有细齿,以舐取、切割或磨碎食物。
2.口舌,比喻人的议论。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國語辭典》:穿鼻  拼音:chuān bí
1.在牛鼻间穿上绳子。比喻像牛一样受人牵引,不能自主。《南史。卷五六。张弘策传》:「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
2.地名。位于河北省天津市。
《國語辭典》:牙关(牙關)  拼音:yá guān
上下牙齿咬合的部分。如:「咬紧牙关」。《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地方齐来捡看,只见小尼牙关紧闭。」《儒林外史》第三回:「说著,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高级汉语词典》:龈腭
牙床和腭。比喻事物的根底
《國語辭典》:洪音  拼音:hóng yīn
声韵学上指主要母音舌位较低、较后、口腔共鸣器空隙大的音。相对于细音而言。如宋、元等韵学家将一、二等韵视为洪音,把三、四等韵当做细音。
《漢語大詞典》:马牙(馬牙)
(1).即马牙硝。 唐 卢照邻 《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昔在 关西 太白山 下,一隐士多玄明膏,中有丹砂八两。予时居贫,不得好上砂,但取马牙颜色微光净者充用。” 唐 李贺 《南园》诗之十二:“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参见“ 马牙硝 ”。
(2).俗称婴儿口腔里的白色斑点为“马牙”。
《漢語大詞典》:马牙硝(馬牙硝)
亦作“ 马牙消 ”。 朴硝的一种。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 楚州 盐城 古盐仓下土中,又有一物,六稜,如马牙硝,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彼方亦名太阴玄精。”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丹房镜源·诸消篇》有马牙消、朴消、芒消、缩砂、坑消五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五·朴消:“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有牙者为马牙消……朴消即是芒消、马牙消,一物有精粗之异尔。”
分類:朴硝
《國語辭典》:体温(體溫)  拼音:tǐ wēn
1.身体的温度。人类正常的体温维持在摄氏三十六度至三十七度。
2.身体温暖。三国魏。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仲都冬裸而体温,夏裘而身凉。」
《漢語大詞典》:上齿(上齒)
(1).长在口腔前部的牙齿。指门齿、犬齿。吕氏春秋·博志:“凡有角者无上齿。”大戴礼记·易本命:“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
(2).敬老。上,通“ 尚 ”。齿,指高年。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 孔颖达 疏:“又於乡学习此乡饮酒之礼,令老者居上,故云上齿。”《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諫,赞相礼仪,宴会则上齿。”
《國語辭典》:牙龈(牙齦)  拼音:yá yín
齿龈的别名。参见「齿龈」条。
《國語辭典》:漱口  拼音:shù kǒu
用水洗涤口腔。《红楼梦》第一四回:「及收拾完备,更衣盥手,吃了两口奶子、糖粳米粥,漱口已毕,已是卯正二刻了。」
《国语辞典》:齿龋(齿龋)  拼音:chǐ qǔ
病名。因口腔感染某些产酸性细菌,使牙齿周围残留食物中的糖类分解成乳酸,酸蚀牙齿,因而引起牙齿脱钙,产生窝洞的一种牙病。参见「龋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