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薰染
(1).沾染;感染。谓受到某种影响。 南朝 梁 萧统 《讲席将毕赋三十韵》:“惠义比瑶琼,薰染犹兰菊。”朱子语类卷九五:“人性本善而已,才堕入气质中,便薰染得不好了;虽薰染得不好,然本性却依旧在。” 清 周在浚 《行述》:“ 江 南华侈,后生辈易为薰染,愿尔等勿效之也。” 欧阳予倩 《泼妇》:“要知道让一个清洁无瑕的儿童,去受罪恶的薰染,是作母亲的罪恶。”
(2).犹渲染;点染。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米元暉 善画,能以古为今,盖妙於薰染縑素。”
《漢語大詞典》:侵染
感染。 宋 岳飞 《奏乞侍亲疾札子》:“臣老母 姚氏 年几七十,侵染疾病,连月未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代父赎罪:“本年五六月内,侵染暑溼,疮癘时作。寒热交攻,奄奄一息。”
分類:感染
《漢語大詞典》:感伤(感傷)
(1).有所感触而悲伤。诗·陈风·泽陂序:“言 灵公 君臣淫其国,男女相悦,忧心感伤焉。”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感伤道:‘这两个老人家就穷苦到这个地步!’” 茅盾 《〈呼兰河传〉序》:“今年四月,第二次到 香港 ,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
(2).感染疾病。 汉 王充 论衡·气寿:“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
(3).触犯,损伤。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大王勋业已盛,四方无事,唯宜修政养民,顺时蒐狩,何必盛夏驱逐,感伤和气。”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下则众口怨谤,感伤和气。”
《漢語大詞典》:污染
亦作“污染”。亦作“汚染”。
1.沾染;玷污。汉书·王莽传下:“出见男女不异路者, 尊 自下车,以象刑赭幡污染其衣。”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军尸流血,污染丘山。”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不随凡石追时好,直与日月争光辉。韜藏久矣不乱用,惟恐翰墨污染之。” 刘心武 《我爱每一片绿叶》:“多少年来我们的政治生活不够正常,‘左’倾灰尘污染了多少人的眼睛。”
2.感染,传染。三国志·吴志·全琮传:“水土毒气,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汚染。”太平广记卷六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玉女:“ 华山 云臺观 ,有婢 玉女 ,年四十五,大疾,徧身溃烂臭秽。观中人惧其汚染,即共送于山涧幽僻之处。”
3.犹诬陷。 唐 邵说 《让吏部侍郎表》:“臣以殃衅,顷遭污染。” 清 曾国藩 《毕君殉难碑记》:“忌君者日以次骨,飞谋荐谤,迭相汚染。”
4.犹牵连;连累。后汉书·寒朗传:“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汚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魏讽 、 曹伟 ﹞虽刑於鈇鉞,大为烱戒,然所污染,固以众矣。”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非惟涂炭平人,实亦污染将士,儻国家发兵诛讨,则玉石俱焚矣!”
5.谓奸污。 清 徐士銮 《宋艳·耿直》:“僕既欠主人之钱,又且污染其婢,事之有无虽未可知,然其自供罪状已明,合从姦罪定断徒配施行。”
《漢語大詞典》:俘虏(俘虜)
亦作“ 俘掳 ”。亦作“ 俘卤 ”。
(1).战争中擒获或被擒获。晋书·祖逖传:“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应有百姓妇女,曾经俘掳他处为婢妾者,一任骨肉识认。”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史:“而《咸通録》言是役也,俘卤百万,总集 相州 ,断六十万人於 漳河 ,血流成川。” 何其芳 《老百姓和军队》:“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 日本 马,他们说:‘那是匹洋马。’”
(2).泛指捉住。 浩然 《艳阳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总算把 弯弯绕 放出来的鸡全部俘虏了。”
(3).战争中擒获之敌人,或为敌所擒获者。魏书·太祖纪:“於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 贾彝 、 贾闺 、 晁崇 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隔谷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如:不虐待俘虏。
(4).比喻以一种情感、气氛或艺术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对方。 端木蕻良 《琴》:“但是她又是那样的颤抖呵,她恐惧这手臂会将她俘虏。” 徐迟 《三峡记》:“ 祁连山 俘虏了我的心, 青海湖 我一见钟情。”《新华月报》1962年第1期:“这就使作品闪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虏听众的魅力。”
《漢語大詞典》:渐化(漸化)
感染教化。汉书·王莽传上:“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渐化端冕,奉珍助祭。” 北魏 高允 《徵士颂》:“四海从风,八垠渐化。” 清 戴名世 《〈辨苗纪略〉序》:“遵其成法,勿致陨坠,则 苗 皆可渐化,而为衣冠文物。”
分類:感染教化
《漢語大詞典》:爱染(愛染)
佛教语。谓本来洁净的本性为外界情欲所感染。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三:“爱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古尊宿语录二》:“有纤毫爱染心,纵然脚踏莲华,亦同魔作。”
《漢語大詞典》:默化
(1).指人的思想或品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弘明集·正诬论:“圣哲所兴,岂有常地?或发音于此,默化于彼。形教万方,而理运不差。”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潜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顽。” 高歌 《人道主义的失败》:“和他亲近的朋友,无形中都受了他的默化。”
(2).指为人所不知不觉的变更。 宋 苏轼 《与周文之书》:“ 岭 南无大寒甚暑,秋冬之交,勾萌盗发,春夏之际,柯叶潜改,四时之运默化而人不知。”
《漢語大詞典》:习染(習染)
(1).谓受某种习气所感染。 南朝 梁简文帝 庾肩吾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第三赋韵东城门病联句》:“习染迷画瓶,卧起求栖宿。”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於习染。”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叶圣陶 《倪焕之》八:“一些绅富人家的子弟,因为他们的家庭喜欢模仿都市里的时髦行径,不免有所习染。”
(2).指坏习惯。 清 曾国藩 《答刘孟容书》:“常人者虽得其全,而气质拘之,习染蔽之,好不当则贼仁,恶不当则贼义。”
《漢語大詞典》:染患
(1).染病。《水浒传》第二回:“如今 高殿帅 新来上任,点你不着。军正司禀説染患在家,见有病患状在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赵景清 ﹞就留 赵公子 在观中居住。谁知染患,一卧三月。”
(2).传染,感染。《水浒传》第二三回:“今欲正要回乡去寻哥哥,不想染患疟疾,不能勾动身回去。”
分類:传染感染
《漢語大詞典》:溃烂(潰爛)
(1).失败。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勋 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 曹公 ”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 祖 乃溃烂。”
(2).破裂;破碎。隋书·酷吏传·王文同:“令其人踣心於木橛上,缚四支於小橛,以棒殴其背,应时溃烂。”明史·刘仁本传:“ 太祖 数其罪,鞭背溃烂死。”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一夜叉以沸汤浇之,皮肉溃烂,号呼之声不絶。”
(3).伤口或发生溃疡的组织由于病菌的感染而化脓。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月餘,手足不能自举,其楚挞之处皆溃烂,秽甚。”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其实麻风这个病,外省也未尝没有……大约 广东 地土热,犯了这个病要溃烂的。” 杨朔 《木棉花》:“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可以加速割除溃烂的疽疮。”
(4).腐烂。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会送中使者还云:‘果溃烂,弃之矣。’” 宋 苏轼 《上蔡省主论放欠书》:“或布帛恶弱估剥以为亏官,或糟滓溃烂纽计以为实欠。”
(5).败坏;腐朽。明史·庄烈帝纪赞:“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漢語大詞典》:陶染
熏陶感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然才有庸儁,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譎,文苑波诡者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夫以圣贤之训,父子兄弟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夫人父兄皆儒先生,自幼陶染诗礼间事,絶异於他女。”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八:“ 孙八 近来受新礼教的陶染,颇知道以‘鞠躬’代‘叩首’,一点也不失礼。”
分類:熏陶感染
《漢語大詞典》:感冒
(1).犹感受。《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那老妈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股部》“寒热往来不焮红”注:“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
(2).一种传染病。多因气候变化,人体抵抗力减弱时为病毒感染所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我今日有点感冒,不便出去,明后天好了再来罢。”
(3). 清 代官员请假的托辞。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害肚感风:“按今制官员请假輒以感冒为辞,当即 宋 时‘感风簿’之遗意。”参见“ 感风簿 ”。
《漢語大詞典》:感风簿(感風簿)
宋 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的登记簿。例以“感风”为名,故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沈存中 云:‘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名下书肠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歷,相传谓之‘害肚歷’。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歷’,可对‘感风簿’。”
《漢語大詞典》:腹泻(腹瀉)
由于肠道感染,消化机能障碍引起的症状。大便稀薄或呈水状,有的粪便带脓血,次数增多,常兼有腹痛。也称水泻。通称拉稀、泻肚或闹肚子。
《漢語大詞典》:浸染
逐渐感染;逐渐沾染。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故曰丹可灭而不能使无赤,石可燬而不能使无坚;苟无丹石之性,必慎浸染之繇。” 唐 张九龄 《敕处分县令》:“或以烦碎而不专意,或以僻远而不畏法,浸染成俗,妨夺为常。嗷嗷下人,於何寄命?”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尚念因而化之,亦既去其尤者。而宰臣等惧其浸染,未克澄清。” 明 高攀龙 《说类·困学记》:“而最受病处,在自幼无小学之教,浸染世俗,故俗根难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