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禁殿
宫殿;内廷。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大集诸儒内禁殿,譔定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等,大氐千餘篇。”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谢禁缠足表》:“将见禁殿娇娥,粗服乱头都好。”
分類:宫殿内廷
《漢語大詞典》:灵阃(靈閫)
内廷。借指帝王。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神行景騖,发由灵閫。”
分類:内廷帝王
《國語辭典》:待诏(待詔)  拼音:dài zhào
1.唐朝时,凡文词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专家,养于翰林院中,以待皇帝诏命应对。有画待诏、医待诏、棋待诏等名称。
2.职官名。宋置。明、清属翰林院。
3.宋元时对各种工匠的尊称。《水浒传》第四回:「智深便道:『兀那待诏,有好钢铁么?』」《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女童觉被他看见,脸都红了,道:『蒯待诏,有甚说话?』」
《漢語大詞典》:同官
(1).在同一官署任职的人,同僚。《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寮。” 唐 韩翃 《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诗:“才子风流 苏伯玉 ,同官晓暮应相逐。”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词序:“ 淳熙 己亥,自 湖北 漕移 湖南 ,同官 王正之 置酒 小山亭 ,为赋。” 明 屠隆 《綵毫记·脱靴捧砚》:“臣不知圣上呼召,与同官共醉酒楼,死罪!死罪!”《老残游记》第十五回:“我辈都是同官,不好得罪他的; 补翁 是方外人,无须忌讳。”
(2).官职名位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 ﹞又与吾同官而专之。” 杨伯峻 注:“同为公族大夫而专任其事。”
(3). 明 内廷同支派的太监称“同官”。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诸升 ﹞于 王太监 安 为同官。按外廷所称同官者,谓职掌名位相同也;内府所称同官者,不过同支派项下已耳,犹前后同门之义,非指同僚而言。”
《漢語大詞典》:内者
(1).指内结于君主的人。鬼谷子·内揵:“内者进説辞,揵者揵所谋也。” 陶弘景 注:“説辞既进,内结於君,故曰内者进説辞也。”
(2). 秦 汉 内廷官署名,掌帷帐等用物。汉书·王莽传中:“ 莽 曰:‘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太官齎糒乾肉,内者行张坐卧,所过毋得有所给。’” 颜师古 注:“张坐卧,谓帷帐茵席也。”后汉书·皇后传上·和熹邓皇后:“减大官、导官、尚方、内者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自非供陵庙,稻粱米不得导择,朝夕一肉饭而已。” 李贤 注引汉官仪:“内者,主帷帐。”
《國語辭典》:宴乐(宴樂)  拼音:yàn lè
1.安乐。《易经。需卦。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
2.宴饮寻乐。《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
《漢語大詞典》:外廷
亦作“ 外庭 ”。 国君听政的地方。对内廷、禁中而言。也借指朝臣。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乡者僕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 唐 贾岛 《赠翰林》:“清重无过知内制,从前礼絶外庭人。”新唐书·刘季述传:“方寒,公主嬪御无衾纊,哀闻外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朕无不可,第恐外庭有语,宜密速为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御前亲近大臣,如 乾清宫 管事,打卯牌子,其秩亦荣显,犹外廷之勋爵戚臣然。”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奄宦上:“而外庭所设之衙门,所供之财赋,亦遂视之为非其有,嘵嘵而争。”
《國語辭典》:中旨  拼音:zhōng zhǐ
1.皇帝的谕旨。唐。罗隐 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乃诏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献赋。」也称为「中诏」。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宣和遗事。前集》:「贯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复关朝廷矣。」《明史。卷一七九。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漢語大詞典》:发中(發中)
(1).发自内心。 汉 孔融 《报曹公书》:“知同其爱,训诲发中。”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夙夜永怀,感愴发中。” 晋 郗超 《奉法要》:“欣感发中,必形於事。”
(2).出自内廷。 晋 羊祜 《让开府表》:“而猥超然降发中之詔,加非次之荣,臣有何功可以堪之。”
《國語辭典》:燕乐(燕樂)  拼音:yàn lè
1.安乐。《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2.追逐宴饮酒色之乐。《汉书。卷一○。成帝纪》:「其后幸酒,乐燕乐。」唐。颜师古。注:「燕乐,燕私之乐。」唐。韦应物〈乐燕行〉:「良辰且燕乐,乐往不再来。」
《漢語大詞典》:六馆(六館)
(1).国子监之别称。 唐 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宋 元 以后,渐加合并,以至仅存国子一学,但后世仍以六馆指国子监。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於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餘人,又以 蕃 之义行,言於司业 阳先生 城 ,请諭留 蕃 。” 明 宋濂 《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 平仲 将行,率六馆之士祖饯於 龙江 之上。” 清 冯桂芬 《改建正谊书院记》:“书院始於 唐明皇 建丽正书院。盖六馆之属,与今书院异。”
(2).谓 清 之实录馆、文颖馆、国史馆、四库全书馆、四库会要馆、内廷方略馆。 清 梅曾亮 《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輶车风驰,入我包匭,成均大师,六馆咏歌。”
《國語辭典》:内廷(內廷)  拼音:nèi tíng
宫中。《清史稿。卷一一五。职官志二》:「至是釐定,崇内廷体制也。」也作「内庭」。
《漢語大詞典》:内庭
(1).宫禁以内。 唐 韩偓 《甲子岁夏五月自长沙抵醴陵聊寄知心》诗:“职在内庭宫闕下,厅前皆种紫薇花。”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裴廷裕 乾寧 中在内庭,文书敏捷,号‘下水船’。”《天雨花》第三二回:“后在内庭应气闷,此来骨肉可频逢。”
(2).内院,里院。 清 刘大櫆 《海门鲍君墓志铭》:“而 尹公 太夫人尤重君,常引至内庭相见,饮食之如家人。”
(3).针灸穴位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二三趾缝缘后约五分的凹陷处。主治牙痛、头痛、咽喉肿痛等症。参阅灵枢经·本输
《漢語大詞典》:直内
内廷值班的人。 唐 王建 《鸡鸣曲》:“百官待漏双闕前,圣人亦挂山龙服……直内初烧玉案香,司更尚滴铜壶水。”
分類:内廷值班
《漢語大詞典》:驱役(驅役,敺役)
驱役:亦作“駈役”。 1.驱使;役使。 汉 王充 论衡·对作:“《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正道焉。” 宋 苏洵 《田制》:“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僕,安坐四顾,指麾於其间。” 梁启超 《广诗中八贤歌》:“驱役教典庖丁刀,何况 欧 学皮与毛。”
(2).为内廷服役供驱使的人。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八年引此文作“驱役”。 胡三省 注:“驱役者,嬖倖挟势,驱掠良人,以供掖庭私役者也。”
(3).为官事奔走辛劳。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一:“驱役宰两邑,政绩竟无施。”
敺役:役使。引申为运用。 明 李东阳 《安平镇减水石坝记》:“利与害相值,必较多寡以为重轻,若敺役土石,当水之怒,费多而利寡,此古人所深戒。”
《國語辭典》:六院  拼音:liù yuàn
1.唐南山道之精兵。《新唐书。卷一五四。列传。李晟》:「愬乃令佩刀出入帐下,署六院兵马使。六院者,随、唐兵也,凡三千人,皆山南奇材锐士,故委祐统之。」
2.宋朝登闻检院、登闻鼓院、官告院、都进奏院、诸军司粮料院、审计院等官署的合称。《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中兴后,检、鼓、粮、审计、官告、进奏,谓之六院。」
3.即六宫,后妃所住的地方。明、清皇宫内廷在三宫的两边有东西六宫,故称。如:「三宫六院」。《西游记》第三七回:「三宫皇后,六院嫔妃。」
4.院指行院,歌妓的营业场所。明初南京最著名的妓院有来宾、重译、轻烟、淡粉、梅妍、柳翠等六院,故以「六院」为妓院的别称。《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某相遇之初,每闻绝调,辄不禁神魂之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