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条流(條流)
(1).体例;纲目。宋书·谢灵运传:“ 太祖 登祚……令 灵运 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前史所述 魏 、 晋 诸家书目,条流仅举,銓次靡详,惟 阮 氏《七録》始末,备载弘明集中。”
(2).流派;类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条流殊迹,若有区囿。”隋书·经籍志二:“ 汉 时 刘向 《别録》、 刘歆 《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
(3).指细流,小道。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序》:“是故六艺要其中,百家明其际会;六艺举其大,百家尽其条流。”
(4).条例。通典·职官二二:“ 周 建六官,各有徒属,虽尚文去质,吏众事繁,然而条流不紊,职非重设。”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谓宜具为条流,俾诸教官依国子监外官学例,为课试法。”
(5).谓订立条例。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伏以糶盐价钱,自有本使收管,不要州县条流。”
(6).条理。南史·柳恽传:“ 惲 常以今声转弃古法,乃著《清调论》,具有条流。”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事虽漫汗麄梗,经 建翁 手,必有条流秩序,后可循守也。”
(7).枝条。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安得輟雨足,杖藜出嶇嶔。条流数翠实,偃息归碧潯。” 仇兆鳌 注:“ 刘孝仪 《緑李赋》:‘緑珠满条流。’”
《漢語大詞典》:乱体(亂體)
指在文章结尾引用诗经语句总括全篇要旨的体例。 明 李贽 《四书评·大学》:“五引是文章家乱体,《中庸》末篇亦是此法。”
《漢語大詞典》:新裁
(1).新的设计、筹划。多指诗文、工艺的构思。 唐 贾岛 《雪》诗:“强起吐巧词,委曲多新裁。” 清 费经虞 《定军山下村居》诗:“观物未能忘旧事,避人稍欲著新裁。” 鲁迅 《〈北平笺谱〉广告》:“近来用毛笔作书者少,制笺业意在迎合,輒弃成法,而又无新裁,所作乃至丑恶不可言状。”
(2).新体裁;新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释通:“何谓仍原题?诸史异同,各为品目,作者不为更定,自就新裁。”
《國語辭典》:条例(條例)  拼音:tiáo lì
分条订立的规则。《喻世明言。卷一三。张道陵七试赵升》:「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此案已结,细查条例。」
《國語辭典》:编次(編次)  拼音:biān cì
1.依次第编列。《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2.编辑整理。《红楼梦》第二三回:「命探春钞录妥协,自己编次,叙其优劣,又命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
3.指编辑体例。宋。苏轼 评《文选》四首之一:「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
《國語辭典》:诗格(詩格)  拼音:shī gé
1.作诗的法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
2.诗的风格。宋。苏轼 次韵滕元发、许仲涂、秦少游诗:「二公诗格老弥新,醉后狂吟许野人。」
3.书名。唐诗人贾岛著,一卷。
《漢語大詞典》:春王
指正月。按春秋体例, 鲁 十二公之元年均应书“春王正月公即位”,有些地方因故不书“正月”二字,后遂以“春王”指代正月。春秋·定公元年:“元年春王。” 杜预 注:“公之始年不书正月,公即位在六月故。” 汉 班固 《东都赋》:“春王三朝,会同 汉 京。”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 鲁定公 元年春王不言正月者,春秋以其先君不得正其终,则后君不得正其始,故曰定无正也。”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宦成:“我想春王伊始,猛虎横行,咎归令尹。”
《國語辭典》:体统(體統)  拼音:tǐ tǒng
1.诗文或著作的体裁、纲要的条理。《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2.制度、规矩、格局。《水浒传》第五一回:「山寨体统,甚是整齐。」
3.合乎身分地位的行为举止。《儒林外史》第三回:「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4.体面。指光彩、有面子。《红楼梦》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儿也罢了。」
《國語辭典》:义例(義例)  拼音:yì lì
著书的主旨和体例。《魏书。卷八四。儒林传。张吾贵传》:「义例无穷,皆多新异。」
《漢語大詞典》:时制(時制)
(1).指时节和制度。诗·鄘风·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説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 疏:“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沈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
《國語辭典》:通体(通體)  拼音:tōng tǐ
1.全身。唐。韩偓〈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
2.事物的全部,整体。宋。欧阳修 渔家傲。九日欢游无限好词:「通体清香无俗调,天气好,烟滋露结功多少。」
3.合为一体。《淮南子。本经》:「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
4.全篇文辞的体裁。《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國語辭典》:定体(定體)  拼音:dìng tǐ
体,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则及要求。定体指语言形式运用上,固定不变的句法程式。
《漢語大詞典》:日录
(1).史书记事的一种体例。记其事并记其时日。《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汉 何休 注:“於所闻之世……大夫卒,无罪者日録,有罪者不日,略之。”
(2).指史官按日的记录。宋史·周常传:“陛下於灾暾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定令,则必记於日録,传之史笔。”
(3).犹日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山谷 晚年作日録,题曰《家乘》。” 阿英 《敌后日记·〈庙湾纪程〉序》:“余自五月三十一日,离 泰州 前来军部……诸凡海陆河川,风雨晦暝,艰辛苦难,无不饱经。故抵达军本部 亭子港 以后,遂将途中日録,汇为一册存之。”
《漢語大詞典》:类例(類例)
类别与体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诗又有正格、偏格,类例极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宋 世诸家,虽咸有书目载於文献通攷,其类例悉不能详。”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自《太玄》推而极之,至于他书,其类例悉準是。”
分類:类别体例
《国语辞典》:汉纪(汉纪)  拼音:hàn jì
书名。东汉荀悦著,三十卷。仿《左传》体例,以简化《汉书》内容。考證《汉书》舛伪之处颇多。约成书于汉献帝建安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