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品类(品類)
(1).指等级;类别。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微,修本末者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或行仁而不遇,或尽忠而受戮,何不求其品类,简在一科,而乃异其篇目,各分为卷。”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三章第二节:“这一类人品类较杂,但在宗教信仰、军事纪律的统一领导下,也成为重要的革命战士。”
(2).指万物。 唐 韩愈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寰宇斯泰,品类皆苏;渥恩普霑,远近同庆。”
《漢語大詞典》:行业(行業)
(1).德行功业;操行学业。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播种有不收者矣,而稼穡不可废;仁义有遇祸者矣,而行业不可惰。”南齐书·垣崇祖传:“ 垣崇祖 凶詬险躁,少无行业。”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条》:“以此士之进退,多言命运,而不言行业。” 清 侯方域 《贾生传》:“大概其学术行业,恢奇漭瀁,适於致用,然欲以辙求之,又不得也。”
(2).佛教指恪守戒律的操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以僧尼行业多不精纯为姦慝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蓝摩国:“我惟多福,滥迹僧中,岁月亟淹,行业无纪。”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西湖 法明寺 ,昔讲师 继忠 居之, 忠 有行业,愿力强果,故虽焚荡草莽,百年间冠盖常走一郡。”参见“ 戒行 ”。
指职业的类别。亦泛指职业。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敢问官人排行第几?宅上做甚行业?”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在西药这行业中,几乎大家都知道有个很会钻营的掮客叫做 朱延年 。”
《漢語大詞典》:戒行
(1).佛教指恪守戒律的操行。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宋云 、 惠生 见彼比丘戒行精苦,观其风范,特加恭敬。”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郭门外精舍;老僧戒行严洁。”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 宋 时 王通 禪师,修行了五十年,因触了知府 柳宣教 ,被他设计,教妓女 红莲 假扮寡妇借宿,百般诱引,坏了他的戒行。”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一:“下令全国府、州、县……非有戒行通经典者不得请给度牒。”亦指戒律。《西游记》第四二回:“﹝菩萨﹞问道:‘你可受吾戒行么?’妖王点头滴泪道:‘若饶性命,愿受戒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其徒可三百人,戒行亦与浮图相似。”
(2).登程,出发上路。新唐书·石洪传:“﹝ 乌重胤 ﹞乃具书币邀辟, 洪 亦谓 重胤 知己,故欣然戒行。” 宋 王安石 《答范峋提刑书》:“戒行有日,适以服药疲顿,不获追路,岂胜愧悵。” 清 赵翼 《秋园预制敛具诗以调之》:“游为同队鱼,飞作一绳雁,忽然君戒行,毋乃太荒幻。”
《漢語大詞典》:色类(色類)
种类;类别。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又有醏菜似慎火,苦菜似苣胡,芹浑提葱之属,并自 西域 而来,色类甚众。”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自十六时至是 元和 七年矣,有诗八百餘首,色类相从,共成十体,凡二十卷。”
分類:种类类别
《漢語大詞典》:条流(條流)
(1).体例;纲目。宋书·谢灵运传:“ 太祖 登祚……令 灵运 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前史所述 魏 、 晋 诸家书目,条流仅举,銓次靡详,惟 阮 氏《七録》始末,备载弘明集中。”
(2).流派;类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条流殊迹,若有区囿。”隋书·经籍志二:“ 汉 时 刘向 《别録》、 刘歆 《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
(3).指细流,小道。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序》:“是故六艺要其中,百家明其际会;六艺举其大,百家尽其条流。”
(4).条例。通典·职官二二:“ 周 建六官,各有徒属,虽尚文去质,吏众事繁,然而条流不紊,职非重设。”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谓宜具为条流,俾诸教官依国子监外官学例,为课试法。”
(5).谓订立条例。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伏以糶盐价钱,自有本使收管,不要州县条流。”
(6).条理。南史·柳恽传:“ 惲 常以今声转弃古法,乃著《清调论》,具有条流。”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事虽漫汗麄梗,经 建翁 手,必有条流秩序,后可循守也。”
(7).枝条。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安得輟雨足,杖藜出嶇嶔。条流数翠实,偃息归碧潯。” 仇兆鳌 注:“ 刘孝仪 《緑李赋》:‘緑珠满条流。’”
《漢語大詞典》:辈类(輩類)
(1).犹类别。指人才高下的品类。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
(2).同辈,同类。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及由 蜀 来辈类御史,皆乐在朝廷进取,君独念寡稚,求分司东出。” 宋 曾巩 《〈强几圣文集〉序》:“ 几圣 少贫,能自谋学,为进士,材拔出辈类。”
《漢語大詞典》:科别
(1).区分;甄别。汉书·董仲舒传:“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於术,慎其所出。”后汉书·和帝纪:“三月戊子,詔曰:‘选举良才,为政之本,科别行能,必由乡曲。’”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各以其所属,预为科别。”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司马 又尝科别清浊,为二十图,以三十六母列其上,推四声相生之法,为《指掌图》。”
(2).指品类或类别。 章炳麟 《文学说例》:“今世言形容词者,未能定其科别,故今取墨子语定之曰‘举性形容词’、‘加性形容词’,庶几得其分际。”
《漢語大詞典》:体类(體類)
体式;类别。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君能切体类,镜照 嫫 与 施 。”
分類:体式类别
《漢語大詞典》:韵类(韻類)
指韵母的类别。古代韵书的单位“韵”,一个韵可再分为一至几个韵类。 清 陈澧 《〈切韵考〉序》:“又取切语下字繫联之,每韵或一类或二类或三类四类。”
《漢語大詞典》:行当(行當)
(1).即将;将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妇病行》:“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飢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復念之!” 宋 梅尧臣 《九日陪京东马殿院会迭嶂楼》诗:“行当登 泰山 ,云扫日月开。”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鬼陞城隍》:“冥王以吾有大阴功,某处城隍缺职,吾将聂之,行当与君别。”
(2).正应。 唐 高适 《河西送李十七》诗:“高价人争重,行当早着鞭。”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杨荣》:“吾辈衰残,无以効力,行当择后生可任者以报圣恩耳。”
《漢語大詞典》:科名
(1).科举考试制度所设的类别名目。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宣宗 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科名资歷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2).科举功名。 唐 韩愈 《答陈生书》:“子之汲汲於科名,以不得进为亲之羞者,惑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书生得了科名,难道不该归来会一会宗族邻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科名这东西,局外人看见,似是十分名贵,其实也贱得很。”
《漢語大詞典》:科目
(1).法规、学术、帐目等按其性质划分的类别和名目。旧唐书·李峤传:“窃见 垂拱 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别準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餘条……今之所察,但準 汉 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包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 邹韬奋 《经历》二:“后来进了小学,最怕的科目便是算学。” 丁玲 《母亲》:“学堂里科目是很多的,国文,修身,地理,历史,总有十几门。”
(2).指 唐 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唐 科目至繁,唐书志多不载。” 宋 陈亮 《谢教授墓志铭》:“国家以科目取士,以格法而进退之,权奇磊瑰者固於今世无所合,虽復小合,旋亦弃去。”明史·选举志一:“ 明 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科目:“ 唐 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 开元 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詔曰制举……见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谓之科目。”
(3).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宋 陈亮 《送吴久成序》:“少以气自豪,出手取科目,随輒得之。” 明 宋濂 《汪文节神道碑》:“忠孝大节,揆古无让,於今无媿,可谓不负於科目矣。” 清 金人瑞 《春感》诗之四:“半生科目沉山外,今日 长安 指日边。”
(4).指科目人。 元 刘壎 《补史十忠诗·枢密闽广宣抚史陈公》:“不有二忠存,千古笑科目。”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太守姓 雷 ……年纪六十多岁,是个老科目。”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李文贞公 光地 以 直 抚入相, 桐城 方侍郎 苞 叩之曰:‘自入国朝,科目躋兹位者凡几?’”
《漢語大詞典》:物类(物類)
(1).万物,各类的物。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列子·周穆王:“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 傅尃 《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盖以明达乎事情,周知乎物类,洞瞩乎幽隐,而旁通乎民志。”
(2).物的同类,同类。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音声之相和兮,物类之相感也。” 王逸 注:“言鸟兽相呼,云龙相感,无不应其类而从其耦也。”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十:“ 郊 常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出岸,乃方响一片。有知者识是蕤宾铁也。指拨精玅,致律吕相应,物类相感耳。” 清 黄景仁 《啼乌仁》:“明知无益痛繫心,物类相类有如此。”
(3).物的种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土地所产,物类尤多。”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吾闻海之大,物类无穷极。”
(4).物的类别。 梁启超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 达尔文 以前,虽有一二博物学者稍有见於物类蕃变之现象……而不知其变迁进化之所以然。”
(5).特指人或动物。 南朝 宋 张野 《与远法师书》:“行不负於所知,言不伤於物类。”此指一般的人,犹言他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这般物类,教我怎不阴哂?”此贬称他人,犹言东西。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説道:‘因你念头差了,故投落在物类。我特地唤醒你来,再去投胎。’”此指动物。
《漢語大詞典》:说经(説經)
(1).讲解儒家的经书。 汉 王充 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説经者为世儒。”后汉书·儒林传·杨政:“京师为之语曰:‘説经鏗鏗 杨子行 。’教授数百人。”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辨〈明史纪事本末〉非窃书》:“ 六朝 、 唐 、 宋 、 元 、 明 ,説经者林立。”
(2). 宋 代“说话人”说话类别之一。内容为讲说佛经故事。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説经,谓演説佛书。”《西湖老人繁胜录》:“説经, 长啸和尚 、 彭道安 、 陆妙慧 、 陆妙净 。”
《漢語大詞典》:灵怪(靈怪)
(1).神魔鬼怪。 晋 郭璞 《〈山海经〉序》:“精气浑淆,自相濆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 宋 苏轼 《神女庙》诗:“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在佛藏中,初无诸奇诡事,而后来稗説,颇涉灵怪。”
(2).神奇。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託神以尽变,因变以穷神,触象难名,灵怪莫测。” 唐 韩愈 《杂说》一:“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云亦灵怪矣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张天师之始:“﹝ 虚静天师 ﹞又治 蔡京 孙媳被魅,更为灵怪。”
(3).指 宋 时话本的一个类别。多演绎神灵鬼怪的故事。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诸宫调本京师 孔三传 编撰,传奇、灵怪、八曲、説唱。”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歷代年载废兴,记岁月英雄文武。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捍棒、妖术、神仙。自然使席上风生,不枉教座间星拱。”
《漢語大詞典》:告语(告語)
(1).告诉;述说。史记·滑稽列传:“至为 河伯 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元祐 初, 温公 拜相,更易 熙丰 政事。 荆公 在 钟山 ,亲旧恐伤其意,不敢告语。” 鲁迅 《呐喊·自序》:“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
(2).文体类别名。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 曾文正公 更约为三门十一类,曰论著,曰告语,曰记载。”按,《经史百家杂钞》于“告语”门下,分诏令(上告下者)、奏议(下告上者)、书牍(同辈相告者)、哀祭(人告于鬼神者)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