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了得  拼音:liǎo de
1.了却、完结。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元。张可久 小桃红。晚风吹上海云腥套:「了得相思去年病,不堪听。」
2.本领高强。《西游记》第九七回:「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何道那厮也是个了得的。」
3.表示情势严重得让人无法忍受。反诘语句,多跟在还字的后面。《老残游记》第五回:「你这东西谣言惑众,还了得吗!」《文明小史》第五二回:「这混帐王八蛋,有心奚落本府,这还了得。」
4.懂得、了解。《水浒传》第三三回:「为首的教头,虽然了得些鎗刀,终不及花荣武艺。」
《國語辭典》:钝根(鈍根)  拼音:dùn gēn
人根性钝滞不利,对佛理反应迟钝,相对利根而言。宋。苏轼 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纳裙相报次韵:「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漢語大詞典》:示教
显示出来,使人们有所领悟。 鲁迅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如果 中国 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这不是对于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实地示教吗?”
《漢語大詞典》:静悟
佛教语。谓于静定中领悟。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静悟空有,同观贞俗。”
《國語辭典》:明悟  拼音:míng wù
聪明颖悟。《晋书。卷四三。王戎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
《國語辭典》:领解(領解)  拼音:lǐng jiè
科举时代称考中乡试的为「领解」。
《國語辭典》:参破(參破)  拼音:cān pò
领悟、识破。《孤本元明杂剧。贬黄州。第一折》:「学不的李太白逍遥在醉乡,参破了韩昌黎夕贬潮阳。」《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后来父夫托梦说杀人姓名,乃是十二个字谜,解说不出,便问识者,无人参破。」
《國語辭典》:知趣  拼音:zhī qù
1.识相、不惹人厌。《西游记》第九三回:「你这黑子不知趣!丑自丑,还有些风味。」《红楼梦》第二七回:「凤姐打量了一打量,见他生的乾净俏丽,说话知趣。」
2.领略情趣。宋。赵彦端 永遇乐。杜曲桑麻词:「笑相看,风林露草,古来有谁知趣。」
《國語辭典》:入理  拼音:rù lǐ
切合事理。如:「爷爷年纪虽大,但对事情剖析入理,一点都不含糊。」
《國語辭典》:入情入理  拼音:rù qíng rù lǐ
非常切合情理。《扫迷帚》第三回:「心斋侧著耳朵,觉得此段议论,入情入理,不禁连连点首。」《狮子吼》第五回:「你没有看见佛家戒杀牛马的条文吗?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
分類:情理
《漢語大詞典》:上根
(1).佛家语。上等根器。指对佛法的领悟程度属于上等。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今 大颠 与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发,皆迥絶言议之表,所谓为上根者説大乘法因果报应,文字语言固不论也。”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二出:“下方有个 金婴 ,虽在尘世,却有上根,他妻子 钟氏 ,原是 灵山 上一个比丘尼。”
(2).指具有上等根器的人。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就三周而论,为上根説法,授上根记,初善也。”
《國語辭典》:发凡(發凡)  拼音:fā fán
阐发全书要旨,摘举书中大意。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
《漢語大詞典》:夙悟
(1).早慧。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愧 班生 之夙悟,慙 尚子 之晚妍。” 宋 叶适 《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君夙悟幼成,与兄国子博士 迪 励志读书。”
(2).谓早有领悟。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 苗先簏 ﹞读 许 氏説文,若有夙悟。精研而力索,滞解而趣昭。”
分類:早慧领悟
《漢語大詞典》:顿入(頓入)
谓顿然领悟。 明 李贽 《复京中友朋书》:“此事虽大,而路径万千,有顿入者,有渐入者。”参见“ 顿悟 ”。
分類:顿然领悟
《國語辭典》:顿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漢語大詞典》:灵觉(靈覺)
(1).谓神灵对事物变化的察觉。 汉 扬雄 《太玄·迎》:“精微往来,妖先灵觉。” 范望 注:“灵,神也。神之所感,妙物为言,虽之妖祥,神所先觉。” 司马光 集注:“人失其道,妖灵先觉。”
(2).佛教语。谓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慈照无碍,化湛灵觉,散漓弘淳,拯浇敦朴。”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景德传灯录·道吾和尚一钵歌》:“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
(3).谓人对事物领悟理解的智能。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夫岂离人人灵觉之本明而别有光明也哉?”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若夫以有灵觉之人类,以有血性之男子,而其实乃不免为畜犬游妓之所为。举国如是,犹谓之有人焉,不可得也。”
(4).指人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
《漢語大詞典》:契会(契會)
(1).约会;盟会。南史·张兴世传:“ 欣泰 与弟前 始安 内史 欣时 密谋结太子右率 胡松 ……直后 刘灵运 等,并同契会。”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遂使 盟津 契会,此时莫愧於云从; 羑里 栖迟,昔日何伤於鱼服。”
(2).符合;相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勉:“傍有胡雏,质貌肖逝者。 勉 即询访,果与逝者所叙契会。” 明 李东阳 《题姚少师所书刘太保诗》:“两翁虽遭际不同,跡颇相类。观 姚 书 刘 作,有契会之意焉。”
(3).谓关系融洽。 明 陆深 《谿山馀话》:“祖宗时君臣之间契会如此, 孝庙 有意修復,真圣政也。”
(4).领悟,领会。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 让 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 什公 相从之助手,学问文章,均极优胜。而且於教理之契会,译籍之瞭望,尤非常人所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