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方便
(1).佛教语。谓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説,显示分明。”《坛经·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唐 姚合 《秋夜寄默然上人》诗:“赖师方便语,渐得识真如。”五灯会元·章敬晖禅师法嗣·荐福弘辩禅师:“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
(2).随机乘便。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季龙 ﹞所为酷虐。军中有勇榦策略与己侔者,輒方便害之,前后所杀甚众。”北史·魏东阳王丕传:“若有姦邪方便谗毁者,即加斩戮。”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中宗 尝游 兴庆池 ,侍宴者……方便以求官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鶯鶯 ﹞九曲柔肠,似万口尖刀搅。那 红娘 方便地劝道:‘远道的消息,姐姐休荣怀抱。’”
(3).指便宜行事。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综 形貌举止甚似 昏主 ,其母告之,令自方便。 综 遂……始为 寳卷 追服三年丧。”
(4).便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团扇郎:“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明 刘兑 《娇红记》:“感承你美意儿把尊堂相劝!那的是知心腹,与人、与人方便。”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草站搬到合作社,办事防空都方便。”
(5).给予便利或帮助。 宋 王明清 《春娘传》:“若得姐姐为我方便,得脱此一门路,也是一段阴德事。”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解子哥,怎生可怜见,方便一二。”《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争奈急难之中,只得求妈妈方便,容学生暂息半宵。”
(6).机会;时机。北史·循吏传·孟业:“ 业 为典籤。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 唐 李德裕 《请密诏塞上事宜状》:“望密詔 刘沔 与忠顺守志,每有使去,即令将密意,看方便,説諭公主知。”《前汉书平话》卷上:“ 吕后 送 高皇 回来,常思斩 韩信 之计,中无方便。”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明霞 来报道:‘姐姐可要寄书与 周姐夫 么?’ 娇鸞 道:‘那得有这方便?’”《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回:“二人辞了 宋公 ,覷个方便,縋城而出。”
(7).合适;适宜。 元 乔吉 《小桃红·僧房以太湖石支足》曲:“海棠花影月明,约那人相见,掩雨遮云忒方便。”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有了这个聚餐会,比在同业公会里交换意见方便些。”
(8).容易。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九城八条大街,可有哪儿能像这里挣钱这么方便?” 巴金 《关于〈长生塔〉》:“那个时候去 日本 非常方便,不用办护照,买船票很容易,随时可以买。”
(9).灵便;舒适。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老阿爹耳朵不大方便,听不出你的话。”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八:“她说这两天有点伤风,嗓子不方便。”
(10).指钱财宽裕。 曹禺 《雷雨》第一幕:“现在你手下方便,随便匀给我七块八块的好么?”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四:“‘说个准数,别含糊着。亲是亲,财是财!’‘老师,我们要是说了,父亲遇上一时不方便呢’几个大学生说。”
(11).计谋;算计。百喻经·牧羊人喻:“﹝牧羊人﹞乃有(羊)千万,极大慳贪,不肯外用。时有一人,善於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便大与羊,及诸财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将军败,有机变,不合追赶;赶上落便宜,输他方便。”
(12).方法;诀窍。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新鬼》:“有新死鬼,形疲瘦顿。忽见生时友人死及二十年,肥健,相问讯曰:‘卿那尔?’曰:‘吾飢饿殆不自任,卿知诸方便,故当以见教。’”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小儿﹞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
(13).解手,排泄大、小便。《西游记》第五三回:“他两个腹中绞痛……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教他两个方便。” 峻青 《海啸》第四章:“我不爱上厕所,我要到外面方便去。”
《漢語大詞典》:悟道
(1).领悟佛理。 唐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一:“洗心詎悬解,悟道正迷津。”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谈经者,谓演説佛书,説参请者,谓宾主参禪悟道等事。”红楼梦第一二○回:“后来待二奶奶更生厌烦,在别的姊妹跟前,也是没有一点情意,这就是悟道的样子。”
(2).引申为出家为僧。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诗序:“甲申闻变,尝相约入山,予牵帅不果,而师已悟道,受法於 云门 具和尚 。”
《漢語大詞典》:法喜
佛教语。谓闻见、参悟佛法而产生的喜悦。《维摩经·佛道品》:“法喜以为妻,慈悲以为女。” 南朝 梁武帝 《摩诃般若忏文》:“愿诸众生,离染著相,迴向法喜,安住禪悦。” 宋 苏轼 《赠王仲素寺丞》诗:“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 清 钱谦益 《莆阳陈氏寿宴》诗之二:“满室天花都不著,长留法喜伴 维摩 。”
《漢語大詞典》:求心
谓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禅宗认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宋 苏轼 《海会寺清心堂》诗:“ 南郭子綦 初丧我,西来 达磨 尚求心。” 王十朋 集注引 师民瞻 曰:“ 达磨 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悟道。” 宋 叶适 《赵振文传借琉璃灯铺写山水人物》诗:“坐有求心客,骇目不忍看。”
《漢語大詞典》:觉悟(覺悟)
亦作“ 觉寤 ”。
(1).觉醒。《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金 王若虚 《题〈渊明归去来图〉》诗:“ 靖节 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 巴金 《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定地演说,解释在时局变乱中劳动者应有的觉悟。”
(2).引申为觉察。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 沙汀 《医生》:“老医生显得害羞地笑起来,因为他忽然觉悟出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对,实在不该使他为难。”
(3).比喻通情达理。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今儿我和 银凤 一路从四乡回来,我看这个女子很觉悟,很正派。”
(4).自觉悔悟。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宋书·范晔传:“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復补。”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逞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
(5).启发;开导。国语·吴语:“王若不得志於 齐 ,而以觉寤王心,而 吴国 犹世。” 汉 王充 论衡·刺孟:“谓 孔子 之徒、 孟子 之辈,教授后生,觉悟顽愚乎?”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今麤论事势,以相觉悟。”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邇遐,使遍知于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于羣心。”
(6).佛教语。谓领悟佛教的真理。 南朝 宋 谢镇之 《与顾道士书》:“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於形骸。”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 ﹞捨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们老爷现在心上已脱尘网,不出三年必弃官学道,他的觉悟在你之先。”
亦作“ 觉寤 ”。 见“ 觉寤 ”。
《漢語大詞典》:觉寤(覺寤)
亦作“ 觉悟 ”。 见“ 觉悟 ”。
亦作“ 觉悟 ”。 睡醒。东观汉记·冯异传:“我梦乘龙上天,觉寤,心中动悸。”后汉书·冯异传作“觉悟”。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式 忽梦见 元伯 玄冕垂缨屣履而呼…… 式 怳然觉寤,悲嘆泣下。”
《漢語大詞典》:钝根(鈍根)
(1).佛教语。谓根机愚钝,不能领悟佛法。《法华经·药草喻品》:“正见邪见,利根钝根。” 宋 苏轼 《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之一:“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2).泛指缺少灵性。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九:“诗空谈格调,不主性情, 杨诚斋 道是钝根人所为。” 冰心 《往事(二)》三:“纵是顽石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深思善怀的女子?”
《漢語大詞典》:入理
(1).谓领悟佛理。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智琰法师书》:“对玩清虚,既在风云之表;游心入理,差多定慧之乐。”
(2).合乎道理。 许地山 《公理战胜》:“你听这愚拙的话,倒很入理。”参见“ 入情入理 ”。
《漢語大詞典》:入情入理
完全合乎情理。《狮子吼》第五回:“你没有看见佛家戒杀牛马的条文吗?何尝不説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 沙汀 《淘金记》二四:“就拿那一天来说吧,也还讲得入情入理的哇!” 刘富道 《南湖月》一:“这番听起来很可笑的话,从 万书记 嘴里讲出来,一字一句都那么认真,那么入情入理。”
分類:情理
《漢語大詞典》:悟理
(1).领会道理。 唐 苏颋 《授吴昇太子左赞善大夫制》:“ 吴昇 悟理明达,用心微妙,博以才艺,精於谈吐。”
(2).参悟佛理。 明 陈子龙 《萧山寺作》诗:“悟理尘网超,藴真玄赏契。”
《漢語大詞典》:悟佛
了悟佛理。 唐 刘禹锡 《偶作》诗之二:“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漢語大詞典》:南顿(南頓)
(1).古国名、县名。春秋时 顿国 为 陈国 所迫,南迁,故号 南顿 。 西汉 置县,因以为名。 明 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城 顿 而还” 杨伯峻 注:“ 顿 ,国名, 姬 姓,即今 河南省 项城县 稍西之 南顿 故城。”参阅汉书·地理志上
(2).佛教语。禅宗主张顿悟佛果的一派,即南宗。《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宗派源流·禅宗》:“﹝ 弘忍 ﹞弟子中的佼佼者有 神秀 、 慧能 、 慧安 、 道明 、 智铣 等,就中 慧能 、 神秀 为最著,开创‘南顿’、‘北渐’二派。”参见“ 南北宗 ”、“ 南顿北渐 ”。
《漢語大詞典》:顿修(頓修)
佛教语。指佛教禅宗顿悟佛果的修行方法。《坛经·顿渐品》:“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至於空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莫不会其指归,开示正觉。”参见“ 顿悟 ”。
《漢語大詞典》:顿悟(頓悟)
(1).佛教语。谓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 晋 宋 间已有 道生 立顿悟义,后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之旨,禅宗南宗更主其说。与“渐悟”、“渐修”相对。宋书·夷蛮传·天竺迦黎国:“ 宋 世名僧有 道生 ……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坛经·般若品》:“我於 忍和尚 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唐 元稹 《梦游春》诗:“结念心所期,返如禪顿悟。” 明 陈士元 《〈象教皮编〉序》:“儒家立训平易,而持行难於有终;不若佛之旨趣元微,而顿悟得於顷刻。”参见“ 顿渐 ”、“ 渐悟 ”。
(2).谓顿然领悟。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二:“﹝ 黄山谷 ﹞ 绍圣 中,謫居 涪陵 ,始见《怀素自叙》於 石扬休 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初学蹊径·悟入:“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 张长史 见 公孙大娘 舞剑,顿悟笔法。”
《漢語大詞典》:证法(證法)
谓修炼和参悟佛法。 柳亚子 《苏玄瑛新传》:“初, 庄湘 欲以 雪鸿 妻 玄瑛 , 玄瑛 垂泪曰:‘吾证法身久,辱命奈何?’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