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化裁
谓随事物变化而相裁节。后多指教化裁节。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 孔颖达 疏:“化而裁之谓之变者,阴阳变化而相裁节之谓之变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一首》:“太上正位,天临海镜。制以化裁,树之形性。”晋书·华谭传:“ 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岂 蜀 人敦朴,易可化裁; 吴 人轻鋭,难安易动乎?”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圣哲特出,知畛域之必有合也,於所以交易习俗化裁情性者,开物正名,而成百务。”
《漢語大詞典》:灵觉(靈覺)
(1).谓神灵对事物变化的察觉。 汉 扬雄 《太玄·迎》:“精微往来,妖先灵觉。” 范望 注:“灵,神也。神之所感,妙物为言,虽之妖祥,神所先觉。” 司马光 集注:“人失其道,妖灵先觉。”
(2).佛教语。谓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慈照无碍,化湛灵觉,散漓弘淳,拯浇敦朴。”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景德传灯录·道吾和尚一钵歌》:“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
(3).谓人对事物领悟理解的智能。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夫岂离人人灵觉之本明而别有光明也哉?”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若夫以有灵觉之人类,以有血性之男子,而其实乃不免为畜犬游妓之所为。举国如是,犹谓之有人焉,不可得也。”
(4).指人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
《漢語大詞典》:物方
事物变化的道理。
分類:物变道理
《國語辭典》:分化  拼音:fēn huà
1.由同而变异,由完整而分裂的过程。
2.生理上,经过生长和发达而成为各种不同功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分化」。
《漢語大詞典》:贯变(貫變)
谓通事物变化之理。 宋 刘敞 《辞不受详定官制敕》:“ 欧阳修 、 吴奎 ,皆学该今古,穷极贯变,欲定大典,非其人不可。” 宋 吕陶 《贺苏内翰启》:“恭惟某官,道造本元,才周贯变,语默繫时之休戚,出处为国之重轻。” 宋 洪适 《又迎新守赵监丞启》:“德备忱恂,独乐 东平 之善;学该贯变,尽读 河间 之书。”
分類:通事物变
《漢語大詞典》:变物(變物)
谓使万物变化生长。《孔子家语·好生》:“ 舜 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
《國語辭典》:进程(進程)  拼音:jìn chéng
连续变化或运动的进行程序。
《漢語大詞典》:外因
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指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漢語大詞典》:机理(機理)
(1).事物变化的道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聪者料兴亡於遗音之絶响,明者覿机理於玄微之未形。”
(2).犹识鉴。三国志·吴志·王蕃楼玄等传论:“ 贺邵 厉志高洁,机理清要。”
《國語辭典》:消化  拼音:xiāo huà
1.食物在体内经过种种变化成为身体能够利用物质的过程。《红楼梦》第四九回:「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
2.化除。《周书。卷二三。苏绰传》:「嗜欲之性,潜以消化。」
3.比喻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如:「读书要能理解消化,切忌囫囵吞枣。」
4.商品的售出。如:「这东西市场反应很好,消化得很快。」
《漢語大詞典》:黄犀
《汉书·王莽传上》:“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 黄支 自三万里贡生犀, 东夷王 度大海奉国珍。”后遂以“黄犀”为事物变化之征兆的故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祥瑞:“白雉亡 汉 ,黄犀死 莽 ,恶在其为符也。”
《漢語大詞典》:机符(機符)
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 隋 李播《天象赋》:“於是究经纬之终始,徵幽显之机符。”
《漢語大詞典》:化饭(化飯)
(1).变饭为蜂,或一物变幻出他物。典出 晋 葛洪 神仙传·葛元:“ 元 方与客对食,食毕漱口,口中饭尽成大蜂数百头,飞行作声。良久张口,羣蜂还飞升入口中。 元 嚼之,故是饭也。”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九:“蚁王化饭为臣妾,螺母偷虫作子孙。”
(2).募化斋饭。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西游补》第二回:“却説 行者 跳在空中,东张西望寻个化饭去处。”
《漢語大詞典》:机道(機道)
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王冰 注:“机者,动之微,言贵知其微也。”
《漢語大詞典》:镜变(鏡變)
镜中的影子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比喻人的思想随环境而变化。 宋 文天祥 《题苏武忠节图》诗:“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