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心灵(心靈)  拼音:xīn líng
1.人心中本有的智慧、思想和情感等。亦用以泛指心。《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论曰》:「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之言,未或能尽。」《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
2.主宰意识作用的主体。
《國語辭典》:心灵手巧(心靈手巧)  拼音:xīn líng shǒu qiǎo
心思聪敏而手艺精巧。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九出:「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國語辭典》:思想  拼音:sī xiǎng
1.思念、怀念。三国魏。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金瓶梅》第三四回:「不期阮三在家,思想成病。」
2.想法、念头。《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3.思维的结果,或指认知的心理历程。
《國語辭典》:真理  拼音:zhēn lǐ
真实不变的道理。唐。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国语辞典》:沉绵(沉绵)  拼音:chén mián
意识昏沉,久卧病床。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聊斋志异。卷二。莲香》:「逾两月,莲举一子。产后暴病,日就沉绵。」
《國語辭典》:觉得(覺得)  拼音:jué de
1.感到。如:「我觉得有点冷。」《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并无言语,三巧儿自己心虚,觉得满脸惭愧,不敢殷勤上前扳话。」
2.认为。如:「我觉得这样做最好。」《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门生并不会作八股文章,……门生觉得自己时文到底不在行。」
《國語辭典》:神识(神識)  拼音:shén shì
主导著有情众生轮回的心识。
《國語辭典》:存在  拼音:cún zài
1.持续占据时间或空间,尚未消失。《礼记。仲尼燕君》唐。孔颖达。正义:「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犹存也,君子见上大飨四焉,知礼乐所存在也。」
2.哲学上行为与自我意识中所体验到的事物。
《漢語大詞典》:心德
指人的意识与性情。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此上二章,因天化以推心德之主宰,尤学者所宜尽心也。”
分類:意识性情
《國語辭典》:看出  拼音:kàn chū
察觉。如:「由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个谦谦君子。」
《國語辭典》:意根  拼音:yì gēn
佛教用语。为法境六根之一。产生意识作用的基础。佛教部派或主张是某种看不到的物质,或主张是前一刹那的意识。唯识宗则称末那识,一种比意识更微细的意识为意根。《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國語辭典》:六识(六識)  拼音:liù shì
佛教上指感官接触环境时,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活动)的分别作用。
《國語辭典》:主观(主觀)  拼音:zhǔ guān
1.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事物,不求符合实际状况。如:「凡事应从不同角度审视,以免流于主观。」
2.属于认识的主体。相对于「客观」而言。
《國語辭典》:北冥  拼音:běi míng
北方的大海。《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也作「北溟」。
《國語辭典》:发冷(發冷)  拼音:fā lěng
身体感到寒冷。如:「你看你,全身上下手脚发冷,八成是得了风寒。」清。叶桂《临證指南医案》卷二:「至于阳明脉络日衰。斯背先发冷。右胁酸疼。而咳吐不已。」
《漢語大詞典》:志识(志識)
思想意识;见解。北齐书·王晞传:“我弟并向成长,志识未定,近善狎恶,不能不移。”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事部三》:“夫士贵自立,即今生之富贵贫贱,不必论也,而况又追求之前生,又希望来生之富贵,其志识卑陋,亦可哀矣。”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有 朱鲁岑 先生,志识高迈,学行文章,独往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