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识(遺識)
遗存的意识。佛教认为人死精神不灭,意识尚存。 唐 王维 《给事中窦绍为亡弟故驸马都尉于孝义寺浮图画西方阿弥陀变赞》:“生因妄念,没有遗识。凭化而迁,转身不息。”
《漢語大詞典》:派性
站在某一派别的立场上,并为谋求或维护其派别利益而表现出的思想意识或言行等特性。《花城》1981年第5期:“看来,再忙也要坚持生活会,大家抛开职务、派性、敞开思想,像战争年代那样。”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权力使人昏迷了;派性叫人发狂了。” 邓小平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
《國語辭典》:优越感(優越感)  拼音:yōu yuè gǎn
心理上自觉超过他人。
《漢語大詞典》:庸俗唯物主义
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有的提出物质、力和精神是同一个基本原理的不同表现。还有的提出精神性的能力是脑物质的分泌物。
《漢語大詞典》:主观能动性(主觀能動性)
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漢語大詞典》:唯心主义(唯心主義)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例如一部分唯心主义者,他们可以赞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参见“ 唯物主义 ”。
《漢語大詞典》:唯物主义(唯物主義)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一般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参见“ 唯心主义 ”。
《漢語大詞典》:突增
突然增长,尤其指出于潜意识的。例如:恐惧突增。
《漢語大詞典》:私有观念(私有觀念)
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下形成的思想意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只有这一带新 俄罗斯 居民,因经济组织的落后,虽政权入了共产党之手,何尝就能有全无私有观念的人呢。”
《国语辞典》:民族国家(民族国家)  拼音:mín zú guó jiā
由共同语言、主观意识与集体连带感组成,且具有武力垄断的政治合法性国家,称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也称为「国族国家」。
《国语辞典》:民族精神  拼音:mín zú jīng shén
由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价值体系与生活连带感等所形构而成的集体意识与凝聚力之体现。
《国语辞典》:普罗文学(普罗文学)  拼音:pǔ luó wén xué
一种表现无产阶级意识的文学。也称为「无产阶级文学」。
《国语辞典》:女性意识(女性意识)  拼音:nǚ xìng yì shì
一种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从对身为女性的理解、体会、价值等内在精神层面的自我认知,到对自我处境的觉察,进而产生改变的意识。
《国语辞典》:两目昏花(两目昏花)  拼音:liǎng mù hūn huā
眼睛看不清楚。多形容年老体衰、视力减退或意识不明。宋。张守〈再乞罢政事劄子〉:「两胫酸楚,拜伏甚艰;两目昏花,省阅尤苦。」《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
《国语辞典》:迷迷惑惑  拼音:mí mí huò huò
意识不清楚。《红楼梦》第六回:「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镜花缘》第四五回:「俺自闻了这股果香,心里迷迷惑惑,只顾想吃,那里还顾甚么妖怪!」
《国语辞典》:神昏意乱(神昏意乱)  拼音:shén hūn yì luàn
神志昏乱,意识不清。清。李心衡《金川琐记。卷六。陈生》:「问所往,俱无知者。神昏意乱,木立不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