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生色  拼音:shēng sè
1.表现于脸上。《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2.形容鲜明活现。唐。李贺〈秦宫〉诗:「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3.增添光彩。如:「生色不少」。《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少卿兄,相别数载,却喜卜居秦淮,为三山二水生色。」《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國語辭典》:修饰(修飾)  拼音:xiū shì
1.整理打扮。《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天已和暖,不用十分修饰,只不过略略的铺陈了,便可他二人起坐。」
2.修改润饰文句。如:「为免用语过于直接,此段文字须做适度修饰。」
《國語辭典》:轻浮(輕浮)  拼音:qīng fú
举止随便不端庄。《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孟浪由于轻浮,精详出于暇豫。」《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他生性轻浮,最喜拈花惹草。」
《國語辭典》:眼目  拼音:yǎn mù
1.眼睛。《北史。卷九。周太祖文帝本纪》:「神武以帝非常人,曰:『此小儿眼目异。』将留之。」
2.比喻事物主要之处。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文章》:「盖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3.替人侦探监察的人。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臣教樊哙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贵卫有一班女乐小侑儿,不若送去与赛儿做谢礼,就做我们里应外合的眼目。」
《國語辭典》:粉饰(粉飾)  拼音:fěn shì
1.敷粉妆饰。《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为具牛酒饭食十馀日,共粉饰之。」
2.比喻作表面的装饰。如:「粉饰太平」。《清史稿。卷一一二。选举志七》:「廷议陇其不计缓急轻重,浮词粉饰,致捐生观望,迟误军机,拟夺职。」《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历任巡抚想粉饰自己的门面,于是大大小小学堂,倒也开得不少。」
《漢語大詞典》:墙屋(牆屋)
(1).房屋。《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叔孙 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孟子·离娄下:“脩我墙屋,我将反。” 唐 白居易 《湓浦竹》诗:“剖劈青瑯玕,家家盖墙屋。”
(2).指墙和屋顶等建筑物的外表部分。国语·晋语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
《國語辭典》:仪表(儀表)  拼音:yí biǎo
1.准则、模范。《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2.容貌举止。南朝梁。沈约 齐丞相豫章文宪王碑:「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宋史。卷二五二。杨承信传》:「杨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
3.测量指示的器具。如驾驶座前指示速度、高度、油量的表。也作「仪表」。
《國語辭典》:形质(形質)  拼音:xíng zhí
1.躯体、身体。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质耳。魂气何托,听予哀辞。」《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既能知道了,喜欢了,便不见也和见了的一样。只不过隔了形质,并非隔了神气啊。」
2.形体与本质,外貌与内涵。《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
3.哲学上指形式与质料,为构成事物本质的二种元素。形式是构成事物类别的决定因素,质料是事物变化的主体。此理论由亚里斯多德首创,经士林哲学继续完成。
《國語辭典》:形制  拼音:xíng zhì
1.形式、构造。汉。王充《论衡。诘术》:「府廷之内,吏舍比属,吏舍之形制,何殊于宅?」《晋书。卷二五。舆服志》:「皂轮车,驾四牛,形制犹如犊车。」
2.利用地形而加以制服控驭。《史记。卷九七。郦生传》:「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漢語大詞典》:形器
(1).物质;物体。与精神相对。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澄精神於玄一者,则形器可忘。” 宋 薛季宣 《答陈同甫书》:“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
(2).指有形的器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3).指人的形体。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夫貌望丰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尪瘁者不必愚。”
(4).犹外形,外表。 宋 苏轼 《赐韩绛上第三表乞致仕不允断来章诏》之二:“朕待卿於形器之表,而卿自处於绳墨之内,未为得也。”
《漢語大詞典》:外饰(外飾)
谓粉饰外表;虚饰。《易·履》“履道坦坦” 三国 魏 王弼 注:“履道尚谦,不喜处盈,务在至诚,恶夫外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齐整,家人妻子,不免飢寒。” 唐 颜真卿 《让宪部尚书表》:“若受任失守,还朝屡迁,示国无刑,於臣大损;非敢外饰,实披至诚。” 宋 曾巩 《太子右司御沈君墓志铭》:“君为人质朴无外饰,其居乡閭,宽然长者也。”
《國語辭典》:皮相  拼音:pí xiàng
1.粗浅表面的观察。《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陆贾》:「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
2.肤浅而不深入。如:「皮相之谈」、「皮相之见」、「皮相的批评」。
3.外表、表面。如:「看人不能只看皮相的美丑,而应深入观察他内心的善恶。」
《漢語大詞典》:外和
外表和气。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大常寺少卿掌尚宝司事夏公行状》:“公为人宽厚简易,内刚外和。”
分類:外表和气
《國語辭典》:外貌  拼音:wài mào
表面的形状、相貌。《韩非子。喻老》:「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红楼梦》第三回:「看其外貌最好,却难知其底细。」
《國語辭典》:符采  拼音:fú cǎi
1.瑞玉的文理色采。晋。左思〈蜀都赋〉:「符采彪炳,晖丽灼烁。」
2.比喻诗文辞藻华丽。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
3.文艺才华。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风骨》:「才锋峻立,符采克炳。」宋。司马光 荅河阳李夷白秘校书:「以是得瞻见符采,承接馀论,其为幸已大。」
《國語辭典》:螺纹(螺紋)  拼音:luó wén
在圆柱体上的螺旋状凹凸纹路,称为「螺纹」。在圆柱体外表面的纹,称为「外螺纹」,在圆柱孔内表面者,称为「内螺纹」。是螺钉和螺帽的基本构造。也称为「螺丝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