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书理(書理)  拼音:shū lǐ
文理。《儒林外史》第四○回:「拣那认得字多的兵选了十个,托沈先生每日指授他些书理。」《红楼梦》第八四回:「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书理,须要细心领略。」
分類:文理
《國語辭典》:语法(語法)  拼音:yǔ fǎ
1.讲求语言构造合宜,音调优美的方法。也称为「话法」。
2.语词、语句形成的规律。有时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与「文法」一词相近。
《漢語大詞典》:文绎(文繹)
文理。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於是文绎復集,乃始讲德。” 吕延济 注:“绎,理也。”
分類:文理
《國語辭典》:不通  拼音:bù tōng
1.文字不合文法。如:「文理不通」。
2.不明事理。《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何必勤勤小让也哉?冲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红楼梦》第四二回:「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著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
3.不明瞭、不精通。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
4.不共、不相通。《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5.阻塞、滞碍。《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舟车不通,人迹罕至。」《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今陈仓转运不通,其馀小路盘涉艰难,吾算随军粮草,不敷一月用度,如之奈何?」
《漢語大詞典》:书判(書判)
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 李翰 虽以辞藻擢第,不以书判擅名。” 宋 苏轼 《和子由闻将如终南太平宫读书》:“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
《国语辞典》:不成章  拼音:bù chéng zhāng
不能织成经纬文理。《文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文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举声泣已洒,长叹不成章。」也作「不成文」。
分类:经纬文理
《漢語大詞典》:三举(三舉)
(1).三次杀牲备膳。举,杀牲盛馔。《周礼·天官·膳夫》:“王齐日三举。” 孙诒让 正义:“王齐日,朝食盖用大牢,日中及夕食,则或少牢或特牲,故云三举。”
(2).谓哭泣三次。孔丛子·陈士义:“﹝ 郈成子 ﹞闻 宁喜 作难,右宰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
(3).三度举事。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朱珍等传论:“盖自 高駢 死, 唐 以 梁 兼统 淮南 ,遂与 孙 、 杨 争,凡三十年间,三举而三败。”
(4).指三期科考。宋史·选举志一:“﹝ 乾德 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不,指文理不通。殿三举,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预传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试,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则三举矣。”
《國語辭典》:符采  拼音:fú cǎi
1.瑞玉的文理色采。晋。左思〈蜀都赋〉:「符采彪炳,晖丽灼烁。」
2.比喻诗文辞藻华丽。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
3.文艺才华。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风骨》:「才锋峻立,符采克炳。」宋。司马光 荅河阳李夷白秘校书:「以是得瞻见符采,承接馀论,其为幸已大。」
《漢語大詞典》:文梓
有文理的梓树,为良木美材。墨子·公输:“ 荆 有长松、文梓、楩枏、豫章。”史记·滑稽列传:“臣请以彫玉为棺,文梓为椁。”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兰茝以芬馨剪刈,文梓以含音受伐。” 明 宋濂 《田氏〈哀慕诗集〉序》:“其妇公 陈 君 本心 曰:‘是不可以无传也,将刻诸文梓。’”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楚 有长松、文梓、楠木、豫章。”
分類:文理梓树
《國語辭典》:缦胡(縵胡)  拼音:màn hú
武士系帽的缨带。《文选。左思。魏都赋》:「三属之甲,缦胡之缨。」唐。许尧佐《柳氏传》:「乃衣缦胡,佩双鞬,从一骑,径造沙吒利之第。」
《漢語大詞典》:义言(義言)
文理和词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王 ( 王长史 )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 支 ( 支道林 )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 王 大惭而退。”
分類:文理词藻
《国语辞典》:不成文  拼音:bù chéng wén
不能织成经纬文理。《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三》:「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也作「不成章」。
分类:经纬文理
《漢語大詞典》:语脉(語脈)
语言的脉络;文理。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王临川 语脉与 南丰 絶不相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笨字义:“凡读古人文字,务须平心易气,熟察上下语脉,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今详语脉,首句自为一事,重在无出乡。”
分類:脉络文理
《漢語大詞典》:试判(試判)
唐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应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判:“试判起於 唐高宗 时,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牘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絶’。”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漢語大詞典》:殿举(殿舉)
科举考试中,因文理纰缪或犯规、舞弊等,罚停考若干科,称“殿举”。宋史·选举志一:“﹝ 乾德 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试卷,送中书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