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生身
(1).肉体;肉身。列子·杨朱:“虽全生身,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法苑珠林卷六三:“良由 如来 长我法身,父母养我生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刑都比门,人肉餛飩。工屯虞水,生身饿鬼。”
(2).出生。 唐 韩愈 《琴操·雉朝飞操》:“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随驾礼部官取羊皮度牒一道,中书房填写 佛印 法名及生身籍贯,奉旨披剃年月,付 端卿 受领。”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说什么 龙须沟 脏, 龙须沟 臭!她也不想想,这是她生身之地。”
(3).亲生。 元 顾瑛 《以柳塘春水漫分韵得柳字》:“全我浊世身,荐我生身母。”《水浒传》第一○三回:“那 王庆 自小恶逆,生身父母,也再不来触犯他的。”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伯父你待我的恩情也抵得个生身父母。”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九:“在这年月里,人们连用眼泪祭奠自己生身母亲的自由都没有了!”
《漢語大詞典》:肉身
(1).佛教称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幻身。《楞严经》卷八:“是清浄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元 方回 《杂书》诗之四:“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
(2).泛指肉体。红楼梦第一○四回:“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脱胎去的。”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縹渺之空谈也。”
(3).僧道死后,将其尸体经过处理,涂以金漆,以资供奉,亦称“ 肉身 ”。 清 陆次云 《湖壖杂记·法相寺》:“ 武林 仙佛之肉身有二:一 丁野鹤 ,一 长耳和尚 也。”
《漢語大詞典》:梦魂(夢魂)
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唐 刘希夷 《巫山怀古》诗:“頽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 楚 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 谢 桥。” 元 萨都剌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词:“ 楚 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 江 东。”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自别 沧浪 ,梦魂常绕。”
《漢語大詞典》:销魂(銷魂)
(1).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唐 钱起 《别张起居》诗:“有别时留恨,销魂况在今。” 清 龚自珍 《贺新凉·长白定圃公子奎耀示重阳〈忆菊词〉依韵奉和》词:“性懒情多兼骨傲,值得销魂如此。”
(2).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欢乐。 宋 秦观 《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 明允公 ,能令我真个销魂否?”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 日本 的春天,樱花正是穠开的时候,最是使人销魂,而我又独在这时候遇着了她。”
(3).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惊惧恐慌。 唐 杜甫 《入衡州》诗:“销魂避飞鏑,累足穿豺狼。”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猛想起梦中遇见强人,尚销魂,带着满面啼痕。”《胭脂血弹词·兵变》:“乍见烽烟惊破胆,又闻金鼓早销魂。”
《漢語大詞典》:舍身(捨身)
(1).佛教徒为宣扬佛法,或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谓之“捨身”。六朝时此风最盛。梁书·武帝纪下:“ 大通 元年……三月辛未,舆驾幸 同泰寺 捨身。”隋书·五行志上:“是时帝崇尚佛道……数诣 同泰寺 ,捨身为奴,令王公已下赎之。” 宋 陶谷 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 海光 住 庐山 石虎菴 ,夜梦人长清瘦而斑衣,言捨身为菴中供养具。”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城隍出巡》:“出巡之时,皆以八人肩舆,舁藤像而行。有捨身为马僮者,有捨身为打扇者。”
(2).牺牲自己。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 鱼惠兰 ,只为姊妹情深,捨身相代。”
本指佛教徒牺牲自己的肉体,以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后亦用于为国家、人民和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 陈去病 《辑〈陆沉丛书〉初集竟题首》诗:“誓死肯从穷髮国,舍身齐上断头臺。”
《漢語大詞典》:折磨
(1).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 唐 白居易 《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多中更被愁牵引,少里兼招病折磨。”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我贪图些甚么?受这些折磨!” 秦牧 《长河浪花集·深情注视壁上人》:“﹝她﹞受着穷困和胃溃疡的折磨,但仍然一心一意要写成这本书。”
(2).犹消磨。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二出:“无端花月成淹滞,有限韶光空折磨,俺衷肠您知么?” 谢觉哉 《书同文,语同音》:“还要死记背诵。这样,折磨了我好几年的光阴,却一点用处也没有。”
《漢語大詞典》:形质(形質)
(1).肉体,躯壳。 唐 刘禹锡 《祭柳员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质尔。魂气何託,听余哀词。” 宋 梅尧臣 《秀叔头虱》诗:“翦除诚未难,所恶累形质。”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是为仁义礼智之根株,是为形质血气之主宰。”红楼梦第一一九回:“老太太见与不见,总是知道的,喜欢的。既能知道了,喜欢了,便是不见也和见了的一样。只不过隔了形质,并非隔了神气啊。”
(2).外形,外表。 唐 无名氏 《东阳夜怪录》:“俄则沓沓然若数人联步而至者…… 自虚 昏昏然,莫审其形质。”《宣和遗事》后集:“时帝年二十二岁,太上年三十六岁,形容枯黑,不復有贵人形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邓县尹》:“ 邓 不禁毛髮森竖,寧神审諦,则形质服色彷彿日间所相尸也。”
(3).才具,气质。晋书·刘曜载记:“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 管涔山 ,以琴书为事。” 唐 康骈 剧谈录·潘将军失珠:“僧谓 潘 曰:‘观尔形质器度与众贾不同。’”
(4).犹形制。清史稿·圣祖纪三:“御史 陈汝咸 招抚海寇 陈尚义 入见,询海上情势及洋船形质。”参见“ 形制 ”。
(5).指形式。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顾此适宜之政治,究为何种政治乎?则惟民主义为其精神、代议制度为其形质之政治。”
《漢語大詞典》:形制(形製)
(1).隋书·东夷传·流求国:“其男子用鸟羽为冠,装以珠贝,饰以赤毛,形製不同。”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今县治之南有数丛冢,形製特大,图经以为 许 氏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超然琅玡二台:“ 琅邪臺 上 秦 碑高数丈,形製甚朴,无趺首。”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刘顼:“用意绵密,画体简细,而笔跡困弱,形製单省。”
(2).指构图。
(1).谓以有利的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愿足下急復进兵,收取 滎阳 ,据 敖仓 之粟,塞 成皋 之险,杜 大行 之道,距 蜚狐 之口,守 白马 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2).形状;款式。 汉 王充 论衡·诘术:“府廷之内,吏舍比属,吏舍之形制何殊於宅,吏之居处何异於民?”晋书·舆服志:“皁轮车,驾駟牛,形制犹如犊车。”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伏侈:“ 宋 谢灵运 性豪奢,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制。” 叶圣陶 《登雁塔》:“树荫之下立着好些个埋葬僧人的小石塔,形制古朴有致。”
(3).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体裁。 朱自清 《中国歌谣》:“而关于先民歌谣的形制,亦可由此窥出。”
《漢語大詞典》:肉飞(肉飛)
(1).形容舞蹈者飞动之态。后汉书·西南夷传:“昌乐肉飞,屈伸悉备。”
(2).道教指肉体飞升。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肉飞炼得几多年,白日升天 谢自然 。”参阅 清 黄生 义府·肉飞
《漢語大詞典》:体魄(體魄)
(1).指尸体。古人认为人死后魂气上升而魄着于体,故称。礼记·礼运:“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復!’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 孔颖达 疏:“天望,谓始死望天而招魂;地藏,谓葬地以藏尸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者,覆释所以天望地藏之意。” 陈澔 集说:“所以升屋者,以魂气之在上也。皋者,引声之言。某,死者之名也。欲招此魂,令其復合体魄,如是而不生,乃行死事。” 唐 顾况 《持斧》诗:“持斧持斧,无翦我松柏兮,柏下之土,藏吾亲之体魄兮。”朱子语类卷七四:“然就一人之身将来横看,生便带著箇死底道理。人身虽是属阳,而体魄便属阴……盖死则魂气上升,而魄形下降。古人説徂落二字,极有义理,便是谓魂魄。徂者魂升於天,落者魄降於地。” 清 刘大櫆 《书田氏刲股事》:“儒者曰:人之既死,则其神灵将散而无所不之,故为重为主以栖之;若其体魄既与其神灵离而为二矣,掩藏之而已,於是前古之礼祭主而不祭墓。”
(2).偏指肉体。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既受乐於生前,更求永生於死后;既受乐於体魄,更求永乐於神魂。” 杨度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叙》:“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不独其体魄之异也,尤在其精神之异。”
(3).体格和精力。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
《漢語大詞典》:心体(心體)
(1).指亲信、骨干。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孔 传:“今命汝为我辅翼股肱心体之臣。”
(2).指思想。后汉书·延笃传:“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原不怪形容蠢劣,几曾嫌心体愚顽,又何妨性格乖张。”
(3).指精神与肉体。 唐 白居易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诗:“低腰復歛手,心体不遑安。一路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漢語大詞典》:空身
(1).谓身无负担或钱财等物。 汉 王充 论衡·状留:“且驥一日行千里者,无所服也…… 伯乐 顾之, 王良 御之,空身轻驰,故有千里之名。”
(2).指光身,独自一人。《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等了半天,去人空身回来,説是:‘ 龙大人 那里洋师爷半个月前头就进京去考洋翰林去了。’” 柔石 《一个伟大的印象》:“﹝他﹞从家里拿了一支枪,空身逃出到土匪队里去。”
(3).佛教语。谓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虚幻不实的肉体。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之一:“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漢語大詞典》:本身
(1).谓以自身为本位、中心。庄子·天地:“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 成玄英 疏:“今 啮缺 以己身为本,引物使归,令天下异形,从我之化。”
(2).犹本性。列子·黄帝:“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 杨伯峻 集释引 王重民 曰:“身有性义,盖身性古通用,本身犹本性也。”
(3).原身。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一妇人,功亦不小。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身。”此指前身。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本身已败坏,此即魂耳,善相保。”此指肉体。《西游记》第六二回:“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説你得了本身。”此指原来的身份。
(4).自身。朱子语类卷七五:“太阳居一,除了本身便是九箇。” 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你本身做亭长躭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现在 陈先生 依据了来攻难的,却是他本身的态度。” 杨朔 《印度情思》:“ 奥兰格巴城 本身美是美,更美的却在别处。”
《漢語大詞典》:肉刑
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今泛指对受审者肉体上的处罚。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张守节 正义:“汉书·刑法志云: 孝文帝 即位十三年,除肉刑三。”《唐律·名例》:“昔者,三王始用肉刑。” 长孙无忌 等疏:“肉刑:墨、劓、剕、宫、大辟。” 毛泽东 《论政策》:“对任何犯人,应坚决废止肉刑,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 骆宾基 《可疑的人》二:“他在古庙里囚禁的时候,审问了三次,都是在深夜,而且第一次就受了严重的肉刑。”
《漢語大詞典》:卖身(賣身)
(1).把自身或妻儿等卖给别人。《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 董永 卖身葬父母,天女以之酬恩。”景德传灯录·南泉普愿禅师:“ 王老师 要卖身,阿谁要买?” 元 无名氏 《广客谈》:“因父亡家贫,母将妾卖身於此。” 何其芳 《画梦录·楼》:“还有一个王孙公子,卖身为奴。”
(2).比喻丧失人格,投靠有权势的人。 孙中山 《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那些议员,总是不顾民利,只顾私利。到 北京 之后,不做别事,只要有钱,便去卖身,造成 曹锟 的贿选。” 徐兴业 《金瓯缺》第十二章:“凡是要卖身于别人的人--无论是他的祖先卖身给 契丹 贵族,无论是他本人又回过头来卖身给 北宋 王朝,除了需要有一点为新主子效劳的本领以外,也需要贴好看的标签才卖得起好价钿。”
(3).指女子出卖肉体。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难女》:“我等卖艺不卖身,客何犯我规耶?” 石三友 《金陵野史·桃花章的风波》:“但彼辈歌女,则认为卖艺不卖身,佩了桃花章,有损人格,群起抗争,并非无理取闹。”
(4).丧生;献身。 唐 李白 《笑歌行》:“笑矣乎,笑矣乎! 赵 有 豫让 楚 屈平 ,卖身买得千年名。”
《漢語大詞典》:冲击(衝擊)
犹冲锋。《再生缘》第二六回:“如有贼兵冲击,俱听连珠砲响,会合勿迟。”
(1).冲杀进击。指肉搏战斗。旧唐书·李嗣业传:“ 嗣业 每持大棒衝击,贼众披靡,所向无敌。”《水浒传》第一○九回:“前军先锋 刘以敬 、 上官义 骤马驱兵,便来衝击。”清史稿·敬谨庄亲王尼堪传:“ 尼堪 督诸将纵横衝击,陷淖中,矢尽,拔刀战,力竭,殁於阵。”
(2).冲撞碰击。多指风威水势。 宋 苏辙 《御风辞》:“ 子列子 行御风,风起蓬蓬……衝击隙穴,震荡宇宙,披拂草木,奋厉江海,强者必折,弱者必从。”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序:“ 太湖 居吾郡之北,有大山衝击,风涛湍悍。”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
(3).比喻大的触动。 巴金 《除恶务尽》:“一个长期关在书房里的人一下子来到革命大家庭,精神上的冲击不用说是很大的。”
(4).冲犯攻击。指精神上的刺激,肉体上的伤害。 逯斐 《舞台上下》:“运动初期, 马甫 受到群众冲击。”《解放日报》1984.6.30:“这个县有不少知识分子在十年动乱中受过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