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7,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并行
双龙
交加
见知
一者
一同
并进
二妙
一齐
二王
兼并
七子
两得
先辈
异世
《國語辭典》:并行  拼音:bìng xíng
不分昼夜,加快速度的赶路。《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也作「兼行」、「兼程」。
《國語辭典》:并行(並行)  拼音:bìng xíng
1.并排行走。如:「一对情侣在河滨公园漫步并行。」
2.同时进行。《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漢語大詞典》:双龙(雙龍)
(1).两条龙。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自当八风通,庆云聚,五老同游,三星运曜,岂直双龙再赐,九雉重飞而已哉。”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词》:“清晨鸣天鼓,飆歘腾双龙。” 唐 李商隐 《九成宫》诗:“云随 夏后 双龙尾,风逐 周王 八马蹄。”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 东汉 许虔 、 许邵 , 南朝 梁 谢举 、 谢览 , 柳惔 、 柳悦 , 唐 乌承玼 、 乌承恩 等。晋书·陆云传:“矫翮南辞,翻栖火树;飞鳞北逝,卒委汤池。遂使穴碎双龙,巢倾两凤。”按,此指 陆机 、 陆云 。
(3).相传 晋 代 张华 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 豫章 丰城 有宝剑。 张华 派 雷焕 到 丰城 ,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 张华 和 雷焕 各得其一。后 张华 被诛,其剑顿失。 雷焕 卒, 雷焕 之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后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之二:“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宋 司马光 《华星篇时视役河上寄郡中诸同舍》诗:“匣中夜半双龙吼,乃知神物不自藏。” 清 孙枝蔚 《遇张容庵话旧》诗:“匣里双龙在,人间猛虎愁。” 梁启超 《侠情记传奇·纬忧》:“昨夜双龙匣剑鸣,负汝汝难忍。”参阅晋书·张华传
《國語辭典》:交加  拼音:jiāo jiā
1.不同事物一齐降临、发生。如:「贫病交加」、「风雨交加」。南朝梁。简文帝〈阻归赋〉:「雁疲飞而不息,何愁绪之交加?」
2.交错混杂。唐。杜甫 春日江村诗五首之三:「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儒林外史》第四○回:「竹树交加,亭台轩敞。」
3.依偎。唐。韩偓 春闺诗二首之一:「愿结交加梦,因倾潋滟尊。」唐。韦庄 春愁诗:「睡怯交加梦,閒倾潋滟觞。」
4.相关。《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姜尚道:『贤丈今日有人命交加之事。』」《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怎知道却惹得一场横祸,变得人命交加。」
5.厉害。《董西厢》卷二:「贼阵里儿郎懑眼不扎,道:『这秃厮好交加!』」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生各支勒杀,陈玄礼闹交加。」
6.侵凌、欺负。《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前日一件物事教我把去卖,吃人交加了,到如今没这钱还他。」
7.结交、交接。《后唐书。卷七十八。孙程列传》:「既无知人之明,又未尝交加士类。」
《漢語大詞典》:见知(見知)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尧 舜 至於 汤 ,五百有餘岁。若 禹 、 皋陶 ,则见而知之;若 汤 ,则闻而知之。” 清 颜元 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效使见知闻之者,知尊慕 孔 孟 ,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 老 名号。”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韩非子·难一:“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於前,赏罚不弊於后,安有不葬之患。”
(3).受到知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飞廉 以善走事 紂 , 恶来 多力见知。 周武王 伐 紂 ,兼杀 恶来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 王逢原 见知 王荆公 ,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諛,初不及文字间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 嵩阳 守 重庆 , 铜梁 大司马 张襄宪公 佳胤 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
(4).为人所知。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祕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於世也。”
(5).见“ 见知法 ”。
《漢語大詞典》:一者
(1).同时称举几个人或几件事物,分别逐一叙述时用之。《公羊传·文公十一年》:“兄弟三人,一者之 齐 ,一者之 鲁 ,一者之 晋 。”百喻经·灌甘蔗喻:“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
(2).常与“二者”、“三者”等连用,列举事物的原因、目的或条件。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母亲!你孩儿此来,一者拜候岳母,二者上朝进取去。”《水浒传》第六一回:“我一者,去那里烧炷香,消灾灭罪;二者,躲过这场灾晦;三者,做些买卖,观看外方景致。” 鲁迅 《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所可惜的,是左翼作家之中,还没有农工出身的作家。一者,因为农工历来只被压迫,榨取,没有略受教育的机会;二者,因为 中国 的象形--现在是早已变得连形也不象了--的方块字,使农工虽是读书十年,也还不能任意写出自己的意见。”
《國語辭典》:一同  拼音:yī tóng
1.统一。《墨子。尚同中》:「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2.一样。《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3.一起、相偕。《三国演义》第五回:「贤弟可弃此卑官,一同讨贼。」《红楼梦》第六四回:「老太太跟前,别提我和你一同来的。」
《國語辭典》:并进(並進)  拼音:bìng jìn
1.一起前进,不分先后。汉。东方朔〈答客难〉:「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三国魏。钟会〈檄蜀文〉:「镇西诸军,五军并进。」
2.同时存在,势力或地位不相上下。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三国魏。曹囧〈六代论〉:「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进。」
《國語辭典》:二妙  拼音:èr miào
1.称晋朝擅长草书的卫瓘、索靖。见《晋书。卷三六。卫瓘传》。
2.称唐代善于裁剖的韦维与善于作诗的宋之问。见《新唐书。卷一一八。韦凑传》。
3.称宋代擅长画竹的艾淑与擅长画龙的陈所翁。见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
4.称擅长作诗的金人段克己、段成己两兄弟。
《國語辭典》:一齐(一齊)  拼音:yī qí
1.一律、同样。《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2.一同、同时。如:「一齐下手」。《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众人在旁,一齐赞叹。」《红楼梦》第八二回:「说著,二人一齐进来。」
3.统一平治。《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
4.一切、完全。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六出:「情到不堪回首处,一齐分付与东风。」
《國語辭典》:二王  拼音:èr wáng
1.两位君王。《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2.晋王戎与王衍。《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3.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与其第七子王献之的合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
《國語辭典》:兼并  拼音:jiān bìng
合并。《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遂伐灭吴,兼并其地。」《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秦兼并,吞灭四隅。」
《國語辭典》:兼并(兼併)  拼音:jiān bìng
并吞。通常指土地侵夺或经济侵占。如:「战国末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漢語大詞典》:七子
(1).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产 、 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漢語大詞典》:两得(兩得)
同时兼得两种长处、两种利益。韩非子·难一:“贤 舜 则去 尧 之明察,圣 尧 则去 舜 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田五千顷,法当用人七千,臣令吏於无事时,督习弓矢,为战守备,因可以制虏,庶几所谓兵农兼事,务一而两得者也。” 宋 曾巩 《归老桥记》:“余以谓先王之养老者备矣,士大夫之致其位者,曰不敢烦以政,盖尊之也。而士亦皆明於进退之节,无留禄之人,可谓两得之也。”
《國語辭典》:先辈(先輩)  拼音:xiān bèi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长的人。《三国志。卷五三。吴书。阚泽传》:「泽州里先辈丹杨唐固亦修身积学,称为儒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久仰先辈大名,如雷贯耳。」
《漢語大詞典》:异世(異世)
(1).不同时代。汉书·王莽传上:“至於制作,与 周公 异世同符。”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 唐 韩愈 《进士侯喜》:“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
(2).前代;前世。汉书·郊祀志下:“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非因异世所立而继之。” 颜师古 注:“异世,谓前代。”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正刑则罪非 晋 寇,从坐则异世已轻。” 吕向 注:“言正刑则 汉 魏 之时征伐不为 晋 寇也,若缘 孙皓 之坐,则是远祖应轻也。” 宋 秦观 《题彭景山传神》:“﹝ 彭景山 ﹞年四十不幸丧明……以得丧观之,岂异世有所负耶?”
(3).不同的世间。指阳间与阴间。 晋 潘岳 《哀永逝文》:“思其人兮已灭,览餘迹兮未夷。昔同途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
(4).指去世在阴间的人。宋书·何偃传:“﹝ 偃 ﹞卒官,时年四十六……﹝ 世祖 ﹞曰:‘ 何偃 遂成异世,美志长往。’”南齐书·王俭传:“ 俭 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便为异世,奄忽如此,痛酷弥深。”
(5).后代;后世。 唐 元结 《辩惑》上篇:“是以恶蒙异世之诛,善及子孙之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鸱夷子见黜:“余感其事,故书之以为异世之戒云。”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余既揭其用兵始末,乃并述他行义,声之铭诗,用告异世治国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