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史诗(史詩)  拼音:shǐ shī
以叙述历史或当代人物事件为内容的诗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西洋荷马的〈伊利亚德〉、〈奥德赛〉等,均属此类体裁。也称为「叙事诗」。
《國語辭典》:演义(演義)  拼音:yǎn yì
1.采取史实为筐架,再加入传闻而编成的小说,如《三国演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本话文,出在空缄记,如今依传编成演义一回。」
2.详细叙述道理事实。《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文选。潘岳。西征赋》:「灵壅川以止斗,晋演义以献说。」
《國語辭典》:演义(演義)  拼音:yǎn yì
誇张超过实际。如:「你说他的本领这么大,未免有点演义了。」
《漢語大詞典》:记故(記故)
史事,故实。 汉 王充 论衡·齐世:“世见五帝、三王事在经传之上,而 汉 之记故尚为文书,则谓古圣优而功大,后世劣而化薄矣。”
分類:史事故实
《国语辞典》:晋阳秋(晋阳秋)  拼音:jìn yáng qiū
书名。晋孙盛撰。内容记载桓温在枋头兵败的史事。
《國語辭典》:十二经(十二經)  拼音:shí èr jīng
1.春秋的别名。参见「春秋」条。
2.六经和六纬的合称。
3.易上下经及十翼的合称。
4.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立石,刻《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
《漢語大詞典》:史裁
谓史事的裁断能力。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裁,无史识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説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国语辞典》:路史  拼音:lù shǐ
书名:(1)宋人罗泌撰,四十七卷。内容主要记述中国传说时期的史事。取材芜杂,多出于纬书、道书,保存了许多传说的资料。(2)明人徐渭撰,二卷,颇为疏陋。
《漢語大詞典》:佚史
散失、隐没的或正史以外的史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追论及补遗五:“有此数器之综合研究,可得几项结论以补苴或修正 周 初之佚史。”
《国语辞典》:咏史诗(咏史诗)  拼音:yǒng shǐ shī
吟咏史事的诗。如晋代左思的咏史诗。
《漢語大詞典》:演史
以评书、小说等形式讲述史事。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有“演史”。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小説者流,出於机戒之官,遂分百官记録之司。由是有説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以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日分明之议论,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书之开篇诗有云:‘ 商 周 演义古今传。’似志在於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
《国语辞典》:历史年表(历史年表)  拼音:lì shǐ nián biǎo
一种工具书。用表格方式,将重要历史事件按年代先后列出。
《国语辞典》:口述历史(口述历史)  拼音:kǒu shù lì shǐ
由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亲口叙述亲身经历的过程及对该事件的评论。如:「为了补充日治时代的史料,中研院开始进行口述历史的访问计画。」
《国语辞典》: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  拼音:jì shì běn mò tǐ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例。创始于宋代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的不足。
《国语辞典》:疑今者,察之古  拼音:yí jīn zhě,chá zhī gǔ
凡对当今世事有怀疑时,可分析历史事件来找出答案。表示古今之理相通,可以鉴古知今。《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
《国语辞典》:楚汉春秋(楚汉春秋)  拼音:chǔ hàn chūn qiū
1.楚与汉相争的纷乱历史。如:「如今世局犹如楚汉春秋。」
2.书名。汉陆贾撰,一卷。记载楚、汉兴亡历史事迹。司马迁《史记》载楚汉事,即以此书为根据。原书久已散佚,今通行本为清茆泮林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