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料敌(料敵)  拼音:liào dí
衡量、判断敌情。《史记。卷七○。张仪列传》:「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彊,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料敌厌难,时惟阳生。」南朝梁。任昉〈奏弹曹景宗〉:「料敌制变,万里无差。」
《國語辭典》:明处(明處)  拼音:míng chù
1.明亮的地方、有光亮的地方。如:「这画要摆在明处,好让人一进来就看到。」
2.公开的场合。如:「有话就在明处说嘛!何必如此畏首畏尾。」
《國語辭典》:思惟  拼音:sī wéi
1.思量。《汉书。卷五九。张衡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三国志。卷一○。魏书。荀攸传》:「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也作「思维」。
2.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将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经由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步骤的认识活动的过程。也作「思维」。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两种功用不同的兵器。相传有一人卖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坚固,任何东西都戳不破。后来又誇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一人问他若拿他的矛来刺他的盾会如何,他却回答不出来。典出《韩非子。难势》。后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则学上指不可同为真,亦不可同为假的概念或命题。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國語辭典》: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1.调和太过与不及,使之得当合理。《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也作「折衷」。
2.公平、公正。《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
《國語辭典》:决疑(決疑)  拼音:jué yí
解决疑惑。《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唐。白居易 答卜者诗:「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不。」
《國語辭典》:理性  拼音:lǐ xìng
1.心理学上指一种个人风格类型。此种类型的特质为以逻辑推理方式来观察事情。不易显露情感,不善同情,也不在意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相对于感性而言。如:「理性的人虽似无情,但在法理的维护上立场比较稳。」
2.思考、判断、推理等的能力。相对于感性而言。
3.理智、冷静。如:「遇到大事千万要理性思考,沉著应对,切莫感情用事,坏了大局。」
《國語辭典》:必定  拼音:bì dìng
1.一定。表示肯定的推断。《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这老人家为人必定十分好,所以杜府才如此尊重报答他。」《红楼梦》第一一回:「我说老祖宗是爱热闹的,今日不来必定有个缘故。」
2.表示意志坚定。如:「明天我必定会来看你。」
3.必然安定。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定矣。」《三国志。卷一八。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李通》:「曹公明哲,必定天下。」
《國語辭典》:明断(明斷)  拼音:míng duàn
明确的判断是非。《后汉书。卷三一。孔奋传》:「为政明断,甄善疾非。」《三国演义》第一二○回:「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
《國語辭典》:宸襟  拼音:chén jīn
天子的情怀。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宛诗为西封侯作〉诗:「宸襟动时豫,岁序属凉氛。」唐。薛元超 谏蕃官仗内射生疏:「时惟令月,景淑风和,宸襟有豫,百灵胥悦。」
《國語辭典》:命题(命題)  拼音:mìng tí
1.考试或作文出题目,称为「命题」。
2.逻辑学上指表达判断的语句。通常以直陈语句或假定句表达。
《國語辭典》:定断(定斷)  拼音:dìng duàn
定案、决断。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二○。祖寺丞》:「此事固非祖公意,然因其疑,遂送他所,竟以死罪定断。」《金史。卷一五。宣宗本纪中》:「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馀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
《国语辞典》:枉断(枉断)  拼音:wǎng duàn
法律上指枉曲法律而做出的不确判断。
《國語辭典》:裁断(裁斷)  拼音:cái duàn
考虑决定。《南史。卷六○。徐勉传》:「疑事既多,岁时又积,制旨裁断,其数不少。」
《國語辭典》:武断(武斷)  拼音:wǔ duàn
1.指以权势断定是非曲直。《史记。卷三○。平准书》:「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至若舞文的滑吏,武断的土豪,自有刑宰主之。」
2.主观轻率地判断。如:「在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可武断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