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逻辑(邏輯)  拼音:luó jí
1.研究思想本质和过程的科学。为英语logic的音译。参见「理则学」条。
2.合乎一般常情的规律。如:「他的说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3.代数上指利用真假关系所处理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前件
(1).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槐柳楸梓梧柞:“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旧唐书·东夷传·日本国:“ 元和 元年 日本国 使判官 高阶真士 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 宋 苏轼 《乔执中两浙运副张安上提刑制》:“其谨视贪吏以无害我成法,可依前件。”
(2).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
《國語辭典》:文理  拼音:wén lǐ
1.文字组织的条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颂赞》:「自商已下,文理允备。」《文明小史》第一七回:「所以往往一本书被翻译翻了出来,白话不像白话,文理不成文理。」
2.文科、理科的合称。如:「文理补习班」。
《國語辭典》:命题(命題)  拼音:mìng tí
1.考试或作文出题目,称为「命题」。
2.逻辑学上指表达判断的语句。通常以直陈语句或假定句表达。
《國語辭典》:中词(中詞)  拼音:zhōng cí
理则学上指三段论中,大前提和小前提所共有的名词。
《漢語大詞典》:中项(中項)
逻辑学名词。亦称“ 中词 ”。在三段论的大、小两个前提里都出现的概念。它的作用是作为大项和小项的中介,把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
《國語辭典》:推理  拼音:tuī lǐ
一种逻辑的思考方式。由已知或假定的前提来推求结论,或由已知的答案结果,反求其理由根据。凡由因以求果、由果以溯因、由现象以归其原理、以原理说明现象等,演绎、归纳、类比的思考活动,皆称为「推理」。现运用于心理学、犯罪学、侦办案件上,有很大的帮助。
《漢語大詞典》:私名
(1).犹私客,私人。列子·黄帝:“ 范氏 有子曰 子华 ,善养私名,举国服之。” 张湛 注:“游侠之徒也。”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吏胥》:“更迭为之,无根固窟穴之患,无保引私名之弊,而封建之势因以去矣。”
(2).古逻辑学名词。指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相当于专有名词。语本墨子·经上:“名:达、类、私。” 章炳麟 《原儒》:“故有理情性,陈王道,而不丽保氏,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即与驳者,则以呰窳詬之,以多艺匡之--是以类名宰私名也。”
《國語辭典》:归纳(歸納)  拼音:guī nà
归类、归结。如:「警察自现有的线索中,归纳出几条侦查方向。」
《國語辭典》:名学(名學)  拼音:míng xué
1.研究先秦各家关于「名」的思想与问题之学。
2.研究关于推理、思考所以得为正、误的一般性原理与法则的学说。参见「理则学」条。
《國語辭典》:推论(推論)  拼音:tuī lùn
推求讨论。《孔子家语。卷二。致思》:「陈说其间,推论利害。」《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帝每与夏推论书传,未尝不终日也。」
《國語辭典》:论题(論題)  拼音:lùn tí
讨论的题目。逻辑学上指论者所主张,但真实性尚需證明的命题。如:「对这个论题,大家都没兴趣,以至发言者寥寥无几。」
《國語辭典》:前提  拼音:qián tí
1.讨论一事情的先决条件。
2.应该先注意的部分。如:「吾人言行,当以国家利益为前提。」
《漢語大詞典》:内包
即内涵。逻辑学名词。参见“ 内涵 ”。
《國語辭典》:内涵(內涵)  拼音:nèi hán
1.人的内在涵养。如:「他学问渊博,是个有内涵的人。」
2.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如:「这篇文章文字虽短,内涵却十分丰富。」
《國語辭典》:界定  拼音:jiè dìng
限定在某种范围之内或归属于某类。如:「这本书的内容广泛,因此无法明确的界定它属于那一类的作品。」
《漢語大詞典》:辨学(辨學)
即辩学。逻辑学的旧称。辨,通“ 辩 ”。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故以辨学之理言之,则此义不能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