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应(不應)  拼音:bù yìng
不回应。宋。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词:「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
《國語辭典》:不审(不審)  拼音:bù shěn
1.不明白、不知道。《淮南子。说山》:「万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韩诗外传》卷八:「古者明王圣主,其肢解人不审从何肢解始也。」
2.不审理、不处理。如:「由于当事人愿意庭外和解,法官决定不审此案了。」
《國語辭典》:不智  拼音:bù zhì
智慧不高。如:「不智之举」。《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漢語大詞典》:不委
(1).不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帝问侍臣盗贼…… 苏威 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 胡三省 注:“委,悉也。”
(2).不相信。《三国志平话》卷中:“﹝ 赵云 ﹞又言:‘小人保着 刘备 ,相从到 曹 军阵;如 关公 见 刘备 ,决然来投。’ 袁绍 无语。‘怕大人不委,当小人家属百口。’ 袁绍 方许。”
《漢語大詞典》:丘盖(丘蓋)
不知;阙如。汉书·儒林传·王式:“试诵説,有法,丘盖不言。”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丘盖不言,不知之意也。’ 如淳 曰:‘ 齐 俗以不知为丘。’” 章炳麟 《〈新方言〉序》:“然自 戴 、 段 、 王 、 郝 以降,小学声均,炳焉復于保氏,其以説解典策,滐然理解,独于今世方言丘盖如也。”按,论语·子路:“子曰:‘野哉 由 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孔丘 主不知者则阙如,故以“丘盖”为不知或空缺之词。
《國語辭典》:无数(無數)  拼音:wú shù
1.极多。《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曹兵掩杀贼众,夺其金帛、粮食无数。」《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一时睡不著,添了无数的想头。」
2.没有固定的数量。《周礼。春官。宗伯》:「男巫无数,女巫无数。」
《國語辭典》:不道  拼音:bù dào
1.不行正道或不按常理行事。《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葛君不道,苦虐其民。」
2.不谈。《荀子。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唐。姚合 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不道弓箭字,罢官唯醉眠。」
3.不管、不顾。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4.不觉、无奈。宋。欧阳修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5.不料、没想到。唐。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之四:「不道诸公无表来,茫然庶事遣人猜。」《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不道却感了些风寒凉,遂成一病。」
《國語辭典》:无时(無時)  拼音:wú shí
指任何时刻或随时。宋。欧阳修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词:「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宋。陆游 游山西村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漢語大詞典》:无期(無期)
(1).无穷尽;无限度。《诗·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俞樾 群经平议·毛诗三:“中言‘无期’者,如《南山有臺》篇‘万寿无期’及此篇‘逸豫无期’,皆谓无穷极也。”吕氏春秋·怀宠:“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徵敛无期,求索无厌……若此者天之所诛也。” 高诱 注:“期,度;厌,足。” 汉 班婕妤 《自悼赋》:“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
(2).指无了期。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散有限之微财,供无期之久客。”
(3).犹言不知何时,难有机会。《隶释·汉费凤别碑》:“壹别会无期,相去三千里。” 唐 李频 《关东逢薛能》诗:“惟君一度别,便似见无期。” 金 元好问 《京居辛卯八月六日作》诗:“ 平子 归田元有约, 魏舒 襆被恐无期。”
(4).指没有约定日期。 唐 徐夤 《燕》诗:“何嫌何恨秋须去,无约无期春自归。”
《國語辭典》:亹亹  拼音:wěi wěi
1.连续而不倦怠。《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三国演义》第六九回:「辂亹亹而谈,言言精奥。」
2.往前进的样子。《楚辞。宋玉。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國語辭典》:营营(營營)  拼音:yíng yíng
1.往来频繁的样子。《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唐。白居易〈白牡丹〉诗:「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2.追求奔逐。《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3.内心烦躁不安。《聊斋志异。卷一○。阿纤》:「中心营营,寝食都废。」
《漢語大詞典》:元来(元來)
(1).当初;本来。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 唐 孙棨 《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 西子 为粧样, 西子 元来未得如。”
(2).来源,出处。 清 方苞 《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
(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 弱水 三千, 溟渤 风烟,在那 麟凤洲 偏, 蓬閬山 巔。”
(4).谓追溯原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元来 甄监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宠爱的。”
《國語辭典》:禽兽(禽獸)  拼音:qín shòu
1.泛指各种飞禽走兽。《礼记。曲礼上》:「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比喻没有人性的人。如:「衣冠禽兽」。《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漢語大詞典》:无底(無底)
(1).没有底部。形容极深。列子·汤问:“有大壑焉……其下无底,名曰 归墟 。” 晋 陆机 《从军行》:“谿谷深无底,崇山鬱嵯峨。”
(2).无限度;无穷尽。后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货,纵恣无底。”《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俩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哪得不生悲怨!”
(3).谓不知底细。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到底是真是假, 周祺 心中无底。”
《漢語大詞典》:无来(無來)
(1).不知所自来。鹖冠子·天权:“夫德知事之所成,成之所得,而后曰我能成之。成无为,得无来。”
(2).犹言无一来者。 晋 丘道护 《道士支昙谛诔》:“渟心独得,标想千仞。虚以应物,无来不顺。”
(3).没有到来。 宋 苏轼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