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接武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漢語大詞典》:后会(後會)
(1).日后相会。孔丛子·儒服:“彼有恋恋之心,未知后会何期。” 唐 朱放 《江上送别》诗:“惆悵空知思后会,艰难不敢料前期。”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后会良可希,尺书到犹未。”
(2).会合时迟到。汉书·彭越传:“与期旦日日出时,后会者斩,旦日日出,十餘人后,后者至日中。”
《國語辭典》:一脉(一脈)  拼音:yī mài
1.前后相接、连绵不绝的一线。《西游记》第二二回:「行过黄风岭,进西却是一脉平阳之地。」
2.血统或派别相承的一系。如:「一脉相传」。《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亦且认是自家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缩。」《歧路灯》第九二回:「祖宗一脉,梦寐难忘。」
3.河流或山脉的一支。宋。陆游〈鲁墟〉诗:「青园旧墅千峰立,绿引官河一脉分。」
《國語辭典》:衔尾(銜尾)  拼音:xián wěi
前后相接。《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唐。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狭径深陉,衔尾相接。」
《國語辭典》:四代  拼音:sì dài
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礼记。学记》:「三王四代唯其师。」汉。郑玄。注:「四代,虞、夏、殷、周。」
《國語辭典》:四大  拼音:sì dà
1.称道、天、地、王。语本《老子》第二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乃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一旦无常,四大消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晓得人身四大乃是假合,形有时尽,神则常存。」
3.大陆地区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國語辭典》:继踵(繼踵)  拼音:jì zhǒng
紧接著前人的脚后跟。比喻接连不断。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
《漢語大詞典》:相后(相後)
谓前后相隔。 宋 曾巩 《上杜相公书》:“地之相去也千里,世之相后也千载,尚慕而欲见之,况同其时过其门墻之下也歟!”
《漢語大詞典》:接迹(接跡)
亦作“接蹟”。 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赵璘 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 唐 韩愈 《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跡於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歷 汉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宪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号。”
见“ 接跡 ”。
《國語辭典》:陆续(陸續)  拼音:lù xù
接连不断。《三国演义》第三回:「是时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文明小史》第四○回:「直到一点多钟,余大魁诸人都陆续的来了。」
《漢語大詞典》:郎位
(1).星座名。南宫(太微宫)五帝座后相聚的十五颗星,为一星座,称“郎位”。史记·天官书:“﹝五帝座﹞后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 张守节 正义:“郎位十五星,在太微中帝坐东北。”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七年:“帝在 南阳 ,左右并通姦利,詔书多除人为郎,太尉 杨秉 上疏曰:‘太微积星,名为郎位,入奉宿卫,出牧百姓,宜割不忍之恩,以断求欲之路。’”
(2).指职居枢要的郎官之位。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左司郎中》:“左司为中书纪网之地,賛襄治化,申明宪度,皆其责也。郎位之选,必择贤才。”
《國語辭典》:等于(等於)  拼音:děng yú
相等、相同。如:「行万里路等于读万卷书。」
《國語辭典》:明两(明兩)  拼音:míng liǎng
明两原指易经中的离卦。离卦论象为日,日又有明之意。因离卦有上下二体,故称为「明两」。为两明前后相续之象。语出《易经。离卦。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后指帝王贤能可明照四方。《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文选。谢瞻。张子房诗》:「明两烛河阴,庆宵薄汾阳。」唐。李善。注:「郑玄曰:『明两者,取君明上下以明德相承,其于天下之事,无不见也。』」
《漢語大詞典》:重规(重規)
(1).指日月俱圆。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星辰焕列,日月重规。”后用以喻指两代帝王功德相继。《晋书·乐志上》:“今我圣皇,焜耀前暉,奕世重规,明照九畿。” 南朝 梁 何逊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皇德无餘让,重规袭帝勋。”
(2).谓前后相合;重复。参见“ 重规叠矩 ”。
《國語辭典》:重规叠矩(重規疊矩)  拼音:chóng guī dié jǔ
1.规、矩各相重叠。比喻情事相同。三国魏。明帝〈改元景初以建丑月为正月诏〉:「此历数之序,乃上与先圣合符同契,重规叠矩者。」也作「重规袭矩」。
2.比喻因袭重覆。如:「不好的制度就应该改革,不要重规叠矩,毫无进步。」
《國語辭典》:冥会(冥會)  拼音:míng huì
默悟。《南史。卷七六。隐逸传下。陶弘景传》:「弘景为人员通谦谨,出处冥会,心中明镜,遇物便了。」
《國語辭典》:冥报(冥報)  拼音:míng bào
死后相报。晋。陶渊明〈乞食〉诗:「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清。赵翼 斋居无事偶有所得辄韵之共十七首之七:「其奈刀笔吏,用法轻重失。因之不平者,又望冥报密。」
分類:后相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