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孤臣  拼音:gū chén
被國君遺棄的臣子。《文選。張衡。東京賦》:「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繆公於宮室。」
《國語辭典》:孤臣孽子  拼音:gū chén niè zǐ
被疏遠、孤立的臣子與失寵的庶子。語出《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也作「孽子孤臣」。
《國語辭典》:默默  拼音:mò mò
1.沉靜不說話。《楚辭。屈原。卜居》:「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2.不得意的樣子。《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
3.暗地裡。《紅樓夢》第五六回:「(寶玉)心中悶悶,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盤算,不覺就忽忽的睡去。」
《國語辭典》:匹夫  拼音:pǐ fū
1.平民、百姓。《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
2.一個人。《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3.賤稱對方。多用於責罵之詞。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兀的是誰家一個匹夫,暢好是膽大心麤。」《三國演義》第五回:「孫堅披爛銀鎧,裹赤幘,橫古錠刀,騎花鬃馬,指關上而罵曰;『助惡匹夫,何不早降!』」
《國語辭典》:兀兀  拼音:wù wù
1.高聳矗立的樣子。唐。楊乘〈南徐春日懷古〉詩:「興亡山兀兀,今古水渾渾。」明。朱權《荊釵記》第一九齣:「巍巍駕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2.依然。金。元好問〈雁門道中書所見〉詩:「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3.勞苦不息的樣子。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國語辭典》:木石  拼音:mù shí
1.木和石。如:「他的度假小屋,木石環繞,甚為幽靜。」《孟子。盡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山海經・北山經》:「炎帝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2.比喻沒有知覺、感情。如:「心非木石,見人苦難,當伸援手才是。」漢。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出囹圄中,誰可告愬者!」《宋書。卷八三。列傳。吳喜》:「人非木石,何能不感。」
《國語辭典》:頹然  拼音:tuí rán
乏力欲倒的樣子。《晉書。卷四四。李胤傳》:「容貌質素,頹然若不足者,而知度沉邃,言必有則。」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國語辭典》:痴兒  拼音:chī ér
痴愚的人。《紅樓夢》第五回:「警幻見寶玉甚無趣味,因歎:『痴兒竟尚未悟!』」
《國語辭典》:冒昧  拼音:mào mèi
鹵莽。《晉書。卷七八。孔愉傳》:「冀於不試,冒昧來赴,既到審試,遂不敢會。」《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所以冒昧黑夜來求。如不蒙相救,即從此遠遁,不能再相見矣。」
《國語辭典》:狂夫  拼音:kuáng fū
1.行為狂放,不拘小節的人。唐。王維〈洛陽女兒行〉:「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唐。杜甫 狂夫詩:「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2.狂妄無知的人。《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漢書。卷四九。鼂錯傳》:「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財擇。」
3.精神失常的人。晉。崔豹《古今注。卷中。音樂》:「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
4.古時婦人對丈夫的謙稱。唐。李白〈搗衣篇〉:「玉手開緘長歎息,狂夫猶戍交河北。」
5.古代驅疫逐鬼的人。《周禮。夏官。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
《國語辭典》:空空  拼音:kōng kōng
1.虛心誠懇的樣子。《後漢書。卷四三。何敞傳》:「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豈但空空無違而已哉!」
2.淳樸誠實的樣子。《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乎其心之堅固也,空空乎其不為巧故也。」
3.佛教用語。指空的概念也是沒有實性。《大智度論》卷三一:「是故以空捨空,是名『空空』。」
《國語辭典》:憧憧  拼音:chōng chōng
1.往來不停的樣子。《易經。咸卦。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2.心神不定的樣子。漢。桓寬《鹽鐵論。刺復》:「方今為天下腹居郡,諸侯並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風而未薄。」
3.搖曳不定的樣子。漢。王充《論衡。恢國》:「光武起,過舊廬,見氣憧憧上屬於天。」
《國語辭典》:蚩蚩  拼音:chī chī
1.敦厚老實的樣子。《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也作「嗤嗤」。
2.喧擾紛亂的樣子。漢。揚雄《法言。重黎》:「六國蚩蚩,為嬴弱姬。」《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天下蚩蚩,鳥驚雷駭。」也作「嗤嗤」。
《國語辭典》:渾然  拼音:hún rán
1.不分明、不可分別的樣子。《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趙壹傳》:「渾然同惑,孰溫孰涼?」也作「混然」。
2.完全、全然。唐。韓愈〈至鄧州北寄上襄陽于相公書〉:「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國語辭典》:狂生  拼音:kuáng shēng
狂妄放蕩,不受拘束的人。《荀子。君道》:「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吏白:『外有狂生,坐於營門,言語悖逆,請收案罪。』」
《國語辭典》:妄作  拼音:wàng zuò
荒誕,胡亂的作為。《老子》第一六章:「不知常,妄作,凶。」《孟子。離婁下》:「此亦妄人也已矣」句下漢。趙岐。注:「妄人,妄作之人。」也作「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