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觉知(覺知)
(1).觉察到。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吏觉知,使 长安 尉 奇 等往捕 开章 。”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密言臺上,犹惧觉知,羣议沙中,何无避忌!”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臣亦觉知先帝无意杀臣,故復留残喘得至今日。”
(2).知觉。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有觉知则有吸摄,磁石犹然,何况于人!”
分類:知觉觉察
《漢語大詞典》:情想
(1).犹情思。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曰:‘娘子向来频盼少府,若非情想有所交通,何因眼眿朝来顿引?’” 清 董说 《〈西游补〉序》:“浸淫而别具情想,别转人身,别换区寓,一弹指间事。”
(2).指知觉。 宋 梅尧臣 《读月石屏诗》:“犀蛤动活有情想,石无情想已非的。”
分類:情思知觉
《漢語大詞典》:无知(無知)
(1).没有知觉。《穀梁传·僖公十六年》:“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问女童队》:“玉座天临,虽仙凡之有隔;翠鬟云合,岂草木之无知。”
(2).指失去知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隆 至江边伐荻,为大蛇盘绕…… 隆 僵仆无知。” 宋 陈师道 《妾薄命》诗之一:“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3).没有知识,不明事理。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朱熹 集注:“ 孔子 谦言己无知识。”史记·酷吏列传:“此愚儒,无知。”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居今之世,而欲进説於明公之前,不得其间而求入焉,则亦可谓天下之至愚无知者矣。” 巴金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4).指不明事理的人。后汉书·杨震传:“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 鲁迅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乡下人不懂租界章程,他来欺侮,为的是看不起无知。”
(5).无人知晓。东观汉记·杨震传:“天知神知,何谓无知!”
(6).犹言没有匹配。《诗·桧风·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郑玄 笺:“知,匹也……乐其无妃匹之意。”
《漢語大詞典》:有知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漢語大詞典》:木石
(1).树木和山石。孟子·尽心上:“ 舜 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唐 杜甫 《水会渡》诗:“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明 魏学洢 《核舟记》:“ 明 有奇巧人曰 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指木头与石头。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红楼梦第十六回:“其山树木石虽不敷用, 贾赦 住的乃是 荣府 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
(3).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周书·文帝纪上:“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王世名 身穿囚服,一见两大尹即称谢道:‘多蒙两位大人曲欲全 世名 一命, 世名 心非木石,岂不知感恩。’”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两封通信(复魏孟克)》:“我不是木石,倘有人给我一拳,我有时也会还他一脚的。”
(4).指刑具。晋书·王坦之传:“时卒士 韩悵 逃亡归首,云‘失牛故叛’,有司劾 悵 偷牛,考掠服罪。 坦之 以为 悵 束身自归,而法外加罪,懈怠失牛,事或可恕,加之木石,理有自诬,宜附罪疑从轻之例,遂以见原。”
(5).指山水画。 宋 陆游 《游昭牛图》诗:“ 游昭 木石师 李唐 ,画牛乃自其所长。”
(6).指宫室等建筑工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徐充容 ﹞諫曰:‘ 玉华 ( 太宗 所造 玉华宫 )创制……终以茅茨示约,犹兴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岂无烦扰之弊?’”元史·武宗纪一:“以 中都 行宫成,赏官吏有劳者……死於木石及病没者,给钞有差。”
(7).枳椇子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枳椇子,一名树蜜,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甜美如餳蜜,一名白石,一名白实,一名木石,一名木实。一名枳椇。”
《漢語大詞典》:不醒
(1).神志不清;失去知觉。《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待他睡去,用水喷在他面上,他便昏迷不醒。”《西游补》第十一回:“﹝小童儿﹞忽然见了 行者 ,七窍流红,惊仆不醒。”
(2).谓处于熟睡状态。 钱锺书 《围城》二:“明天找个旅馆,睡它个几天几晚不醒,船上的机器闹得很,我睡不舒服。”
(3).不记得。 唐 裴铏 《传奇·裴航》:“女曰:‘ 裴郎 不相识耶?’ 航 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女曰:‘不忆 鄂 渚同舟回而抵 襄 汉 乎?’”
《漢語大詞典》:感知
(1).感激知遇。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西川李相公状》:“空吟风水,感知怀恋。”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忧往喜还,顿忘於行役;感知酬德,聊副於心期。”
(2).感觉与认识。 亚泉 《物质进化论》:“宇宙间三者(物质、生命、心灵)以外,别无现象,则所谓定理定法者,即在此现象之中。所感所知者,亦感知此现象而已。”
(3).哲学名词。感觉与知觉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恍忽
亦作“ 怳惚 ”。亦作“怳欻”。亦作“ 怳曶 ”。
(1).模糊,朦胧。语本老子:“道之为物,惟怳惟忽。”《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騖怳忽。” 高诱 注:“怳忽,无之象也。” 清 钱谦益 《鳖虱》诗:“伏匿床笫间,梦囈伺怳曶。”
(2).谓知觉迷糊或神思不定。文选·宋玉〈神女赋〉序:“晡夕之后,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李善 注:“怳忽,不自觉知之意。”北齐书·徐之才传:“ 武成 酒色过度,怳惚不恒。” 明 高攀龙 《读书法示揭阳诸友》:“初间必是怳惚飘荡,坐亦不定,须要勉强坐定,令浮气稍宁,只收敛此心向腔子里来。”
(3).形容变化疾速。文选·鲍照〈升天行〉:“翩翻类迴掌,怳惚似朝荣。” 吕延济 注:“翩翻、怳惚,谓须臾间也。” 唐 韩愈 《献山南郑相公樊员外》诗:“茫漫笔墨间,指画变怳歘。”
《漢語大詞典》:迷云(迷雲)
谓知觉迷惘,如蒙云雾。《楞严经》卷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唐 王勃 《释迦佛赋》:“目容修广於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云。”
《漢語大詞典》:漠然
(1).清虚淡泊貌。庄子·天道:“ 老子 漠然不应。” 成玄英 疏:“漠然虚淡,何足介怀。”《淮南子·原道训》:“是故圣人内脩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
(2).寂静貌。《淮南子·修务训》:“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晋 夏侯湛 《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使吾子栖迟穷巷。”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然而他们下等社会静止的生活却依旧漠然不动,即使稍受同化,却又是 俄国 式乡下人的污糟生活。”
(3).冷淡,不关心。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行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 清 刘大櫆 《乞同里捐输以待周急引》:“夫同居同游,朝夕比近,而灾福欢戚,漠然不关於心,其在疏远者,尚何望乎?” 闻一多 《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日》:“见了十三龄童的赤血在地下踩成泥浆子,反而漠然无动于中,这是不是不近人情?”
(4).茫然,无所知觉貌。《西游记》第六一回:“那獃子漠然不知,土地亦不能晓,一个个东张西覷,只在 积雷山 前后乱找。”清史稿·诸王传七论:“迨时移势易,天方降割,乃以肺腑之亲,寄腹心之重,漠然不知阴雨之已至,一发而不可復收。”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常言是解,于奥义也漠然。”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他点点头,神情有些漠然,仿佛他的思想还没有从什么地方收回来似的。”
(5).广无涯际貌。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漠然天造与时新,根著浮流一气均。”
《漢語大詞典》:知觉(知覺)
(1).知道;觉察。后汉书·杜诗传:“知有姦人诈伪,无由知觉。”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方信乐极悲来,怎知觉、惹场天来大祸。” 陈毅 《送旧友南归》诗:“我不出手,敌不知觉;出手一击,风扫叶落。”
(2).领会;会意。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尝有 黎州 刺史作《千字文》令,带禽鱼鸟兽,乃曰:‘ 有虞 陶唐 。’坐客忍笑不罚。至 薛涛 ,云:‘佐时阿衡。’其人谓语中无鱼鸟,请罚。 薛 笑曰:‘衡字尚有小鱼子,使君“ 有虞 陶唐 ”,都无一鱼。’宾客大笑,刺史初不知觉。”《西游记》第九九回:“ 八戒 却也知觉, 沙僧 尽自分明,白马也能会意。”
(3).感觉。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如均一‘心’字,有以虚灵知觉而言者,‘心之官则思’之类是也。” 张天翼 《最后列车》:“风刮得脸子疼:不知道是因为沙子打着疼,还是因为冷。手没了知觉。”
《漢語大詞典》:无觉(無覺)
(1).未睡醒。《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朱熹 集传:“觉,寤也。”
(2).没有知觉。 三国 魏 曹植 《金瓠哀辞》:“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使我无觉无知,则草木夭夭,杀斩不知,而何有於他物为?”
《漢語大詞典》:心理
(1).心中包含的情理;思想感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世人心理如是,安得不江河日下耶!” 杨沫 《花蕊》:“爱花、观花和欣赏音乐,这都和爱美的心理分不开。”
(2).我国古代哲学名词。谓心与理。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於后世者,正在於是。”
(3).心理学名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内心活动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不人
(1).谓视人若己,不分人我。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 郭象 注:“不人者,视人若己。视人若己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
(2).同“ 不仁 ”。指肌体麻木失去知觉。 唐 李翱 《平赋书》:“鰥寡孤独,有不人疾者,公与之粟帛。”
(3).指不道德、不名誉。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九:“只怪我平日待你们太好了,你就瞒上瞒下的背地里作起不人之事来了。”
《漢語大詞典》:神志
(1).精神志气。晋书·刘曜载记:“ 曜 立太学於 长乐宫 东,小学於 未央宫 西,简百姓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篤学以教之。”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凡为文,以神志为主。”
(2).知觉和理智。宋书·王僧达传:“比日眩瞀更甚,风虚渐剧,凑理合闭,荣卫惛底,心气忡弱,神志疲散。”红楼梦第九六回:“ 寳玉 失玉以后,神志惛憒,医药无效。”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三章:“他站在 一功 的床边,看见他果然神志清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