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边音(邊音)  拼音:biān yīn
发音时,舌尖与齿龈或前颚接触,使口腔中路阻塞,气流分由舌边泄出而成的辅音。如注音符号的ㄌ。也称为「分音」。
《國語辭典》:咯血  拼音:luò xuè
因疾病引起未经咳嗽,而喉中咯出血块或血点的症状。
《国语辞典》:舌音  拼音:shé yīn
统称一组以舌为发音部位的声音。按舌头在口腔中变化,造成不同的阻碍程度,可分为舌前音,如ㄉ、ㄊ、ㄋ、ㄌ;舌面音,如ㄐ、ㄑ、ㄒ;舌后音,如ㄍ、ㄎ、ㄏ。
《漢語大詞典》:颞颥(顳顬)
(1).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动时面部肌筋牵动状。
(3).针灸穴位脑空的别称。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八穴:“脑空,一名顳顬,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漢語大詞典》:真牙
即齻牙。口腔中最后面的臼齿。亦名智齿。俗称尽根牙。《素问·上古天真论》:“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王冰 注:“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
《國語辭典》:上膛  拼音:shàng táng
1.口腔内的上颚部分。
2.把枪弹推进枪膛,或把炮弹推进炮膛,准备发射。
《漢語大詞典》:嗽口
含水(或别的液体)洗口腔。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种牙:“俾患者饱食而吞丸药七粒,復与没药入汤,嗽口片时,牙皆动软可下矣。”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时,茶来了,大家嗽口喝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皓 用茶嗽口, 愫方 拿过一个痰桶, 曾皓 吐入。”
《国语辞典》:咽门(咽门)  拼音:yān mén
位于口腔深处,状如横裂之沟。上为软口盖,两侧为弓状皱褶,下为舌根。
分类:口腔深处
《國語辭典》:鼻音  拼音:bí yīn
发音时,口腔的气流通路阻塞,软颚和小舌下垂,气流改从鼻腔逸出,即成为鼻音。国音中的鼻音有ㄇ、ㄋ。鼻音为塞音的鼻音化,故也称为「鼻破裂音」;又因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塞,而在鼻腔中自由通过,故也称为「塞通音」。
《漢語大詞典》:辅腭(輔齶)
两颊和上腭。指口腔。 宋 黄庭坚 《读〈方言〉》诗:“忽闻《輶轩书》,澁读劳辅齶。” 史容 注:“ 柳子厚 《答韦珩书》:‘ 雄 ( 扬雄 )之遣辞措意,颇短局澁滞。’周易‘咸其辅颊舌’注:‘辅,上頷也。’《讲学根本》:‘齶,齿齗也。’”
《國語辭典》:口技  拼音:kǒu jì
一种杂技。运用口腔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
《國語辭典》:智齿(智齒)  拼音:zhì chǐ
口腔中最后面的臼齿,即第三大臼齿。因其长出的时间约在成年,所以称为「智齿」。它是人类逐渐退化中的牙齿,有些人根本不长,有些则因空间不足而长歪。
《漢語大詞典》:粘膜
口腔、气管、肠、胃等器官里的一层薄膜,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粘液。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譬如吃饭的时候,一不小心一粒米跑入气管里去,它刺激了气管里面的粘膜,引起呼吸的收缩。”
《國語辭典》:唾液  拼音:tuò yè
由口腔黏膜与唾腺分泌液混合而成的黏液。可滋润口腔,浸渍食物,还能化解淀粉,有部分消化作用。也称为「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