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口语(口語)
(1).指言论或议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后汉书·隗嚣传:“诛戮忠正,覆按口语。” 宋 司马光 《论公主宅内臣状》:“此二人嚮在主第,罪恶山积,当伏重诛。陛下宽赦,斥之外方,中外之人议论方息。今仅数月,復令召还,道路籍籍,口语可畏。”
(2).泛指言语、话。说郛卷七五引 宋 叶梦得 《石林家训》:“溺妻妾之私,以口语相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谐谑·谑语:“口语之仇,垂戒万世。”《玉娇梨》第十一回:“家人得了口语,就请 苏有德 换了头巾、蓝衫,竟进后厅来。”
(3).特指毁谤。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宋 梅尧臣 《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后得其简因叙下情》诗:“平常遭口语,攒集犹毒矢。” 宋 陆游 《容斋燕集诗序》:“至於罹口语,絓吏议,少年之喜谤前辈者,閧然成市,公犹容之。”
(4).指毁谤的话。 唐 刘禹锡 《谢上连州刺史表》:“亦缘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竞生口语,广肆加诬。” 清 钱陆灿 《侍郎栎园周公墓志铭》:“而奸吏不能有所阴阳其间,遂怀毒蠚,互相波扇,以口语风闻。”
(5).指活口;口供。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事发觉, 党 乃縊杀内侍三人,以絶口语。”《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 胡阿虎 。”
(6).口头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上山採蘼芜’、‘四坐且莫喧’……等,皆閭巷口语,而用意之妙,絶出千古。” 秦牧 《散文领域--海阔天空》:“这里说的词汇,包括大量的口语和一些还有生命力的成语。”
(7).指口音。《天雨花》第五回:“仙姑差矣,难道小生口语听不出么?” 丁玲 《阿毛姑娘》三:“刚住下来,依然还是不安,仅仅从一种颇不熟习的口语中,都可以使她忽略去一切美处。”参见“ 口音 ”。
《漢語大詞典》:口音
(1).带有个人、地方、民族语言特征的话音。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因见他是个旗装,却又有些外路口音。”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宜选肄业生之通古今、识大体者,始遣出洋……年在二十左右。过稚则气质易染,过长则口音难调。”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听口音知道是同事的 何教官 ,只把身子略动了一下,手里依然在写。”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一个妇女说:‘ 萧队长 也学会咱们口音了。’”
(2).犹口气。《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 黄胖姑 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 贾大少爷 分辨。”参见“ 口气 ”。
(3).语音学指气流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普通话中的a、o、e、b、p、f等。
《漢語大詞典》:口吻
亦作“ 口脗 ”。
(1).嘴唇;嘴。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口脗两角暨胸前有涎滴。”
(2).腔调;口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塲,悉作 姑苏 口吻,遂以此为成律。”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説话,分明是京都口吻。”参见“ 口音 ”。
(3).口气。 邹韬奋 《谁的遗憾?》:“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 茅盾 《昙》五:“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参见“ 口气 ”。
《漢語大詞典》:口音
(1).带有个人、地方、民族语言特征的话音。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因见他是个旗装,却又有些外路口音。”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宜选肄业生之通古今、识大体者,始遣出洋……年在二十左右。过稚则气质易染,过长则口音难调。”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听口音知道是同事的 何教官 ,只把身子略动了一下,手里依然在写。”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一个妇女说:‘ 萧队长 也学会咱们口音了。’”
(2).犹口气。《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 黄胖姑 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 贾大少爷 分辨。”参见“ 口气 ”。
(3).语音学指气流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普通话中的a、o、e、b、p、f等。
《漢語大詞典》:口气(口氣)
(1).说话的语气、措词或格调。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蹟也像女人笔蹟。不消説,是他做的了。” 老舍 《牺牲》:“ 老梅 的口气带出来他确是对博士有点不敬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一个身经百战的人,怎么可以用那样漫不经心的口气谈说人生最严肃的问题?”
(2).说话所体现的气势、气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王荆公 一日访 蒋山 元禪师 ,坐间谈论,品藻古今。 元 曰:‘相公口气逼人。’” 徐怀中 《西线轶事》:“您可能觉得我写这些,口气不小,似乎一定可以做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事情。”
(3).言外之意;口风。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裴藻 者, 延龄 之子,应鸿辞举……时 苗给事 及 杜黄门 同时为吏部知銓,将出门, 延龄 接见,探侦二侍郎口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贝氏 ﹞因要探口气,满脸反堆下笑来,问道:‘外边有何事,久不退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听 胡 匪连长的口气,他们今黑夜,还顾不上整他。”
(4).指话语中流露的观点、看法。 巴金 《秋》一:“ 觉新 顺着 周氏 的口气说。”参见“ 口风 ”。
(5).口音,说话的声音。《水浒传》第一○二回:“庄主问道:‘列位都象 东京 口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乡下老头子﹞对着我连连作揖,嘴里説话是 绍兴 口气。”
(6).指口臭。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
《漢語大詞典》:口声(口聲)
(1).犹开口。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又不曾麻搥下脑箍,你怎么口声的就招伏。”
(2).语气,口气。《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秋公 见口声来得不好,老大惊讶。”
(3).指口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他妻子﹞又换了一个口声,道:‘我乃 陈 妾 丁氏 ,大娘死与我何干?’”参见“ 口音 ”。
(4).议论。红楼梦第四回:“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红楼梦第五五回:“二奶奶的事,他还要驳两件,才压得众人口声呢!”
《漢語大詞典》:口音
(1).带有个人、地方、民族语言特征的话音。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因见他是个旗装,却又有些外路口音。”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宜选肄业生之通古今、识大体者,始遣出洋……年在二十左右。过稚则气质易染,过长则口音难调。”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听口音知道是同事的 何教官 ,只把身子略动了一下,手里依然在写。”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一个妇女说:‘ 萧队长 也学会咱们口音了。’”
(2).犹口气。《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 黄胖姑 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 贾大少爷 分辨。”参见“ 口气 ”。
(3).语音学指气流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普通话中的a、o、e、b、p、f等。
《漢語大詞典》:腔音
口音。 萧红 《马伯乐》第二部第一章:“ 马伯乐 本非 黄县 人,而是 青岛 人,可是他立刻装成 黄县 的腔音。”
分類:口音
《漢語大詞典》:乡音(鄉音)
家乡的口音。 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摧。” 宋 陈与义 《点绛唇·紫阳寒食》词:“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这串车是专为 中国 学生预备的,车上没有一个外人,只听得处处乡音。”
分類:家乡口音
《漢語大詞典》:声音(聲音)
(1).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礼记·乐记:“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人之道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七:“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清 李渔 《巧团圆·默订》:“你看卧房门啟,想是 曹小姐 听见声音,知道小生在此,又出来探望了。”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全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2).古指音乐、诗歌。礼记·乐记:“声音之通,与政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沉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裴公 ﹞喜博弈,知声音。”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释品:“ 鲁山 , 秦 人也,喜儒,嗜声音。”
(3).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唐 姚揆 《秋日江东晚行》诗:“路岐滋味犹如旧,乡曲声音渐不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在舱中,听得船头説话,是 淮安 声音,与贼头 陈小四 一般无二。”
(4).比喻意见、论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魏巍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这不是有闲阶级、士大夫之流的声音吗?”
《漢語大詞典》:南音
(1).南方的音乐。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 杜预 注:“南音, 楚 声。”吕氏春秋·音律:“ 禹 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 之女乃令其妾候 禹 于 涂山 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高诱 注:“南方国风之音。” 唐 刘禹锡 《采菱行》:“一曲南音此地闻, 长安 北望三千里。” 明 胡侍 《真珠船·南北音》:“若南音则《孺子》《接舆》《越人》《紫玉》、 吴 歈 楚 艷,以及今之戏文皆是。然《三百篇》无南音,《周南》《召南》皆北方也。”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惧兹南音寂,时作天籟鸣。”
(2).指 虞舜 的《南风》歌。 晋 夏侯湛 《虞舜赞》:“垂拱临民,咏彼南音。”
(3).南方口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老儒 周懋官 ,口操南音,不记为何许人。”
《漢語大詞典》:语音(語音)
(1).说话的口音。南史·胡谐之传:“帝( 齐武帝 )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 谐之 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帝大笑。”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一日太上游湖,泊船 苏隄 之下,闻得有 东京 人语音。”
(2).读书或说话的声音。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因诵 子张 《问达》一章,语音琅然。”红楼梦第八一回:“只听一个説道:‘看他洑上来不洑上来。’好似 李纹 的语音。”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到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
《漢語大詞典》:土音
(1).金、木、水、火、土五音之一。晋书·律历志上:“五音十二律:土音宫,数八十一,为声之始。属土者,以其最浊,君之象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纳音:“然五行之中,惟金木有自然之音,水、火、土必相假而后成音……故金音四九,木音三八,水音五十,火音一六,土音二七。”
(2).地方口音,方音。 唐 萧颖士 《舟中遇陆棣兄》诗:“但见土音异,始知程路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急了,走上前去,説了 山东 土音,把自己姓名,大声叫喊。”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今与娘子应答,又甚清楚,想前操土音,今説官话也。”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五家邻居》:“那对从乡下来的母子,满口土音,完全无法听懂。”
《漢語大詞典》:蛮音(蠻音)
南方口音。北齐书·陆法和传:“又 法和 平常言若不出口,时有所论,则雄辩无敌,然犹带蛮音。” 唐 许棠 《寄陆睦州》诗:“汐潮通 越 分,部伍杂蛮音。”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诗之二:“墟里寒泉在,蛮音稚子餘。”
《漢語大詞典》:口气(口氣)
(1).说话的语气、措词或格调。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蹟也像女人笔蹟。不消説,是他做的了。” 老舍 《牺牲》:“ 老梅 的口气带出来他确是对博士有点不敬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一个身经百战的人,怎么可以用那样漫不经心的口气谈说人生最严肃的问题?”
(2).说话所体现的气势、气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王荆公 一日访 蒋山 元禪师 ,坐间谈论,品藻古今。 元 曰:‘相公口气逼人。’” 徐怀中 《西线轶事》:“您可能觉得我写这些,口气不小,似乎一定可以做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事情。”
(3).言外之意;口风。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裴藻 者, 延龄 之子,应鸿辞举……时 苗给事 及 杜黄门 同时为吏部知銓,将出门, 延龄 接见,探侦二侍郎口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贝氏 ﹞因要探口气,满脸反堆下笑来,问道:‘外边有何事,久不退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听 胡 匪连长的口气,他们今黑夜,还顾不上整他。”
(4).指话语中流露的观点、看法。 巴金 《秋》一:“ 觉新 顺着 周氏 的口气说。”参见“ 口风 ”。
(5).口音,说话的声音。《水浒传》第一○二回:“庄主问道:‘列位都象 东京 口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乡下老头子﹞对着我连连作揖,嘴里説话是 绍兴 口气。”
(6).指口臭。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
《漢語大詞典》:口风(口風)
(1).话中透露出来的意思。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一:“﹝ 胖疙疸 ﹞偷眼瞅瞅 郭全海 的脸色,就透出点口风道:‘要是说了,大伙上那儿起不出啥来咋办?’”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六章:“ 朱占魁 和 黄人杰 竟如此诡秘,事先连一点口风也没露。”
(2).口吻,口气。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三》:“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却满是前 清 遗老的口风。” 陈残云 《沙田水秀》:“﹝ 金女 ﹞依然用着无忧无虑的俏皮口风:‘ 陈同志 ,他又引我诉苦哩。’”参见“ 口气 ”。
(3).指嘴,嘴头。《天雨花》第十二回:“他咬定口风,全然不吐。” 钱锺书 《围城》五:“﹝局长﹞接见时口风比装食品的洋铁罐还紧。”
《漢語大詞典》:声口(聲口)
(1).口音,方音。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先生声口是 楚 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快心编三集》第十回:“相公生长北方,何以竟似此间声口?”
(2).犹口气。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知县声口有些向了 毛烈 , 陈祈 发起极来,在知县面前指神罚咒。” 清 蒋士铨 《冬青树·遇婢》:“看青裙蝉鬢低垂,满面尘沙,髮似蓬飞,做不出当壚举止,卖浆声口,倚市容仪。是吾家针箱小婢,今做了箕帚民妻。”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每次听到儿子这副声口, 福元佬 的心就一沉。”
(3).指诗歌或歌曲的音韵格调。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 苏州 五言古,优入盛 唐 ,近体婉约有致,然自是 大历 声口,与 王 孟 稍不同。”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这是 苏州 山歌的声口,不入雅音,不取。”
(4).犹风言风语。《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蝨子头上挠。”
(5).指言语。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之三:“频频达声口,努力学农桑。”《快心编三集》第十一回:“且叫 王忠 来问他,看他声口便知端的。”
(6).指(说话的)声音。 王统照 《鬼影》:“他倒似乎是熟人一般,不住声口地叙说他的事业,摆弄着他在洋场中替外国人办事的阔绰,以及这次到 北京 来饮食男女的游玩。”
《漢語大詞典》:侉子
旧时称口音跟本地语音不同的外乡人。多含贬义。 张天翼 《清明时节》一:“那些穿灰布衣的侉子倒很讲理:一直住到现在二三月--没闹过什么事,顶多不过在买东西的时候要赊赊账。”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二:“ 潘大獒 原姓 包 ,是 潮河 北的侉子,因在家乡杀了人,便逃到淤 黄河 岸,投靠了 潘一豹 。”
《漢語大詞典》:口音
(1).带有个人、地方、民族语言特征的话音。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因见他是个旗装,却又有些外路口音。”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宜选肄业生之通古今、识大体者,始遣出洋……年在二十左右。过稚则气质易染,过长则口音难调。”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听口音知道是同事的 何教官 ,只把身子略动了一下,手里依然在写。”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一个妇女说:‘ 萧队长 也学会咱们口音了。’”
(2).犹口气。《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 黄胖姑 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 贾大少爷 分辨。”参见“ 口气 ”。
(3).语音学指气流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普通话中的a、o、e、b、p、f等。
《漢語大詞典》:口气(口氣)
(1).说话的语气、措词或格调。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蹟也像女人笔蹟。不消説,是他做的了。” 老舍 《牺牲》:“ 老梅 的口气带出来他确是对博士有点不敬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一个身经百战的人,怎么可以用那样漫不经心的口气谈说人生最严肃的问题?”
(2).说话所体现的气势、气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王荆公 一日访 蒋山 元禪师 ,坐间谈论,品藻古今。 元 曰:‘相公口气逼人。’” 徐怀中 《西线轶事》:“您可能觉得我写这些,口气不小,似乎一定可以做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事情。”
(3).言外之意;口风。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裴藻 者, 延龄 之子,应鸿辞举……时 苗给事 及 杜黄门 同时为吏部知銓,将出门, 延龄 接见,探侦二侍郎口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贝氏 ﹞因要探口气,满脸反堆下笑来,问道:‘外边有何事,久不退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听 胡 匪连长的口气,他们今黑夜,还顾不上整他。”
(4).指话语中流露的观点、看法。 巴金 《秋》一:“ 觉新 顺着 周氏 的口气说。”参见“ 口风 ”。
(5).口音,说话的声音。《水浒传》第一○二回:“庄主问道:‘列位都象 东京 口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乡下老头子﹞对着我连连作揖,嘴里説话是 绍兴 口气。”
(6).指口臭。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
《漢語大詞典》:南腔北调(南腔北調)
(1).指南北各种戏腔。 清 赵翼 檐曝杂记·庆典:“每数十步间一戏臺,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2).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南北方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駡,以一人而兼之,听之歷歷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 苏 白,不会打响亮的 京 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老舍 《骆驼祥子》五:“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