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穴道
(1).圹穴。
(2).穴位。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才到柜房里拿了针来。在‘风门’、‘肝俞’、‘肾俞’、‘三里’四个穴道扎了四针。”
(3).比喻要害。 叶圣陶 《晨》:“‘既然晓得,何必替贼瞒赃呢!’偏有点破穴道的。”
《漢語大詞典》:俞穴
即穴位。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前辈》诗:“更参九鍼法,俞穴别肤腠。”
分類:穴位
《漢語大詞典》:光明
(1).光亮;明亮。荀子·王霸:“云:‘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 汉 班固 《东都赋》:“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闕庭神丽。”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发迹:“一日, 理宗皇帝 游苑,登 凤凰山 ,至夜望见 西湖 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鲁迅 《彷徨·祝福》:“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2).照耀;辉映。易·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孔颖达 疏:“光明者,谓三光垂耀而显明也。”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丰容靚饰,光明 汉 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故能光明上下,劈棤万类。”
(3).光大;显扬。吕氏春秋·尊师:“君子之学也,説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后汉书·冯衍传下:“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 唐 杜牧 《答庄充书》:“自 两汉 已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 马迁 、 相如 、 贾谊 、 刘向 、 扬雄 之徒?”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充于胸中,因时而发,大庇天下,则其道卷舒而光明矣。”
(4).荣耀;光彩。 唐 刘驾 《厉志》诗:“及时立功德,身后犹光明。”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时枉笔墨,特赐教诲,不惟增疏贱之光明,抑实得以刻心思、铭肌骨,而佩服矜式焉。”
(5).昌明盛大。国语·周语上:“至于 武王 ,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唐 柳宗元 《献平淮夷雅表》:“谨撰《平淮夷雅》二篇,虽不及 尹吉甫 、 召穆公 等,庶施诸后代,有以佐 唐 之光明。” 清 刘大櫆 《湖南按察司副使朱君墓志铭》:“价不使抑,平不使短,斛不使浮,贫富咸济,其道光明。”
(6).磊落;坦白。 唐 李翱 《谢杨郎中书》:“窃惟当兹之士,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某家跡蒙曖昧,心地光明,错认做歪人,久行废弃。”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他老夫妻看準姑娘的性情纯正,心地光明。”
(7).《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郑玄 笺:“且欲学於有光明之光明者,谓贤中之贤也。”后以“光明”指贤者的仪范,风采。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天下才士,莫不稽顙仰望光明。”
(8).正义的,有希望的。 丁玲 《梦珂》:“她本是为了不愿再见那些虚伪的人儿才离开那所住屋,但她便走上光明大道了吗?”
(9).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胆经分寸歌》:“踝上五寸定光明。”注:“从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漢語大詞典》:天池
(1).海。庄子·逍遥游:“ 南冥 者,天池也。” 成玄英 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
(2).天上 仙界 之池。 唐 韩愈 《漫作》诗之一:“ 玄圃 珠为树,天池玉作砂。” 明 李东阳 《与李中舍应正同饮时旸邸》诗:“又如骤天马,雾鬣天池通。”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之四:“神物在天池,烟云与吞吐。”
(3).指山顶之池。 唐 杜甫 《天池》诗:“天池马不到,嵐壁鸟纔通。” 宋 范仲淹 《天池》诗:“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九坎间十星,曰天池。”
(5).穴位名。即承浆。参见“ 承浆 ”。
《漢語大詞典》:承浆(承漿)
穴位名。下唇中央的凹陷处。释名·释形体:“口下曰承浆。浆,水也。”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
《漢語大詞典》:云门(雲門)
(1). 周 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 黄帝 时所作。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 注:“此 周 所存六代之乐, 黄帝 曰《云门》《大卷》。 黄帝 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旧唐书·音乐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 殷 之《大濩》, 周 之《大武》,是古之武舞。” 章炳麟 《訄书·辨乐》:“古之作乐,各用其宫。”自注:“如《大司乐》:舞《云门》,则圜钟为宫。”
(2).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古文苑·孔融〈杂诗〉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章樵 注:“云门谓门第穹崇,上侵云汉。”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玉宇璇阶,云门露闕。”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御札一轴三纸藏右司黄荦家》:“珍藏既出于云门,传刻仅留于朔塞。”
(3). 汉 云阳县 的城门。文选·班彪〈北征赋〉:“歷 云 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 李善 注:“ 云阳 ,古县,在 池阳 西北,属 右扶风 。云门,即 云阳县 门也。汉书: 左冯翊 有 云阳县 。”
(4).山门。借指寺庙。 唐 杜甫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诗:“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唐 陆龟蒙 《新秋月夕客有自远相寻者》诗之一:“云门老僧定未起,白阁道士遥相迎。” 唐 尚颜 《寄荆门郑準》诗:“不许姓名留月观,终携瓶锡去云门。”
(5).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文选·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张铣 注:“言水自渠而灌田,故指渠口为云门,犹云来则雨至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6). 蜀 的代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烟沉冰井,雨歇 云门 。” 倪璠 注:“此以《蜀都赋》有云门,故以 云门 指 蜀 。” 唐 崔涂 《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诗:“ 云门 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7).指谷口。 晋 惠远 《庐山东林杂诗》:“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闢。” 唐 马戴 《早发故山作》诗:“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
(8).山名。在 浙江 绍兴 南。亦名 东山 。山有 云门寺 。 南朝 梁 处士 何胤 曾居于此。梁书·文学传下·王籍:“﹝ 王籍 ﹞除轻车 湘东王 諮议参军,随府 会稽 。郡境有 云门 、 天柱山 , 籍 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宋 方岳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词:“胸有 云门 禹穴 ,笔有禊亭 晋 帖,风露洗脾肝。秋入 紫宸殿 ,磨玉写琅玕。”
(9).山名。在 山东省 青州市 南。一名 云峰山 。 清 周亮工 《云门送胡元润还白下》诗:“屴崱君能到, 云门 得暂停。”
(10).山名。在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连 乐昌县 界。山有 云门寺 。 五代 文偃禅师 居此。参见“ 云门宗 ”。
(11).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某公尊者承佛受记为世导师,绍云门之正宗,分慧林之半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至云门之訶佛,则非特破相,而亦破名。”参见“ 云门宗 ”。
(12).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素问·水热穴论》:“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王冰 注:“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
《漢語大詞典》:云门宗(雲門宗)
中国 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 五代 文偃 (公元864-949年)创建于 韶州 云门山 (今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故名。在 北宋 与临济宗并盛,至 南宋 时衰落不传。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南宗大师云门宗创始人 文偃 作《北邙行》,不像 遗则 那样自称吾知之矣。”
《漢語大詞典》:洞房
(1).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楚辞·招魂》:“姱容修态,絚洞房些。” 唐 沈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市言唯恐田园陂地之不广也,簪珥羽鈿之不侈也,洞房綺闥之不邃也。”《老残游记》第九回:“搬来搬去,也很费事,不如竟到你洞房里去弹罢。”
(2).特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唐 朱庆余 《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礼毕,送归洞房做花烛筵席。”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总要在入洞房以后,才说到爱情。”
(3).借指完婚。《玉娇梨》第十七回:“虽别有人家肯与我,却又不中我意,自分今生断无洞房之日。”
(4).连接相通的房间。 晋 陆云 《登台赋》:“蒙紫庭之芳尘兮,骇洞房之迴飈。”梁书·徐勉传:“高门甲地,连闥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谁室?”
(5).窑洞。《梅葛》诗第二部:“高山梁子上,盖起三间土洞房。” 朱德 《游南泥湾》诗:“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6).道教养生之道中所指的人体的一个穴位。黄庭内景经·灵台部:“洞房紫极灵门户。” 梁丘子 注引《大洞经》:“两眉直上……却入二寸为洞房。”
《漢語大詞典》:人中
(1).人群之中。左传·襄公二二年:“他日朝,与 申叔豫 言,弗应而退。从之,入於人中。”
(2).人间。百喻经·伎儿作乐喻:“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
(3).人的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人中:“ 钱唐 陈鑑如 ……因谓曰:脣之上何以谓之人中,若曰人身之中半,则当在脐腹间。盖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暨二便皆单窍。” 朱自清 《择偶记》:“回来裁缝说人家看得很细:说我的‘人中’长,不是短寿的样子。”
(4).穴位名。位于上唇人中沟正中近上方处。为急救昏厥的要穴。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呀,叫一声 杨景 哥哥,直恁的叫不回他。我这里掐人中, 七娘子 揪头髮。”《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下老夫妻手忙脚乱,掐住人中。”红楼梦第五七回:“﹝ 李嬷嬷 ﹞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上着力掐了两下。”
《漢語大詞典》:昆仑(昆侖)
亦作“崐仑2”。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昆仑道(昆侖道)
指 汉 时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上令 奉高 作明堂 汶上 ,如 带 ( 公玊带 )图。及五年脩封,则祠 太一 、五帝於明堂上坐……天子从 昆仑道 入,始拜明堂如郊礼。” 司马贞 索隐:“ 玊带 明堂图中为复道,有楼从西南入,名其道曰 崑崙 。言其似 崑崙山 之五城十二楼,故名之也。”参见“ 昆仑 ”。
分類:明堂通道
《漢語大詞典》:膏肓
(1).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2).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 俭吝”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戎 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没,復起为人。” 清 钱谦益 《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犹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学之膏肓,而起其废疾也。”
(3).比喻事物的要害或关键。《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卞鉴暨妻刘氏墓志》:“神都之阳,天闕之下,地乃膏肓,县连 京雒 。” 唐 张祜 《感河上兵》诗:“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明 史可法 《请尊上权化水火疏》:“今忧时愤慨者,谓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二语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为弦韦。”
(4).中医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魄户膏肓与神堂。”注:“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漢語大詞典》:丘墟(坵墟)
亦作“丘虚”。
(1).废墟,荒地。管子·八观:“众散而不收,则国为丘墟。”史记·李斯列传:“ 紂 杀亲戚、不听諫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后汉书·窦融传:“自兵起以来,转相攻击,城郭皆为丘墟,生人转入沟壑。” 宋 秦观 《代程给事乞祝圣表》:“楼观宫室,化为丘墟。” 柯灵 《香雪海·春节书红》:“但这浮华富丽的城市已化为劫灰零落的丘墟。”
(2).形容荒凉残破。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丘墟,而高其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遂使 神州 陆沈,百年丘墟, 王夷甫 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明沈鲸《双珠记·吉筵叙故》:“兵荒极矣,城郭丘墟,靡有孑遗。” 章炳麟 《讨满洲檄》:“遂启 蒙古 宰割 赤县 ,则我中华始丘墟为亡国。”
(3).山陵之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橜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丘坟”。文选·王褒〈洞箫赋〉:“原夫簫干之所生兮,于 江 南之丘墟。” 李善 注:“《丹阳记》曰‘ 江寧县 慈母山 临 江 生簫竹管’。 王褒 赋云‘于 江 南之丘墟’,即此处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其地丘墟,井深数丈。”
(4).泛指大地。 晋 郭璞 《井赋》:“独星陈於丘墟兮,越百代而犹在。”
(5).陵墓;坟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 宋 陆游 《叹老》诗:“朋儕什九堕丘墟,自笑身如脱网鱼。”
(6).堆垄不平貌。
(7).形容状貌魁伟。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丘墟,风神磊落。”
(8).中医学名词。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胆原丘墟,肝蠡沟。”原注:“足少阳胆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医宗金鉴·胆经分寸歌》:“踝上三寸是悬钟,丘墟踝前陷中取。”原注:“从悬钟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
(1).废墟;成为废墟。《封神演义》第六回:“眼见七庙不守,社稷坵墟,我何忍见!” 田野 《怒吼了的胶东》:“虽然这村庄是变成了坵墟,其实,这更是一颗仇恨的种子呀!”
(2).坟墓。 清 席镐 《除夕感怀亡弟湘北》诗:“弟兄我七人,强半归坵墟。”
《漢語大詞典》:虎口
(1).老虎之口。比喻危险的境地。战国策·齐策三:“今 秦 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通 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迺亡去。”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幸得安全,俱脱虎口。”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这是 北平 ,是他的家,也是虎口;他必须毫不动心的进入虎口,而不被它咬住。”
(2).指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朱先觉九梁》:“足滑而跌,闪肋,伤右虎口,痕广寸餘。” 张天翼 《畸人集·菩萨的威力》:“他牙齿磨得格格地响,忽然抓起那枝勃朗宁--食指使劲一掐,用力得虎口都痛起来。”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土也不是容易挖的。三九天,黄胶土里夹着卵石,冻得噔噔的,力气壮的一镐下去,刨不起巴掌大的泥。刨上一宿,虎口震出血来,手掌磨起了血泡。”
(3).人体穴位合谷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丹田
(1).人体部位名。道教称人体有三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呼吸庐间入丹田。” 务成子 注:“呼吸元气会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2).针灸穴位名。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称“丹田”。
《漢語大詞典》:犊鼻(犢鼻)
(1).见“ 犊鼻褌 ”。
(2).针灸穴位名。位于髌骨韧带内外侧各一横指凹陷处。
《漢語大詞典》:犊鼻裈(犢鼻褌)
亦作“ 犊鼻裩 ”。亦省作“ 犊鼻 ”。亦省作“ 犊裩 ”。
(1).短裤,一说围裙。形如犊鼻,故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 服犊鼻,着樵头。”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相如 身自著犊鼻褌。” 王先谦 补注:“但以蔽前,反繫于后,而无袴襠,即吾 楚 所称围裙是也。”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后以在省署,夜著犊鼻褌,与门生登阁道饮酒酣嘑,为有司纠奏,坐免官。”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看客们都屏着气,台上就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褌,面施几笔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
(2). 汉 文学家 司马相如 琴挑富家 卓王孙 新寡的女儿 卓文君 , 文君 私奔,与 相如 在 临邛 卖酒。“ 文君 当壚, 相如 身自著犊鼻褌与佣保杂作,涤器於市中。”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用为卖酒的典故。晋书·鲁褒传:“ 文君 解布裳而被锦绣, 相如 乘高盖而解犊鼻。” 宋 晏几道 《题司马长卿画像》诗:“犊鼻生涯一酒壚,当年嗤笑欲何如?” 元 方夔 《卢明之开炉》诗:“燕頷已空西塞梦,犊裩莫遣远山愁。” 明 孙柚 《琴心记·当垆市中》:“丈夫沦落竟何言,犊鼻含羞只自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王 与僕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积年餘,渐能蓄婢媪, 王 自是不着犊鼻,但督课而已。”
(3). 三国 魏 阮籍 、 阮咸 叔侄,俱名列竹林七贤。 阮 族所居,在道北的都是富户,在道南的都为贫家。俗有七月七日晒衣之习,是日,居道北诸 阮 盛陈纱罗锦绮,居道南之 阮咸 “以竿高挂大布犊鼻褌于中庭”。人多怪之,他说:“未能免俗,聊復尔耳!”用以调侃世俗。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后用为贫穷的典故。 唐 李颀 《别梁鍠》诗:“庭中犊鼻昔常掛,怀里琅玕今在无?” 宋 梅尧臣 《岸贫》诗:“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裩。” 清 唐孙华 《七夕喜雨》诗:“农家且稳鱼羹饭,贫室忙收犊鼻褌。”
《漢語大詞典》:涌泉
亦作“涌泉”。
(1).水向上喷出的泉。《公羊传·昭公五年》:“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庄子·盗跖:“且 跖 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东观汉记·朱勃传:“ 援 计如涌泉,埶如转规;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宋 韩拙 山水纯全集·论山:“湍而漱石者谓之涌泉,山石间有水滭泼而仰沸者谓之喷泉。”
(2).中医针灸穴位名。《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根起於涌泉。” 张隐庵 集注:“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踡指宛宛中。” 宋 苏辙 《送杨腾山人》诗:“夜归空牀卧,两手摩涌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禀赋不同:“又有百病从脚起之説,盖涌泉穴与心相通,风最易入,故养生家皆慎之。”
《漢語大詞典》:乌乌(烏烏)
(1).形容身体中穴位受针后气至之象。《素问·宝命全形论》:“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王冰 注:“乌乌,嘆其气至;稷稷,嘆其已应。”
(2).歌呼声。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作“呜呜”。北史·萧大圜传:“披良书,採至賾,歌纂纂,唱乌乌。” 宋 范成大 《大厅后堂南窗负暄》诗:“端如拥褐茅檐下,祗欠乌乌击缶歌。” 清 赵翼 《题甘雨应期图》诗:“从此村甿企脚眠,準备乌乌歌击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