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具寿(具寿)  拼音:jù shòu
佛教僧侣间的称呼。依戒律规定,为长老称年少比丘专用。
《國語辭典》:家钵(家缽)  拼音:jiā bō
家中世传的思想、学术、技能。元。方回〈次韵刘元煇初寒夜坐〉诗:「旧日声名刘夜坐,能传家钵似君稀。」
《漢語大詞典》:头陀行(頭陀行)
佛教语。指佛教僧侣行头陀时,应遵守的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项苦行。 唐 王维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諦情。” 赵殿成 笺注:“《大品》云, 须菩提 説法者受持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衲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大衣。”
《漢語大詞典》:僧王
(1).巴利文意译。佛教称谓。 泰国 等国僧侣领袖,由国王任命,管理全国僧务。
(2).指 清 科尔沁亲王 僧格林沁 。《捻军歌谣·捻军十二月》:“九月里,是重阳,捻军的人马打 僧王 。”
《漢語大詞典》:小拄
(1).指僧侣的暂时挂锡,即暂时停留。 唐 刘禹锡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今年访予来小拄,方袍袖中贮新势。”
(2).谓拄杖小试。 清 袁枚 《杖》诗:“小拄心知深浅雪,横拖身逐往来云。”
《漢語大詞典》:幡刹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 萧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靂,刹各成数十片。”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僎 ( 冯僎 )一夕梦登 崇孝寺 幡刹极高处打‘方响’。”
《國語辭典》:施斋(施齋)  拼音:shī zhāi
将食物供养给出家人。唐。韦蟾〈岳麓道林〉诗:「他方居士来施斋,彼岸上人投结夏。」
分類:施食僧侣
《漢語大詞典》:白学(白學)
僧侣服缁,称世俗为“白”。因称儒家之学为“白学”。 南朝 宋 慧琳 《白黑论》:“有白学先生,以为中国圣人经纶百世,其德弘矣,智周万变,天人之理尽矣。”
《漢語大詞典》:行钵
僧侣游方时所带的钵盂。亦借指人们出行时所携的食具。 元 张养浩 《中都道中》诗:“露湿弊袍寒衬月,风餐行鉢暗凝尘。”
《漢語大詞典》:云钵(雲鉢)
僧侣云游各地时所持的食器。 元 张宪 《寄中山隐讲师》诗:“风廊巡夜虎,云鉢听经龙。”
《漢語大詞典》:僧兵
古代从军的僧侣或武装的僧侣集团。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少林僧兵:“是时立功十有三人……惟 曇宗 拜大将军,餘不受官,赐地四十顷,此 少林 僧兵所起。”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少林寺僧兵:“《后周书》: 齐主 纬 既被擒, 任城王 湝 犹固守,沙门来应募者亦数千人。唐书: 李罕之 少为浮屠,后去为盗……此皆僧兵故事,足以补日知録之缺。”
《漢語大詞典》:剌马(剌馬)
藏语的译音。或译为“剌麻”、“喇嘛”。我国藏族、蒙族对喇嘛教僧侣的尊称,意为上人、师傅。 元 杨瑀 山居新话:“上曰:‘曾闻用人心肝为供,果有之乎?’ 班 曰:‘闻有此説,未尝目击,问之剌马可也。’”
《漢語大詞典》:钵授(鉢授)
犹授钵。僧侣传授衣钵等法物。引申为思想、学术、技能方面的传授与继承。 清 钱谦益 《文毅赵公神道碑》:“于是乎灯传鉢授,为留中永錮之法。”
《國語辭典》:参头(參頭)  拼音:cān tóu
禅宗寺院中负责指挥教导新到僧人、行者工作的僧人。《董西厢》卷二:「几个参头行者,著箭后即时坐化。」《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思温听其语音,类东京人,问行者道:『参头,仙乡何处?』」
《漢語大詞典》:禅和气(禪和氣)
僧侣习气。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上:“为释氏文,应作佛菩萨语,不当涉禪和气。”
分類:僧侣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