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0,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失理
俗谛
说理
合数
胡乱
关捩
理要
入理
主道
辨理
理解
正谊
同理
阐明
张道
《漢語大詞典》:失理
违背道理或事理。庄子·至乐:“ 庄子 之 楚 ,见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 成玄英 疏:“夫子贪欲资生,失於道理,致使夭折性命而骸骨为此乎?”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筭无遗策,画无失理。”晋书·刘颂传:“帝以 颂 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诗〉大序》“政教失” 唐 孔颖达 疏:“政教言失者,非无政教,但施之失理耳。”
《漢語大詞典》:俗谛(俗諦)
(1).佛教语。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諦”相对。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 明 宋濂 《重塐释迦文佛卧像碑铭》:“本则真諦,迹则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议之事,乌可以异观哉?”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所谓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
(2).引申指浅陋的道理。 吴骞 辑《扶风传信录》附录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闻座客方谈, 采苹 笑曰:‘诸君所説,皆俗諦耳。’”
《國語辭典》:说理(說理)  拼音:shuō lǐ
1.说明理由。如:「就为这件事情,他正在那里说理呢!」
2.讲理。如:「他是一个说理的人。」
《國語辭典》:合数(合數)  拼音:hé shù
一个大于1的整数,除了1和它自己以外,还有别的因数时,叫做「合数」。如4的因数是1、2、4,21的因数是1、3、7、21,4和21都是合数。也就是指质数以外的数。
《國語辭典》:胡乱(胡亂)  拼音:hú luàn
草率、随便。《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那有几分颜色的,也不肯胡乱接人。」《红楼梦》第六回:「仍旧理好衣裳,随至贾母处来,胡乱吃毕晚饭,过这边来。」
《漢語大詞典》:关捩(關捩)
(1).能转动的机械装置。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酒器九品:“无仙盏有关捩,酒满则仙人出舞,瑞香毬子落盏外。”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室之中设自鸣鐘,屋一折则鐘一鸣。关捩与折相应。” 萧军 《职业》二:“他说到这里时,我已经将电灯的关捩扭开。”
(2).比喻原理,道理。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僧病可瘦权诗太清:“ 坡 尝语 陆 云:‘子神清而骨寒,其清足以仙,其寒亦足以死。’此语虽似相法,其实与文字同一关捩,盖文字固不可犯俗而亦不可太清。” 宋 陆游 《上执政书》:“夫文章小技耳,然与至道同一关捩。”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 唐 人五言絶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与 浄名 默然、 达磨 得髓,同一关捩。”
(3).比喻事物的紧要处。朱子语类卷八一:“ 程子 言:‘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得一二句喜者。’到这一二句喜处,便是入头处。如此读将去,将久自解踏著他关捩了。” 元 耶律楚材 《和贾抟霄韵二绝》之一:“祖师点破新关捩,直指人心教外传。”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七言古,大约以第五字为关捩;犹五言古,大约以第三字为关捩。”
《漢語大詞典》:理要
(1).事理的要旨。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张茂度》:“贤弟子少履贞规,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 宋 叶适 《祭潘叔度文》:“故虽闻理要,而犹前师后友,上请下问,至於老而未已。” 章炳麟 《论式》:“ 后汉 诸子渐兴,讫 魏 初几百种,然其深达理要者,辨事不过论衡,议政不过《昌言》,方人不过人物志。”
(2).道理精当。宋书·谢弘微传:“至于领会机赏,言约理要,故当与我共推 微子 。”
《國語辭典》:入理  拼音:rù lǐ
切合事理。如:「爷爷年纪虽大,但对事情剖析入理,一点都不含糊。」
《國語辭典》:入情入理  拼音:rù qíng rù lǐ
非常切合情理。《扫迷帚》第三回:「心斋侧著耳朵,觉得此段议论,入情入理,不禁连连点首。」《狮子吼》第五回:「你没有看见佛家戒杀牛马的条文吗?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
分類:情理
《漢語大詞典》:主道
(1).君主治国之道。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荀子·正论:“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韩非子·爱臣:“是以姦臣蕃息,主道衰亡。”吕氏春秋·分职:“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则不然。”
(2).谓古代在丧礼中为死者立神主的道理。礼记·檀弓下:“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録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重,主道也。” 郑玄 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 孔颖达 疏:“言始死作重,犹若吉祭木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丧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晋书·礼志中:“以二瓦器盛始死之祭,繫於木,裹以苇席,置庭中,近南,名为重,今之凶门是其象也。礼,既虞而作主。今未葬,未有主,故以重当之。称为主道,此其义也。”
(3).犹言东道。 宋 梅尧臣 《沉学士景休知真州》诗:“家风自有 东阳 咏,主道新移 北海 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我与 次 兄原有主道,正该少申敬意。”
《漢語大詞典》:辨理
(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又与 子高 泛论於 平原君 所,辨理至於臧三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詹鍈 义证引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
(2).辨别是非。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若其附和者流,虽甘心从逆,未始无人,然大率皆年少气盛,辨理不真。”
(3).申辩。辨,通“ 辩 ”。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國語辭典》:理解  拼音:lǐ jiě
1.了解、明白事理。《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林光朝传》:「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2.能以自己的口语、文字或其他符号,将已知的事实与原理、原则作成解释,称为「理解」。
《漢語大詞典》:正谊(正誼)
(1).本来的意义;正确的意义。 汉 孔安国 《古文孝经训传序》:“吾愍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悉载本文,万有餘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覩正谊之有在也。”明诗纪事·屠应埈引 明 黄佐 泰泉集:“ 渐山 英颖天出,文不待蒐罗缀缉而自充远,正谊发乎搆思,浩气动乎操觚。”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虽间有遗书,传诸其人,非经窜易,即託依附;求诸原文,亦单词賸义而外,未闻正谊。”
(2).公正的道理。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半月长谈争正谊,四方公论明真相。” 蒋光慈 《怀拜轮》诗:“我们同为被压迫者的朋友,我们同为爱公道正谊的人们。”
(3).辩正意义。 严复 《〈原富〉按语》:“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4).维护公理,主持公道。 胡适 《这一周》:“但我们知道 蔡先生 的为人,知道他这种正谊的决心不是今日才有的。”
《国语辞典》:同理  拼音:tóng lǐ
相同的道理。如:「同理可證」。
分类:同理道理
《國語辭典》:阐明(闡明)  拼音:chǎn míng
详细说明。如:「这位专家不断的向众人阐明自己的新见解。」
《漢語大詞典》:张道(張道)
(1).明显的道理。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苟非其人,则规不圆而矩不方,绳不直而準不平,钻燧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也。凡此八者,天之张道。” 汪继培 笺:“张谓张著。”
(2).方言。举动毛躁。 老舍 《骆驼祥子》七:“她是三十二三岁的寡妇,干净,爽快,作事麻利又仔细。在别处,有人嫌她太张道,主意多,时常有些神眉鬼道儿的。”如:稳点儿,别那么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