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8,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慧日
定慧
福慧
慧远
慧眼
聪慧
慧剑
慧力
慧命
慧灯
慧心
慧炬
早慧
夙慧
慧性
《國語辭典》:慧日  拼音:huì rì
1.佛教用语。指佛的智慧有如太阳,普照世间。《妙法莲花经》卷七:「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
2.唐代高僧。(西元680~748)俗姓辛,山东东莱人。曾游学南洋寻求梵本,历时十三年,回国后,曾受到唐玄宗的礼遇,颁给「慈悯三藏」的称号。慧日教法,主要以弘传净土为主,主张禅、教、律、净四者并修,世称为「慈悯派」。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传世。
《漢語大詞典》:定慧
定学与慧学的并称。定,禅定;慧,智慧。《法华经·序品》:“佛子定慧具足。”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既将慕幽絶,兼欲看定慧。”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参见“ 三学 ”。
分類:禅定智慧
《國語辭典》:三学(三學)  拼音:sān xué
佛教用语。梵语śikṣā-traya的意译。指修行者应该修学的三方面教法。即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同时也含括佛法的全部内容。唐。道宣〈大恩寺释玄奘传论〉:「至如三学盛典,惟诠行旨;八藏微言,宗开词义。」
《國語辭典》:福慧  拼音:fú huì
福德和智慧。隋。炀帝〈遣使入天台为智顗建功德愿文〉:「设以辩才,千万亿偈,赞师福慧,终不能尽。」
分類:福德智慧
《国语辞典》:慧远(慧远)  拼音:huì yuǎn
东晋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國語辭典》:慧眼  拼音:huì yǎn
1.佛教用语。指能照见一切现象皆空的眼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有慧眼否?如是也善!如来有慧眼。」
2.敏锐的眼力。如:「慧眼识英雄」。
《漢語大詞典》:五眼
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菩萨摩訶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藴终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五眼周视,四魔怖慑。”
《國語辭典》:聪慧(聰慧)  拼音:cōng huì
聪明慧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分内功名匣里财,不关聪慧不关呆。」
《國語辭典》:慧剑(慧劍)  拼音:huì jiàn
佛教以智慧能斩断一切烦恼,故以剑修饰之。《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今日你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
《漢語大詞典》:慧力
佛教语。五力之一。谓观悟苦、集、灭、道四谛,达到解脱之力。亦泛指智慧之力。见杂阿含经卷二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 陈那菩萨 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 唐 皇甫曾 《题普门上人房》诗:“慧力堪传教,禪功久伏魔。”
《漢語大詞典》:慧命
(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如斯人也,使之侍君,则佞其君,絶佛种性,断佛慧命。” 清 钱谦益 《毛子晋六十寿序》:“吾友 萧伯玉 、 范质公 议藏《大藏》方册, 子晋 誓愿荷担,续佛慧命。皮纸骨笔,不遑恤也。”
(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 清 周亮工 《书陈石门再游燕台诗后》:“过数日又復袖去,盖恐僕患难中匆匆遗失,断人慧命, 石门 之意何深歟!”
(3).僧人的尊称。 唐 道宣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尊下座为慧命。”
《漢語大詞典》:慧灯(慧燈)
佛教语。犹慧炬。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溪鸟投慧灯,山蝉饱甘露。” 元 萨都剌 《灯草》诗:“慧灯莫与羣迷染,正性何愁尘境遮。”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不知风相,那知地水火相。”参见“ 慧炬 ”。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慧炬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國語辭典》:慧心  拼音:huì xīn
1.心思敏慧。清。周亮工《书影》卷三:「此公慧心妙舌,坡公后一人而已。」
2.具有智慧的心。《全唐诗。卷八○七。拾得诗》:「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漢語大詞典》:慧炬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國語辭典》:早慧  拼音:zǎo huì
年幼时即显聪明。《北史。卷五五。王纮传》:「景奇其早慧,赐以名马。」也作「早惠」。
《漢語大詞典》:夙慧
(1).早慧。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古之圣贤,生而神灵,长而狥齐,固不在夙慧之列也。”
(2).生来就有的悟性。红楼梦第一回:“ 士隐 本是有夙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悟彻。”
(3).佛教语。指前世所作的善业。 清 洪升 《长生殿·情悔》:“业障縈,夙慧轻。今夕徒然愧悔生,泉路茫茫隔上清。” 清 赵翼 《游孝女测字养亲》诗:“嗟哉女何贤, 曾 閔 出巾櫛,岂惟夙慧深,托业良可卹。”
《漢語大詞典》:慧性
(1).佛教谓智慧之性。 唐 刘禹锡 《谒柱山会禅师》诗:“色身岂吾寳,慧性非形碍。”
(2).聪明的气质。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歛慧性及驯心,騫頳翼与青羽。”慧性,一本作“惠性”。 清 唐孙华 《英孙》诗:“假令慧性应青晴,会见英声起弱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