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释迦(釋迦)  拼音:shì jiā
1.印度一氏族名。佛陀释迦牟尼是此一族人。
2.佛祖释迦牟尼的简称。参见「释迦牟尼」条。
3.参见「释迦果」条。
《國語辭典》:佛祖  拼音:fó zǔ
1.佛陀与宗派祖师的合称。《五灯会元。卷五。夹山善会禅师》:「若向佛祖边学,此人未具眼在。」
2.民俗对释迦牟尼的敬称。因其为佛教的始祖,故称。《西游记》第一二回:「太宗文武俱各拈香,拜了佛祖金身,参了罗汉。」
《國語辭典》:法王  拼音:fǎ wáng
1.佛陀。旧称佛为法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二》:「众生种种恐怖苦,法王智光悉救济。」
2.道教称天尊。
3.称罗马教皇。
《漢語大詞典》:双林(雙林)
(1).指 释迦牟尼 涅槃处。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 周祖谟 校释:“佛在 拘尸那城 阿夷罗跋提河 边娑罗(sala)双树前入般湼槃(见大般湼槃经)。在今 印度 北方Kasia(距Gorakhpur约三十二英里)。” 南朝 梁元帝 《荆州长沙寺阿育王像碑》:“然俱冥四德,脱屣双林;示表金棺,现焚檀椁。” 唐 王勃 《释迦佛赋》:“双林告灭,演摩訶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参见“ 双树 ”。
(2).借指 释迦牟尼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论:“别於方等深经,领括枢要,源发般若,流贯双林。” 唐 姚合 《赠王山人》诗:“既能施六度,了悟达双林。”
(3).借指寺院。 唐 韩翃 《题龙兴寺澹师房》诗:“双林彼上人,诗兴转相亲。” 五代 齐己 《答陈秀才》诗:“他年立名字,笑我老双林。”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曙:“迁謫 江 右,多结契双林,暗伤流景。”
《漢語大詞典》:双树(雙樹)
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 释迦牟尼 入灭之处。大般涅槃经卷一:“一时佛在 拘施郡城 ,力士生地, 阿利罗跋提 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湼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卷八:“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所以 浄名 杜名於方丈, 释迦 缄默於双树,将致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
《國語辭典》:慧日  拼音:huì rì
1.佛教用语。指佛的智慧有如太阳,普照世间。《妙法莲花经》卷七:「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
2.唐代高僧。(西元680~748)俗姓辛,山东东莱人。曾游学南洋寻求梵本,历时十三年,回国后,曾受到唐玄宗的礼遇,颁给「慈悯三藏」的称号。慧日教法,主要以弘传净土为主,主张禅、教、律、净四者并修,世称为「慈悯派」。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传世。
《國語辭典》:佛爷(佛爺)  拼音:fó ye
1.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2.清代内臣对皇帝的敬称。
《漢語大詞典》:雪山童子
亦称“ 雪山大士 ”。 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 的别称。相传 释氏 在过去世曾在 雪山 修行,故称。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五之一:“故 雪山大士 被 帝释 试之,看其堪任荷负菩提重担以不。”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 雪山童子 ,不顾芭蕉之身; 云地比丘 ,欲成甘蔗之种。” 赵殿成 笺注:“佛入 雪山 修行,故谓佛为 雪山童子 。” 唐 刘禹锡 《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诗:“ 雪山童子 应前世, 金粟如来 是本师。”
《漢語大詞典》:黄面老禅(黄面老禪)
指 释迦牟尼 。佛像的脸部大都涂成金黄色,故称。 宋 陈与义 《觉心画山水赋》:“ 天寧 堂中,黄面老禪,四海无人,碧眼视天。” 胡穉 笺注:“ 翠巖 称 释迦 为黄面老,见《传灯録》。”
《漢語大詞典》:金圣人(金聖人)
指 释迦牟尼 。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文有生而不文无生,乃产金圣人於西国。”
分類:释迦牟尼
《國語辭典》:舍利  拼音:shè lì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曷逻怙罗恐王珍贵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蓝,登窣堵波,至诚所感,其石覆钵自开,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游记》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也称为「舍利子」。
《漢語大詞典》:华严(華嚴)
(1).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有三种译本。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敢书细字注鱼虫,要传《华严》八千偈。”
(2).佛教语。天台宗所说“五时”教之一。指 释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树下所说的大乘无上法门。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 隋 以来判教诸师,皆曰‘华严’日出时,‘法华’日中时,‘涅槃’日入时。”
(3).指华严宗所说的大乘境界。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诗之二:“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
《國語辭典》:三时(三時)  拼音:sān shí
1.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
2.印度一年分成寒、热、雨三个季节。《大唐西域记》卷二:「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漢語大詞典》:瞿昙(瞿曇)
(1). 释迦牟尼 的姓。一译 乔答摩 (Gautama)。亦作佛的代称。 宋 陆游 《苦贫》诗:“此穷正坐清狂尔,莫向 瞿曇 问宿因。”辽史·礼志六:“ 悉达太子 者,西域 净梵王 子,姓 瞿曇 氏,名 释迦牟尼 。以其觉性,称之曰‘佛’。”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这花呵,不学他 瞿曇 对 迦叶 糊涂笑捻,谩劳他诸天女访 维摩 撒漫飞旋。”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但是, 瞿昙 ( 释迦牟尼 )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
(2).借指和尚。 明 张煌言 《过仙洞访石田出荔枝为供》诗:“君自瞿曇我自客,相逢疑是 岭 南时。” 清 方文 《水月庵同盛伯含宿兼呈退谷师》诗:“湖上相逢如梦寐,风前一笑两瞿曇。”
《國語辭典》:正法  拼音:zhèng fǎ
1.正当、平正的法则。《淮南子。兵略》:「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汉书。卷六六。公孙贺等传。赞曰》:「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2.对犯死罪者依法处决。《文明小史》第三回:「背后说这些乱民拿住了,就该一齐正法,还分什么首从?」
3.真实的佛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
《漢語大詞典》:双树(雙樹)
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 释迦牟尼 入灭之处。大般涅槃经卷一:“一时佛在 拘施郡城 ,力士生地, 阿利罗跋提 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湼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卷八:“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所以 浄名 杜名於方丈, 释迦 缄默於双树,将致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