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尽言(盡言)  拼音:jìn yán
1.规劝的直言。《国语。周语下》:「惟善人能受尽言。」
2.全部说出来。《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國語辭典》:正言  拼音:zhèng yán
1.公正而刚直的话。《汉书。卷七七。刘辅传》:「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时人迫胁,莫敢正言。」
2.职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主掌规谏,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
《國語辭典》:危言  拼音:wéi yán
正直的言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國語辭典》:危言正色  拼音:wéi yán zhèng sè
正直的言论,严肃的态度。唐。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宋。曾巩 范贯之奏议集序:「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國語辭典》:至言  拼音:zhì yán
最美善的言论、最合宜的道理。《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臣闻国之将兴,至言数闻,内知己政,外见民情。」
《國語辭典》:质言(質言)  拼音:zhí yán
实言,以实情相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漢語大詞典》:切言
犹直言。汉书·成帝纪:“冀闻切言嘉谋,匡朕之不逮。” 汉 刘向 说苑·贵德:“忠良切言,皆鬱於胸。”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时大臣有不欲者,於詔语中设六事以禁切言者。” 清 冯定远 钝吟杂录:“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準,唯在达其志耳。”
分類:直言
《漢語大詞典》:直称(直稱)
犹直言。晏子春秋·问下十六:“谁曰 齐 君不肖!直称之士,正在本朝也。”
分類:直言
《漢語大詞典》:危辞(危辭)
(1).直言;激烈的言论。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危辞苦语感我耳,泪落不揜何漼漼。”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伏闕讼寃,危辞表愤。”
(2).恐吓的言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召瓜分之说》:“为此言者,自托于老成持重,而以逆臆之危辞恫喝国民,沮其方新之气。”
《漢語大詞典》:端言
正言;直言。韩非子·三守:“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史记·秦始皇本纪:“畏忌讳諛,不敢端言其过。”
分類:正言直言
《漢語大詞典》:党言(黨言)
直言;善言。逸周书·祭公:“王拜手稽首党言。”《隶释·汉张平子碑》:“爰登侍中,则党言允谐;出相 河间 ,则黎民时雝。” 章炳麟 《訄书·相宅》:“非常之原,黎民惧之,而新圣作者遂焉。余识党言,量其步武先后,至 伊犂 止,自 武昌 始。”
分類:直言善言
《漢語大詞典》:讦谈(訐談)
直言。 唐 孙樵 《逐痁鬼文》:“ 樵 尝欲人美言,则有若教予訐谈而鯁人耳者。”
分類:直言
《國語辭典》:敢言  拼音:gǎn yán
有勇气提出意见,不怕得罪别人。如:「公司需要像你这样敢言的人,才能进步。」
《國語辭典》:直言  拼音:zhí yán
1.直陈其事而不加隐瞒。《左传。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文选。贾谊。过秦论》:「故直言其失,切谏其邪者,将以为君之荣,除主之祸也。」
2.正直不阿的言论。《三国演义》第三○回:「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
《國語辭典》:直指  拼音:zhí zhǐ
1.直言陈述,不加隐讳。《荀子。不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痹也。」《韩非子。说难》:「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2.疾速的直接往前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率乎直指,晻乎反乡。」《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
3.职官名。汉武帝时置,为奉派出巡或至各地处理政事的官员。
《國語辭典》:抗疏  拼音:kàng shù
上奏章直言其事。《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独可抗疏,时道是非。」唐。杜甫 秋兴诗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