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懊躁
犹烦躁。 范乃仲 《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不要懊躁,懊躁有什么用?这是管理上的疏忽,绝不是当初你们计划上的差错。”
分類:烦躁
《漢語大詞典》:躁烦(躁煩)
烦躁。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坏病:“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孽海花》第十七回:“ 阿福 一人睡在舱中,反覆不安,心里觉得躁烦,就起来,披了一件小罗衫走出来。”
分類:烦躁
《國語辭典》:耿耿  拼音:gěng gěng
1.光明安静的样子。唐。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2.心中挂怀、烦躁不安的样子。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言有不逊之志,忘相忖度,每用耿耿。」
3.辗转反侧,不得入眠的样子。《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4.形容诚信守节。《楚辞。刘向。九叹。惜贤》:「进雄鸠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漢語大詞典》:触热(觸熱)
(1).冒着炎热。 汉 崔骃 《博徒论》:“﹝博徒﹞乃谓曰:‘子触热耕耘,背上生盐。’” 唐 杜甫 《送高书记》诗:“借问今何官,触热向 武威 ?” 清 无名氏 《燕台口号》之十六:“往来触热人告许,一晌心凉恐未能。”
(2).比喻烦躁易怒。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我去这触热也似官人行将礼数使。”
《國語辭典》:烦冤(煩冤)  拼音:fán yuān
1.愁闷委屈。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风回旋的样子。《文选。宋玉。风赋》:「勃郁烦冤,冲孔袭门。」
《國語辭典》:火气(火氣)  拼音:huǒ qì
1.中医上指可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
2.脾气不佳,遇事容易动怒。如:「他今天火气特别大,你可别招惹他。」
《國語辭典》:啾唧  拼音:jiū jí
1.拟声词。形容细碎烦杂的声音。《北史。卷二四。王宪传》:「大鹏始欲举,燕雀何啾唧!」
2.嘀嘀咕咕,多指烦躁不安。《聊斋志异。卷五。阳武侯》:「大哥啾唧,得无以遣戍无人耶?」
3.小疾、微恙。《英烈传》第五回:「倘或道念不坚,圣躬有些啾唧,也是我们保护不周。」
《國語辭典》:心焦  拼音:xīn jiāo
心中焦虑急躁。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将军不须心焦,这几日打探得一条小路,可以偷过巴郡。」
《國語辭典》:烦热(煩熱)  拼音:fán rè
烦闷躁热。唐。白居易〈月夜登阁避暑〉诗:「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又觉的身上烦热,忙脱去一件衣服。」
《國語辭典》:劳攘(勞攘)  拼音:láo rǎng
奔波劳碌的样子。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一地里受煎熬,遍寰宇空劳攘,兀的不慌杀了海内龙王。」元。亢文苑〈琴声动鬼神套。梁州〉曲:「慢劳攘,慢奔走,顾我真成丧家狗,计拙如鸠。」也作「捞攘」。
《漢語大詞典》:虚烦(虚煩)
(1).空虚烦躁。 汉 枚乘 《七发》:“临 朱汜 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
(2).中医谓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馀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现象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症。
《漢語大詞典》:烦渴(煩渴)
烦躁干渴。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一来是鞍马上困倦,二来是腹内烦渴。”
分類:烦躁干渴
《國語辭典》:聒噪  拼音:guā zào
1.吵闹不休。《文明小史》第五二回:「他的姨太太天天同他聒噪,说他不应该充这样的没头军。」也作「刮躁」、「聒躁」、「焦聒」。
2.打扰,有致谢的含意。《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待我满月回门来,亲自上门叫聒噪。」也作「聒扰」。
《漢語大詞典》:狂躁
(1).浮躁轻率。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小人﹞闻恶即慑惧而妄为,故狂躁而多祸。” 唐 杜牧 《上宰相求杭州启》:“某若不恃吾相之知而求之,是狂躁妄庸人也。” 宋 司马光 《与王介甫书》:“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 沙汀 《淘金记》七:“他们知道 何 家素来注重规矩,不肯容许任何狂躁行为。”
(2).极其暴躁;异常烦躁。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至如 王思 狂躁,起驱蝇而践笔。” 茅盾 《子夜》十四:“ 吴荪甫 独自躺在沙发上,皱着眉头发楞。不可名状的狂躁是没有了,然而不知道干了些什么的自疑自问又占据在他心头。”
《漢語大詞典》:烦惑(煩惑)
亦作“ 烦或 ”。
(1).烦闷惑乱;烦躁疑惑。 汉 扬雄 《反离骚》:“舒中情之烦或兮,恐 重华 之不纍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成:“卿果神人,早请直言,以祛烦惑。”
(2).指杂乱可疑的事物。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救世之术,岂必 尧 舜 而治哉!期於纽絶拯挠,去其烦惑而已。”隋书·经籍志一:“ 张禹 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