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怀疑(懷疑)
心有所疑;疑惑。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子犹怀疑,求之明据。”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九:“但人君位号,岂容降改。闻之天下,孰不怀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我有一件事,怀疑了许久,要问大哥。” 赵树理 《三里湾·汇报前后》:“ 菊英 怀疑这些分单是假的。”
分類:疑惑怀疑
《漢語大詞典》:惶惑
(1).疑惧;疑惑。 汉 刘向 《九叹·思古》:“閔先嗣之中絶兮,心惶惑而自悲。”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至所措。” 明 张居正 《答贾春宇计俺酋死言边事》:“今日之事,惟当镇静处之,随机应之,勿过为张皇,轻意举动,致令众情惶惑,兴起事端也。”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涛 站在房里惶惑地往四面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
(2).犹蛊惑。《元典章新集·刑部·杂禁》:“其庙祝师巫之徒,或呼太保,或呼总管,妄自尊大,称为生神,惶惑民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预备立宪之满州》:“彼自居于政党者,方且执‘立宪宜以要求’之讆言,惶惑群众。”
《漢語大詞典》:回惑(迴惑)
(1).迷惑;惶惑。后汉书·荀悦传:“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民志平矣。”宋书·周朗传:“ 嶠 ( 周嶠 )素惧怯,回惑不知所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巫错愕不知所从出。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
(2).犹豫。魏书·裴叔业传:“意计回惑,自无所成。”南史·谢朓传:“ 东昏 失德, 江祏 欲立 江夏王 寳玄 ,末更回惑。”
疑惑;彷徨。拾遗记·洞庭山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或有乍无,或同乍异,故使览者迴惑而疑焉。” 北周 庾信 《象戏赋》:“犹豫枢机,嫌疑涇渭,顾望迴惑,心情怖畏。” 唐 元稹 《裴注侍御史制》:“遇朝廷渴用之日,又安可迴惑顾虑於豪黠。”
《漢語大詞典》:疑影
疑惑;怀疑。《水浒传》第三五回:“ 宋江 听了,心中疑影,没做道理处。”《金瓶梅词话》第二五回:“我到疑影和他有些甚么查子帐。”《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不想 月娘 正送 李妈妈 、 桂姐 出来,打 蕙莲 门首过,关着不见动静,心中甚是疑影。”
分類:疑惑怀疑
《漢語大詞典》:疑狐
(1).多疑的狐狸。 宋 黄庭坚 《晓起临汝》诗:“羸马踏冰翻,疑狐触林遁。”
(2).疑惑;猜疑。《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待信来……疑狐不决。”
《漢語大詞典》:傒幸
(1).烦恼;折磨。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休傒倖,不要你半丝儿红綫,成就了一世儿前程。”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少不的去司房中闷懨懨傒倖死。”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幽媾》:“傒倖杀,对他脸晕眉痕心上掐,有情人不在天涯。”
(2).戏弄。 元 马致远 《陈搏高卧》第四折:“又教这箇大王傒倖杀我也。”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三折:“三下里葫芦提,把我来傒倖杀。”
(3).疑惑。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 李老人 云﹞老员外,这空桑中便怎生得这箇小儿来。此子生的非凡也。﹝正末云﹞果然如此,好是傒倖人也。”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他可又不肯言,不肯告,则被你将人傒倖倒。”
(4).犹侥倖。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蒋生 听罢,真个如饥得食,如渴得浆,宛然 刘 、 阮 入 天台 ,下界凡夫得遇仙子,快乐傒倖,难以言喻。”参见“ 奚幸 ”。
《漢語大詞典》:奚幸(奚倖)
亦作“ 奚幸 ”。
(1).烦恼。 元 汤式《一枝花·嘲素梅》曲:“他本情,未成实先有酸心病。可知道 楚大夫 廝奚倖,万古《离骚》不入名,枉自飘零。”
(2).疑惑。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想絶故事无猜处,画着个奚幸我的闷葫芦。”一本作“ 徯倖 ”。
见“ 奚倖 ”。
分類:烦恼疑惑
《漢語大詞典》:疑沮
(1).恐惧沮丧。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俭 ( 毌丘俭 )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南史·张兴世传:“贼据上流,兵张地胜,今以奇兵潜出其上,使其首尾周惶,进退疑沮,粮运艰碍,乃制胜之奇。”新唐书·忠义传序:“姦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初, 钓臺 之役稍不利,亡一千夫长,至是羣情疑沮。”
(2).指恐惧沮丧之心。 宋 欧阳修 《论西贼议和利害状》:“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
(3).怀疑;疑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西邻是其表叔,有何疑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如热带人未见冰前……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漢語大詞典》:狐惑
(1).为狐妖所蛊惑。 唐 元稹 《古社》诗:“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復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渠旧与妾善,不意为狐惑而死。”
(2).犹疑惑。朱子语类卷七五:“便见得上面许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
(3).指女色惑人。 元 虞集 《别知赋》:“夫冶倡之狐惑兮,岂不足於内揆。”
(4).中医学病名。《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狐惑》:“古名狐惑近名疳,狐蚀肛阴惑唇咽。”注:“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
《漢語大詞典》:沮惑
(1).败坏惑乱。晋书·姚兴载记上:“ 绪 硕德 威权日盛, 兴 恐姦佞小人沮惑之,乃简清正君子为之辅佐。” 郭孝成 《江苏光复纪事》第三节:“更串通在镇旗籍官兵,散布謡言,沮惑士气。”
(2).疑惑。 宋 欧阳修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慙,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諭也。”
《漢語大詞典》:疑龊(疑齪)
疑惑。《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 金莲 虽故信了,还有几分疑齪影在心中。”
分類:疑惑
《漢語大詞典》:嫌惑
犹疑惑。 唐 元稹 《叙奏》:“经制度,明利害,区邪正,辨嫌惑。”
分類:疑惑
《漢語大詞典》:奚幸(奚倖)
亦作“ 奚幸 ”。
(1).烦恼。 元 汤式《一枝花·嘲素梅》曲:“他本情,未成实先有酸心病。可知道 楚大夫 廝奚倖,万古《离骚》不入名,枉自飘零。”
(2).疑惑。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想絶故事无猜处,画着个奚幸我的闷葫芦。”一本作“ 徯倖 ”。
见“ 奚倖 ”。
分類:烦恼疑惑
《漢語大詞典》:榣贰(榣貳)
疑惑。
分類:疑惑
《漢語大詞典》:惘然
(1).失意貌;忧思貌。 南朝 梁 江淹 《无锡县历山集》诗:“酒至情萧瑟,凭樽还惘然。”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中外闻其失势,举相贺。 辅国 始惘然忧,不知所出,表乞解官。” 明 徐霖 《绣襦记·共宿邮亭》:“回首乡关,望断孤云惘然。” 茅盾 《锻炼》一:“ 苏子培 惘然望着,心头沉甸甸地越来越难过。”
(2).疑惑不解貌。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皇太子、 鄂王 、 光王 被譖,帝欲废之, 张九龄 切諫,帝不悦。 林甫 惘然,私语中人曰:‘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欧阳公 《早朝》诗云:‘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问熟於朝仪者,亦惘然,以为无有。然 欧阳公 必不误。”
(3).谓不知所措貌。 清 袁枚 新齐谐·汤翰林:“有披髮女子,赤身喷血而进。 汤 挥以棍,女惘然曰:‘贵人在此,妾误矣。’” 冰心 《往事(二)》二:“母亲只低着头做针线, 涵 和 杰 惘然的站了起来,却没有话说,只扶着椅背,对着闪闪的烛光呆望。”
(4).迷糊不清貌。 唐 李商隐 《锦瑟》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自还 海北 ,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
(5).谓空无所有貌。 明 王世贞 《赠李伯承之新喻令》诗:“ 宓子 风流竟惘然,遥传清响下 吴 天。”
《漢語大詞典》:惊疑(驚疑)
惊讶疑惑。 南朝 宋 鲍照 《伤逝赋》:“忽若谓其不然,自惆悵而惊疑。”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齐推女》:“一家惊疑,不为之信。”《三国演义》第七一回:“领三千兵于山中险要去处,多立旌旗,以壮我兵之声势,令敌人惊疑。” 王统照 《春雨之夜·湖畔儿语》:“在这日黄昏的冷清清的湖畔,忽然遇到他,怎不使我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