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百姓  拼音:bǎi xìng
1.百官族姓。古时贵族以其所封之地为姓,故称为「百姓」。《书经。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2.泛指一般平民、国民。《易经。系辞上》:「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儒林外史》第四○回:「我和你们众百姓在此痛饮一天,也是缘法。」
《國語辭典》:提举(提舉)  拼音:tí jǔ
1.掌管、管理。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佑圣观侍奉香火,其观系属御前去处,内侍提举观中事务,当日降赐御香,修崇醮录。」
2.提拔、提携。唐。白居易 姚侍御见过戏赠诗:「东台御史多提举,莫按金章系布裘。」
3.职官名。宋代设立,专门主管特种事务。元明沿其制,清以内务府大臣担任。清。李渔《十二楼。合影楼。第一回》:「姓管的由乡贡起家,官至提举之职。」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漢語大詞典》:献纳(獻納)
(1).指献忠言供采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旧唐书·玄宗纪论:“昌言嘉謨,日闻於献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赏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献纳!”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國語辭典》:才能  拼音:cái néng
才智与能力。《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乐安、廉昭以才能拔擢,颇好言事。」《三国演义》第七回:「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也作「材能」。
《漢語大詞典》:违戾(違戾)
(1).违背。后汉书·范升传:“时难者以 太史公 多引《左氏》, 升 又上 太史公 违戾《五经》,谬 孔子 言。”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况经收换,朝廷为民之意已足;如有违戾,惩治大吏一人,自然震耸用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 元始天尊 讲十戒,第一戒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2).抵触;不一致。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二:“ 谢尚书 不量力,内与 萧王 违戾,外失 河 北之心,公所知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四:“ 李师中 平日讲论,多与 荆公 违戾,及公权盛, 李 欲合之。”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粗野而有楞角的色彩,调和中有违戾的印象。”
(3).乖谬;不合情理。 宋 陈师道 《策问》之五:“ 太史公 之论六家, 班固 之序九流,知其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也。至 荀卿 之非十二子,则咸无取焉。 庄休 之语道术,又皆出於圣人,其故何也?乌有同出於道而无一可取?其违戾莫甚於此。”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古微堂集》:“《古微堂外集》又詆諆先儒,指斥近献,尤多违戾很愎之言,亦不足与辨。”
《國語辭典》:精锐(精銳)  拼音:jīng ruì
1.精练勇锐。《战国策。魏策四》:「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三国演义》第二回:「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南角抵敌。」
2.精明锐利的心思。《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吐情素而披心腹,各悉精锐,以贡忠诚。」
《漢語大詞典》:松石
(1).松与石。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松石峻垝,葱翠阴烟。” 唐 宋之问 《初至崖口》诗:“锦繢织苔苏,丹青画松石。” 唐 李白 《九日》诗:“地远松石古,风扬絃管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李德裕 在 洛阳 南置 平泉庄 。庄周围十余里,台榭百余所,有奇花异草与松石。”
(2).借指山林。 唐 宋之问 《使至嵩山寻杜回不遇》诗:“与君阔松石,於兹二十年。”
(3).松的化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异事:“ 婺州 金华山 有松石,又如核桃、芦根、鱼盐之类皆有成石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不灰木﹝附录﹞引 苏颂 曰:“今 处州 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
(4).宝石。呈绿色,又称绿松石。《诗刊》1978年第5期:“草地里拾得 卓玛 的松石耳环。”
《漢語大詞典》:共政
共掌政事。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端平二年:“ 了翁 在朝凡六月,前后二十餘疏,皆当世急务。帝将引以共政,而忌者相与合谋排摈之,且言 了翁 知兵体国,乃命出视师。”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和 商 王一同掌握国家大权的还有其他一些大族的族长…… 商 王 盘庚 曾经对当时的贵族统治阶级讲话,指出他们的祖先和 商 的先王有‘胥及逸勤’的‘共政’关系。”
分類:政事四节
《國語辭典》:掇拾  拼音:duó shí
采取。《宋史。卷三一九。欧阳脩传》:「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證,谓之《集古录》。」
《漢語大詞典》:四镇(四鎮)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 杨州 之 会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医无閭 , 冀州 之 霍山 。”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 汉 晋 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 北魏 以 碻磝 、 滑台 、 洛阳 、 虎牢 为 河南 四镇。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 唐 代称 朔方 、 泾原 、 陇右 、 河东 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 龟兹 、 于阗 、 疏勒 、 碎叶 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國語辭典》:公室  拼音:gōng shì
王室、诸侯。《史记。卷六二。管晏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國語辭典》:棺椁(棺槨)  拼音:guān guǒ
棺材和套在棺外的外棺。《儒林外史》第一回:「又亏秦老一力帮衬,制备衣衾棺椁。」
《漢語大詞典》:棺郭
见“ 棺椁 ”。
《漢語大詞典》:嗜利
贪求私利;贪图钱财。 明 方孝孺 《送李宗鲁序》:“如以得为喜,则将以失为忧,此好名嗜利者之为,非无固必之道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御史王宝田奏折附片》:“该尚书嗜利忘义,人言嘖嘖。”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汉书·地理志叙述 洛阳 一带民俗说: 周 人巧诈嗜利,重钱财不重道德。”
《漢語大詞典》:谗毁(讒毁)
进谗毁谤。《韩诗外传》卷九:“修身不可不慎也。嗜慾侈则行亏,谗毁行则害成。” 唐 高适 《宋中送族侄式颜》诗:“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但因受到 楚王 近臣的嫉视和谗毁,被 楚王 疏远,并一再遭到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