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供奉  拼音:gòng fèng
1.供养、侍奉。如:「他努力赚钱来供奉双亲。」《宋史。卷一二一。礼志二十四》:「又有步击者,乘驴骡击者,时令供奉者朋戏以为乐云。」
2.指以文学、姿色、特殊技艺被召入内廷任职、侍奉帝王的人。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管领烟花,衔名供奉。」
3.特指贡献给帝王。宋。曾慥《高斋漫录》:「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钱氏有国曰,越州烧进为供奉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漢語大詞典》:献纳(獻納)
(1).指献忠言供采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旧唐书·玄宗纪论:“昌言嘉謨,日闻於献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赏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献纳!”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漢語大詞典》:交纳(交納)
(1).结交。宋书·自序传:“ 仪 淳深隐默,守道不移,风操贞整,不妄交纳。”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2).奉献;交付。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状》:“印板既成,公然於海舶载去交纳,却受本国厚赏,官私无一人知觉者。”《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大张员外 叫 张胜 同来 王招宣 府中,説将数珠交纳。”《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哥哥昨晚回来,今日到寺里交纳利钱去了。”
《漢語大詞典》:奉贡(奉貢)
(1).纳贡。后汉书·东夷传·夫馀:“二十五年, 夫餘王 遣使奉贡, 光武 厚荅报之。” 明 宋濂 《皇太子与高丽王书》:“王处海东,称藩奉贡於朝廷者五年。”
(2).犹奉献。后汉书·吕布传:“ 成 ( 侯成 )分酒肉,先入诣 布 而言曰:‘蒙将军威灵,得所亡马,诸将齐贺,未敢尝也,故先以奉贡。’”
分類:纳贡奉献
《國語辭典》:供献(供獻)  拼音:gòng xiàn
1.供奉、呈献。如:「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供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水浒传》第九○回:「我师不纳,可令库司办斋,供献本寺僧众。」
2.指供品。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岁暮杂务》:「调羹饭,治祭品,摆供献,雕茶果。」
《漢語大詞典》:递献(遞獻)
犹奉献。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有一人随侍,手持书一部九卷,未号书名,敬賚递献。”
《漢語大詞典》:许国(許國)
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晋书·陆玩传:“诚以身许国,义忘曲让。” 唐 柳宗元 《冉溪》诗:“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復为身谋。” 蔡锷 《致潘惠英书》:“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
《國語辭典》:报效(報效)  拼音:bào xiào
1.为报答对方恩情而效力。《西游记》第三○回:「想老沙跟我师父一场,也没寸功报效。」《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2.贡献一己的力量给国家,以为效命。《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将来学成之后,可以报效朝廷。」《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若肯留在帐下效力,你也可以借此报效朝廷。」
3.以钱财贿赂他人。《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上紧把银子该报效的,该孝敬的,早些送进去。倘或出了缺,黑大叔在里头,就好替你招呼。」
《国语辞典》:不供  拼音:bù gòng
不奉献。《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拥带燕明,冯凌险远;讲武盘桓,不供职贡。」
分类:奉献
《漢語大詞典》:纳土(納土)
(1).献纳土地。谓归附。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吴郡 於 太平兴国 中, 钱氏 纳土,士始试於京师焉。”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以 黎洞 纳土,曲赦 广西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吴越王鏐改元应补》:“此因 钱氏 子孙自纳土以后,既深讳其事。”
(2).奉献泥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禨祥·妖言进土:“ 宋 政和 七年, 汴京 修 二郎庙 ,俱云献土,或云纳土,竞相担负,昼夜喧闐,街陌充塞,自春歷夏不休。”
《漢語大詞典》:致福
(1).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周礼·春官·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正都礼与其服。”《穀梁传·僖公十年》:“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 锺文烝 补注:“福,胙肉。”
(2).代人主持祭祀,将祭馀之肉奉献给主人,也称致福。礼记·少仪:“为人祭曰致福。” 陈澔 集说:“为人祭,摄主也,其归胙将命之辞言致福,谓致其祭祀之福也。”
(3).得福;求福。易·震:“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高亨 注:“言面临鉅雷,畏恐则得福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漢語大詞典》:献诗(獻詩)
(1).进献诗作。古代多用以示讽谏或歌颂。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 韦昭 注:“献诗以风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谨拜表献诗二篇。”新唐书·文艺传下·崔颢:“ 李邕 闻其名,虚舍邀之, 顥 至献诗。” 清 朱彝尊 《〈平蜀诗十三章〉序》:“﹝臣﹞颂扬丕烈,其何敢后,乃拜手稽首而献诗。”
(2).泛指奉献诗作。 邹荻帆 《星汉灿烂》:“不,这不是献诗,但是我要表达我对那些为乒乓赛而工作的人们的心意。”
《國語辭典》:献功(獻功)  拼音:xiàn gōng
呈献功劳,以求赏赐。《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只等将军醉了,扶入后堂谋杀,将头去曹丞相处献功。」
《漢語大詞典》:进忠(進忠)
奉献忠诚。 唐 崔损 《凌烟阁图功臣赋》:“风存正直,色形恭俭,若进忠以欲諫,如率礼而有检。”
《漢語大詞典》:奉呈
(1).奉献,献上。 宋 苏轼 《与赵德麟书》之二:“三日臂痛,今日幸减,録旧诗一首奉呈。”
(2).犹奉承。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本妇似有不悦之意,只是免强奉呈,一心倒在 朱秉中 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