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迹(遺蹟)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漢語大詞典》:粪土(糞土)
(1).秽土。论语·公冶长:“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唐 杜甫 《赠王侍御契四十韵》:“送终惟粪土,结爱独荆榛。”
(2).比喻鄙贱下劣的事物。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侯 其不得入矣,其言粪土也。”汉书·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如不弃粪土,敬订踰垣,面诉离忱,以表永诀耳!”
(3).引申为鄙视。 唐 杨衡 《经端溪峡中》诗:“逍遥一息间,粪土五侯荣。”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形容恶劣的环境。指牢狱。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所以隐忍苟活,幽於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彩不表於后世也。”
《漢語大詞典》:岛夷(島夷)
(1).古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书·禹贡:“大陆既作,岛夷皮服。” 唐 皇甫曾 《送徐大夫赴南海》诗:“海内求民瘼,城隅见岛夷。” 宋 杨万里 《和巩采若游蒲涧》诗:“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 安期 宅一区。” 王闿运 《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巡抚 崧蕃公 问疾,唯以岛夷窥伺为虑。”
(2). 南北朝 时南北双方封建统治者各以正统自居,互相诋毁, 北朝 称 南朝 为岛夷。北史·序传:“ 大师 少有著述之志,常以 宋 、 齐 、 梁 、 陈 、 魏 、 齐 、 周 、 隋 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
(3).指倭寇。亦泛称外国侵略者。含有鄙视意。 明 吴易 《少保戚公继光》诗:“岛夷蹂南土,兵气惨不张。闭营百日练,战士虎力强。”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漢語大詞典》:何等
(1).什么样的。用于表示疑问。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三》:“或问温室中树皆何等木? 光 默然不应。” 明 汪道昆 《洛水悲》:“你每且猜他是何等女子?”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 陈领事 去 莫 ,将行使何种职务,负何等外交上的责任?”
(2).什么样的。用以指不能确定的事物。太平广记卷一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东方朔》:“帝骇愕,不知何等,乃曰:‘ 东方朔 必识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金龙砚:“细视之,则石面脉理深青色,盘络如柏枝状,漫不晓其为何等物也。”《老残游记》第三回:“并且风闻 玉守 的政声,也要去参考参考,究竟是个何等样人。”
(3).什么样的。表示不满或鄙视。后汉书·宦者传·孙程:“ 镇 即下车,持节詔之。 景 曰:‘何等詔!’因斫 镇 ,不中。”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程 駡曰:‘公何等虫豸,欲倚妇力邪!’”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布 欲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袁晔 《献帝春秋》:“﹝ 布 ﹞曰:‘卿曹无相困,我当自首明公。’ 陈宫 曰:‘逆贼 曹操 ,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4).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明末加派》:“夫国计民生,何等重大。” 巴金 《灭亡》第六章:“在从前她一点也不觉得,现在猛省起来才觉得从前的生活是何等危险的了。”
《漢語大詞典》:可鄙
令人鄙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疏上,得严旨发原摺命廷臣遍閲,飭其乖谬可鄙可笑之处。” 丁玲 《韦护》第一章四:“他觉得他们很可鄙, 柯君 则更甚。”
分類:鄙视
《漢語大詞典》:纤儿(纖兒)
犹小儿。含鄙视意。晋书·陆纳传:“时 会稽王 道子 以少年专政,委任羣小, 纳 望闕而叹曰:‘好家居,纤儿欲撞坏之邪!’”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惊奔失壮士,好恶随纤儿。”新唐书·李纲传:“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
分類:小儿鄙视
《漢語大詞典》:可怜虫(可憐蟲)
比喻可怜的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南朝梁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清 徐昂发 《集秀野草堂醉后作》诗:“草木尚生无患子,男儿那作可怜虫!” 丁玲 《团聚》三:“他们不就是每天在饥饿线上奔走的一群可怜虫吗?”有时含鄙视意。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大蜈蚣》:“有客惯将牙慧拾,合呼他作可怜虫。” 陈毅 《题西山红叶》诗:“革命红满天,吓死可怜虫。”
分類:可怜鄙视
《漢語大詞典》:夷然
(1).坦然,泰然。晋书·谢安传:“ 坚 后率众,号百万,次于 淮 肥 ,京师震恐。加 安 征讨大都督。 玄 入问计, 安 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夷,坦也,平也。言坦然无异平日也。”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时羣盗纵掠,而公夷然视之,神色自若。” 茅盾 《幻灭》六:“ 静 这么分析人类的行为,心头夷然舒畅起来。”
(2).鄙视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深公 得此义,夷然不屑也。”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我看那位榜首,虽然与众齐驱,却有箇夷然不屑之意。”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名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
《漢語大詞典》:唾面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復言令 长安君 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公斫舷怒曰:‘大丈夫以死报国,不受唾面之辱也!’因整军进。”
(2).见“ 唾面自乾 ”。
《漢語大詞典》:唾面自乾
尚书大传卷三:“駡女毋叹,唾女毋乾。”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 代州 ,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师德 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镜花缘第三八回:“ 唐敖 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 娄师德 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乾。’”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亦省作“ 唾面 ”。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论》:“其在於古,若偿金、脱驂、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
《漢語大詞典》:一唾
(1).吐一口唾沫。摩诃止观·门人灌顶记:“劫火起时,菩萨一唾火即灭。”
(2).表示鄙视,唾弃。 唐 韩偓 《此翁》诗:“ 严光 一唾垂緌紫, 何胤 三遗大带红。” 金 元好问 《玉泉墨》诗:“万灶元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明 何景明 《江畬行》:“富贵苟非道,千駟秖一唾。”
《漢語大詞典》:哙伍(噲伍)
平庸之辈。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尝过 樊将军 噲 , 噲 跪拜送迎,言称臣…… 信 出门,笑曰:‘生乃与 噲 等为伍!’”意为鄙视 樊哙 ,不屑与他为伍。宋史·王十朋传:“清资加於 噲 伍,高爵滥於医门。”宋史·余玠传:“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麤人,斥之为 噲 伍。” 清 周亮工 《与陈原舒书》:“大人先生既摈之,放逐之,而酒人诗伴如 原舒 又不屑于 噲 伍,然则某终何归乎?”
《漢語大詞典》:不齿(不齒)
(1).不与同列;不收录。表示鄙视。周礼·秋官·大司寇:“其能改过,反于中国,不齿三年。” 郑玄 注:“不齿者,不得以年次列於平民。”礼记·王制:“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郑玄 注:“齿,犹録也。” 孔颖达 疏:“以年相次是録其长幼,故云齿犹録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 文种 ,大贤也,初不齿於 荆 俗,末雍游於钧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侯 贱而行恶,众咸不齿。”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艺苑朝华》四本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
(2).谓不依年龄排座次、分上下。周礼·地官·党正:“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贾公彦 疏:“党正行正齿位之礼……不齿者,彼宾贤能,非正齿位法别为一礼,故与党正正齿位礼异也。”国语·吴语:“ 王孙雒 曰:‘夫危事不齿, 雒 敢先对。’” 韦昭 注:“齿,年也。不以年次对也。”
(3).指不从教化、不事劳作的游惰之民。礼记·玉藻:“玄冠縞武,不齿之服也。” 郑玄 注:“所放不帅教者。” 孙希旦 集解:“不齿者,圜土之罢民。”
《漢語大詞典》:弁髦
(1).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际垂发。古代男子行冠礼,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髦,理发为髻。因以“弁髦”喻弃置无用之物。左传·昭公九年:“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为何把皇家功令视若弁髦?”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藐王言如弁髦,视纶音如草莽。”
(2).引申为鄙视。 明 王世贞 《顾母查太宜人述》:“若奈何食先 文康 之泽而弁髦之?” 清 钱谦益 《微臣仰祈圣明洞鉴疏》:“何敢於弁髦明旨,而肆无忌惮也。”
(3).谓刚成年。 唐 王维 《京兆韦公神道碑铭》:“弁髦署吏,抱拜授封。” 赵殿成 笺注:“ 右丞 用其字,盖取始冠之义。”
《漢語大詞典》:厌薄(厭薄)
厌恶鄙视。 宋 苏轼 《论时政状》:“士莫不悵恨者,以陛下有厌薄其徒之意也。”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可成 还是败落财主的性子,疑心 春儿 厌薄他,忿然而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耿十八:“由此厌薄其妻,不復共枕席云。” 鲁迅 《坟·未有天才之前》:“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 中国 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
分類:厌恶鄙视
《漢語大詞典》:卑下
(1).低矮;低洼。汉书·沟洫志:“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汉书·沟洫志:“ 赵 、 魏 濒山, 齐 地卑下,作堤防去 河 二十五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夏水:“县土卑下,泽多陂池。”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封禅义:“ 梁父 者, 泰山 之支山,卑下者也。”
(2).低贱;低贱的人或职位。吕氏春秋·审分:“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史记·外戚世家:“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况卑下乎?” 清 曾国藩 《复彭丽生书》:“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
(3).以为卑下。犹鄙视、看不起。史记·货殖列传:“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僕,物之理也。”汉书·盖宽饶传:“丞相 魏侯 笑曰:‘ 次公 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晋书·刑法志:“狱吏者,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者之所卑下。”
(4).谦敬;退让。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侯 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 魏其 诸将相。” 王伯祥 注:“卑下宾客:谦恭自下,延揽宾客。” 唐 刘禹锡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记》:“名盛气高,少所卑下,为飞语所中,左迁 齐 、 汾 、 郑 三郡司马。” 明 归有光 《书张贞女死事》:“恶少中有 胡巖 ,最桀黠,羣党皆卑下之,从其指使。”
(5).指晚辈。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子孙皆曰:‘续寿自远有之,非此将何以展卑下孝敬之心?’”
(6).低下;低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国初名手,推 戴文进 ,然气格卑下已甚。” 廖仲恺 《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于是内地生活困难,不得已而赴外国,既而外亦取缔华人入口甚苛,由是我人之生活遂愈趋卑下了。”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第一节:“他恨 张孔 ;又满肚懊恼,觉得自己说话太蠢,恨自己无聊、卑下。” 徐迟 《牡丹》三:“庸俗的卑下的连台本戏,愈来愈无法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