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荔枝香
亦作“ 荔支香 ”。
(1). 唐 乐曲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帝幸 驪山 , 杨贵妃 生日,命小部张乐 长生殿 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2).词牌名。始于 宋 ,承 唐 乐曲而成。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四:“荔枝香……今歇指、大石两调,皆有近拍,不知何者谓本曲。”见于 宋 词的有两体, 柳永 之作七十六字, 周邦彦 为七十三字。一名《荔枝香近》
(3).曲牌名。南曲入大石调正曲,句法同于词。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广东 省城有武陵会馆……既落成,其乡人 梁应来 为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听玉笛吹来,徧传 南海 ;双声《杨柳曲》,问金尊把处,忆否 西湖 ?’”
《國語辭典》:险句(險句)  拼音:xiǎn jù
艰涩奇异的文句。唐。王建〈寄上韩愈侍郎〉诗:「叙述异篇经总别,鞭驱险句最先投。」
《漢語大詞典》:三犯
(1).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2).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 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宋 张炎 词源·原序:“ 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 犯调 ”。
《國語辭典》:犯调(犯調)  拼音:fàn diào
词曲在歌唱时,假借别调作腔,称为「犯调」。可分为二种:一、犯别调的音律,如姜夔的凄凉犯。二、犯别调的句子,如刘过的四犯剪梅花。
《國語辭典》:句断(句斷)  拼音:jù duàn
分断文句。《文选。马融。长笛赋》:「节解句断,管商之制也。」宋。欧阳修〈绛守居园池〉诗:「孰云己出不剽袭,句断欲学盘庚书。」
《國語辭典》:摊破(攤破)  拼音:tān pò
词调中依原调增加若干字数,以改变本来的句型,称为「摊破」。如摊破浣溪沙。
《漢語大詞典》:杂体诗(雜體詩)
古典诗歌正式体裁外之各种诗体。多从字形、句法、声律或押韵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不少为 汉 、 魏 、 六朝 时文人所创制。
《國語辭典》:活用  拼音:huó yòng
灵活运用。如:「公司高层决议活用土地资产,寻求异业结盟。」
《國語辭典》:倒文  拼音:dào wén
1.校勘学上指抄刊古书时误写颠倒的字词。
2.古书中为求协韵而倒置的文字。
《国语辞典》:语料(语料)  拼音:yǔ liào
有关语言的句法、语音、音韵、语意及其他有关语言现象的资料。语料的形式包括:书面语、录音及机读资料。语言学家根据语料或本身母语的语感来建构语言学的理论。
《国语辞典》:电影语言(电影语言)  拼音:diàn yǐng yǔ yán
电影的句法、文法和电影的结构形式。电影语言的基础是画面,其主体是视觉形象。电影语言除了画面之外,还通过人物动作和特殊技巧,经由视觉形象和音乐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境界。
《國語辭典》:固定词组(固定詞組)  拼音:gù dìng cí zǔ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紧密结合,而句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常见的有专有名词和成语,如中华民国、千钧一发。
《漢語大詞典》:就句对(就句對)
旧体诗文句法名。谓在一句中自成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就句对。”原注:“又曰当句有对。如 少陵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飞鷺晚悠悠’……前辈於文亦多此体,如 王勃 ‘龙光射牛斗之墟, 徐孺 下 陈蕃 之榻’乃就句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