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中第
(1).中等的等第。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詔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
(2).中等门第。《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國語辭典》:出身  拼音:chū shēn
1.奉獻自己。《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漢。禰衡〈鸚鵡賦〉:「女辭家而適人,臣出身而事主。」
2.指仕宦為官。《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宣徽好生不忍,心裡要收留拜住回家成親,教他讀書,以圖出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守了一世書窗,指望巴個出身,多少掙些家私。」
3.因個人前段經歷或家庭背景而具備的身分。如:「工人出身」。《三國演義》第二回:「我與汝出身寒微,非張讓等,焉能享此富貴?」《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好漢不論出身低,實不相瞞,我這賤內,就是這裡頭出身。」
4.舊稱丫鬟嫁人為「出身」。《金瓶梅》第六二回:「這小丫頭綉春,我教你大娘尋家兒人家,你出身去罷。」
《國語辭典》:及第  拼音:jí dì
舊稱科舉中試為「及第」。《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第為及第。」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老夫自到京師,一舉及第,官拜參知政事。」
《國語辭典》:登庸  拼音:dēng yōng
舉用人才。《書經。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
《國語辭典》:宮花  拼音:gōng huā
古時進士及第,天子賜宴,狀元、榜眼、探花所簪的金花。《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姑寄御酒二瓶,為伯父頤老之資;宮花二朵,為賢郎鼎元之兆。」
《國語辭典》:點頭  拼音:diǎn tóu
1.頭上下微動,以表示允諾、贊許、領會等意。《紅樓夢》第三五回:「王夫人恐賈母乏了,便欲讓至上房內坐。賈母也覺腿酸,便點頭依允了。」《文明小史》第一六回:「黃國民聽了,不覺點頭稱是。」
2.表示打招呼。如:「點頭之交」。宋。劉過 送劉從周教授詩:「還鄉若有過從便,會盡人間只點頭。」
《國語辭典》:妙選  拼音:miào xuǎn
1.精選。《漢書。卷七七。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劉輔》:「妙選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北齊書。卷三。文襄帝紀》:「又沙汰尚書郎,妙選人地以充之。」
2.佳選。唐。白居易 除郎官分牧諸州制:「今之臺郎,一時妙選,嘗經任歷,率有才用。」明。葉憲祖《鸞鎞記》第二五齣:「我羨你玉京游方少年,我羨你畫屏間多妙選。」
《漢語大詞典》:常伯
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选拔,故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缀衣、虎賁。” 蔡沉 集传:“有牧民之长曰常伯。”后因以称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等。《汉书·谷永传》:“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知君臣之义。” 颜师古 注:“常伯,侍中也。” 晋 潘岳 《藉田赋》:“常伯陪乘,太僕秉轡。”
《國語辭典》:師生  拼音:shī shēng
老師與學生的合稱。如:「師生聯歡」。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六。喪師衰經》:「世道不古久矣!朝為師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清。李漁《憐香伴》第一九齣:「只怕師生名分終輸我,儒巾紗帽也差多,我便奉屈些,須你將奈何。」
《國語辭典》:揀選  拼音:jiǎn xuǎn
挑選、選擇。《水滸傳》第五回:「洒家不忌葷酒。遮莫甚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三國演義》第二○回:「於是揀選良馬、名鷹、俊犬,弓矢俱備,先聚兵城外,操入請天子田獵。」
《漢語大詞典》:试中(試中)
考试中选。金史·选举志一:“ 泰和 元年,定制,不分旧等,但从所愿,试中则以三等为次。”
《漢語大詞典》:岁课(歲課)
(1). 汉 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一年的赋税。宋史·真宗纪三:“丁巳,定 江 淮 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於民,何顾岁入也。’” 清 黄景仁 《固关》诗:“关吏频年愁岁课,戍兵终日卧云光。”
(3).一年的劳绩。 唐 白居易 《花前叹》诗:“岁课年功头髮知,从霜成雪君看取。” 宋 林逋 《湖山小隐》诗之二:“岁课非无秫,家藏独有琴。”
《漢語大詞典》:选众(選衆)
谓从许多人中选拔人才。语出《论语·颜渊》:“ 舜 有天下,选於众,举 皋陶 ,不仁者远矣。”《晋书·曹志传》:“列藩九服,式序王官,选众命贤,惟德是与。”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选众而举,敦悦斯在。” 宋 曾巩 《监察御史制》:“御史持国纪纲,所以纠官邪,齐内外,选众而授,厥惟艰哉!”
《漢語大詞典》:抡魁(掄魁)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亦指中选第一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开庆六士》:“时相好名,牢笼 宜中 为抡魁,餘悉擢巍科。”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文省幸抡魁,到皇都赴礼闈。”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功名着意本抡魁,一字争差不得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生以是抡魁。明年,举进士,授词林。”
《漢語大詞典》:中科
犹中品,中等。《周书·苏绰传》:“今之宰守,当勤於中科,而慕其上善。如在下条,则刑所不赦。”
(1).合格。晋书·孔坦传:“至是,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
(2).科举考试中选。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 宋 王傥 唐语林·文学:“ 张维 、 皇甫川 、 郭鄩 、 刘庭辉 ,以古风著;虽然,皆不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