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踪迹(蹤蹟)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起家
(1).谓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晋书·杜预传:“ 文帝 嗣立, 预 尚帝妹 高陆公主 ,起家拜尚书郎。” 宋 陆游 《冬夜戏作》诗:“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起家身袭千夫长,阿兄意气凌云上。”
(2).兴家立业;成名发迹。史记·外戚世家:“ 卫氏 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紱望之继世。” 清 程寅锡 《吴门新乐府》:“鸡豚酒果谢神爷,年年月月利息加。神爷神爷大起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他起家的历史很有趣味。”
(3).出身。西京杂记卷二:“ 公孙弘 起家徒步为丞相。” 宋 司马光 《苏骐骥墓碣铭》:“吾以布衣起家至方伯,承两朝恩渥,不可胜纪。” 清 侯方域 《代司徒公赠周生序》:“君之祖起家布衣,以甲科諫议,位司空。”
《漢語大詞典》:托体(託體)
(1).寄附躯体。 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乌以反哺,託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贄国卿。”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妾託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 汉 之 吕 霍 ,可以为诫。”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弱质託体君子,今将娩矣。”
(2).比喻文学艺术上的师承渊源。 清 汪懋麟 《史淑时诗序》:“其七言歌行,託体 长吉 ,而音情駘荡又类 鲍明远 。” 清 周寿昌 《〈渐西村人初集〉叙》:“ 寿昌 偏耆攷订,少而学诗,託体不尊,老尤浅率。”
《漢語大詞典》:卑贱(卑賤)
(1).旧指出身或地位低下。庄子·让王:“ 屠羊説 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子綦 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史记·蒙恬列传:“ 赵高 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宋 苏轼 《乞罢税务岁终赏格状》:“今盐酒税务监官,虽为卑贱,然搢绅士人公卿胄子,未尝不由此进。”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 敬 钦风义之日久矣,然处卑贱,不愿自通於左右。” 巴金 《利娜·第七封信》:“他们虽然卑贱,人家却害怕他们;他们虽然被人看不起,大家却服从他们。”
(2).指地位低下的人。韩非子·难三:“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 陈荫召 ﹞遇人,有心所不许,虽豪贵人必唾弃之;即心之所许,虽孤嫠卑贱,必引而翼之。”
(3).轻蔑;轻视。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之二:“如僕之愚,幸不为世所卑贱者,以尝在子弟之列故耳。” 蒋光慈 《中国劳动歌》:“倘若我们再不夺回自由,我们将永远蒙着卑贱羞辱。”
《漢語大詞典》:起身
(1).出身。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犂锄。” 宋 岳飞 《奏乞除在外宫观第二札子》:“臣起身田野,势孤援单。”
(2).站起;起立。《宣和遗事》后集:“ 粘罕 与帝并起身,紫衣人望帐,下马升阶。”儒林外史第四十回:“那先生起身从新行礼。”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二章:“钦差应当答说:‘圣躬安好!……起去!’而后官员们才起身与钦差相见。”
(3).动身。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则今日杀牛宰马,做箇大大筵席,管待天使大人起身。”红楼梦第一○四回:“ 贾政 见了 宝玉 果然比起身之时脸面丰满。” 陈翔鹤 《不安定的灵魂》:“至何日始能起身北上,则此时尚不能一定,不过为期总在不远罢了。”
(4).起床。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二本第七出:“ 唐三藏 此日起身,他胖姑儿从头告诉了你。”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五更时分, 兴哥 便起身收拾。” 茅盾 《脱险杂记·生活之一页三》:“早上天一亮就起身。”
《漢語大詞典》:拔足
(1).犹快步。表示急切之情。 晋 陆云 《盛德颂》:“拔足崇长揖之宾,吐飡纳献规之容。”
(2).犹出身。隋书·炀帝纪下:“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斆学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
分類:出身急切
《漢語大詞典》:托胎(託胎)
(1).佛教语。谓转世投生。《立世阿毘昙论》卷一:“遂共和合,乃有大福德子男女二人,俱时託胎,捨王而去。” 唐 彦琮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 长房 又云:‘佛以四月八日下託胎者。託胎既用周月,现生还是周辰,今言二月,是亦非也。’” 宋 晁补之 《劝缘造大藏经疏》:“众生钝根,不能见性成佛,所以託胎卵湿,化为正命。”
(2).犹出身。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代宗十:“乃 泚 之非其人也明甚矣。託胎於乱贼之人,熏染於悍戾之俗,而狡凶尤甚。”
《漢語大詞典》:幽衡
(1).黑色的玉衡。幽,通“ 黝 ”。礼记·玉藻:“一命緼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 郑玄 注:“衡,佩玉之衡也。幽,读为黝。黑谓之黝。”
(2).借指微贱的出身。 南朝 梁 沈约 《为六宫拜章》:“越自幽衡,登躯宸汉。”
《漢語大詞典》:卑碎
指出身或地位微贱。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亦有出自卑碎,由微而著……器满意得,视人犹芥。”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於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於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漢語大詞典》:门户(門户)
(1).门扇。管子·八观:“宫墙毁坏,门户不闭,外内交通。” 宋 刘攽 《新晴》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奇门》:“今夜门户不须锁闭。”
(2).房屋墙院的出入处。孟子·告子下:“朝不食,夕不食,飢饿不能出门户。”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清 孙枝蔚 《李屺瞻远至寓我溉堂悲喜有述》诗:“出门乞米去,日中妇彷徨。归来见駟马,齐嘶门户傍。”
(3).比喻出入口或必经之地。三国志·吴志·孙贲传“上 賁 领太守,后封都亭侯”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策 ( 孙策 )谓 賁 曰:‘兄今据 豫章 ,是扼 僮芝 咽喉而守其门户矣。’”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且説 郢城 与 鲁城 ,这两个城是 嘉湖 的护衞, 建康 的门户。” 杨朔 《海市》:“ 渤海湾 素来号称 北京 的门户,有这条长链子挂在门上,门就锁的又紧又牢。”
(4).途径;门径。《荀子·成相》:“蒙揜耳目塞门户。” 唐 韩愈 《答侯继书》:“至于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未尝一得其门户。”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十六·艺文志考证:“《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5).比喻事物的关键。《淮南子·人间训》:“是故智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乾坤,之门户邪?”
(6).家庭;户口。《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讎,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 王利器 集解:“门户,犹今言家庭。”红楼梦第九三回:“迄今门户雕零,家人星散。” 茅盾 《子夜》十七:“姑奶奶帮着妹子和小兄弟,一句一句话都派 荪甫 的不是,要 荪甫 分财产,让四小姐和 阿萱 自立门户。”
(7).犹门第。指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 南朝 陈 徐陵 《答诸求官人书》:“门户虽高,官资殊屈。”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李稹 , 酒泉公 义琰 姪孙,门户第一,而有清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焦 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儿女英雄传第九回:“门户儿,模样儿,人品儿,心地儿,大约也还配得上妹妹你罢?”
(8).指家世、出身履历。旧唐书·张玄素传:“陛下礼重 玄素 ,频年任使,擢授三品,翼赞皇储,自不可更对羣臣,穷其门户。”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三折:“[ 包待制 云:]你是何门户?[正旦云:]本是箇守农庄百姓家。”
(9).犹门包。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将车载盐,所由先皆无检,齐集之后,始得载盐。及至院监请受,又须待其轮次,不用门户,皆被停留。”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纔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10).衙门的差役。儒林外史第二回:“你亲家自从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再过两年,只怕也要弄到 黄老爹 的意思哩。”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还亏你当了这几十年的门户,利害也不晓得。”
(11).派别;朋党。韩非子·八说:“明君之道,贱德义贵,不必坐上,决诚以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诈欺。” 陈奇猷 集释:“门户,谓一人及其朋党。”新唐书·韦云起传:“今朝廷多 山 东人,自作门户,附下罔上,为朋党。”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上》:“尝就天下之大势观之,门户不同,风气亦异。” 郁达夫 《无题》诗:“前贤不解藏人善,门户推排孰起初?”
(12).指妓院。 宋 周邦彦 《瑞龙吟·春景》词:“因念箇人痴小,乍窥门户。” 明 黄尊素 说略:“门户二字,伎院名也。”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就婚》:“虽在门户,素愿从良。”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 高三 ﹞举止大雅,望之无门户习气。”
(13).武术用语。犹架势。《水浒传》第九回:“﹝ 洪教头 ﹞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说唐》第七回:“ 史大奈 见有人来交手,就立一个门户等候。”《说岳全传》第七回:“ 洪先 叫家人取过一柄三股托天叉来,使个门户。”
《漢語大詞典》:寒流
(1).清冷的小河或小溪。 南朝 齐 谢朓 《始出尚书省》诗:“邑里向疎芜,寒流自清泚。” 宋 李弥逊 《渡横溪》诗:“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明 何景明 《长安驿》诗:“窗闻早鴈秋多思,门对寒流夜不眠。”
(2).出身寒微的人。梁书·武帝纪中:“夏四月丁巳,革选尚书五都令史用寒流。”
(3).喻指白光。 宋 秦观 《梦中得此》诗:“縞带横秋匣,寒流炯暮堂。” 明 徐渭 《七里滩》诗之一:“水石何缘能有此,星辰尽夜殞寒流。”参见“ 寒色 ”。
(4).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海流。通常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5).指寒潮。 毛泽东 《冬云》诗:“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八章:“看这冷的样子,恐怕是寒流快来了。”
《漢語大詞典》:寒色
(1).感到寒冷时的气色。《敦煌变文集·孝子传》:“父密察之,知 騫 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宋史·杨业传:“ 代 北苦寒,人多服毡罽, 业 但挟纊,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 业 怡然无寒色。”
(2).寒冷时节的颜色、景色。如枯草、秃枝、荒凉的原野的颜色。 唐 宋之问 《题张老松树》诗:“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盛子昭 《寒山行旅图》绢本,立幅宽三尺五寸,高亦如之。树木槎枒,万山寒色,渔舟一叶,江雁羣飞。”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万里奇游,饥寒之国。闻说道‘胡天八月雪’,可也只萧萧秋意,依依寒色。”
(3).犹寒气。 宋 梅尧臣 《王龙图知江陵》诗:“行车践残雪,寒色犯轻裘。” 清 陆嵩 《新年作》诗:“愿得东风起南陌,催动春光散寒色。” 朔望 《英雄碑前的花朵》诗:“暮靄到 前门 ,沉沉絶市声。非因寒色重,默悼党人魂。”
(4).给人以寒冷感觉的颜色。 明 申时行 《应制题扇》诗:“羣芳烂熳吞春辉,双燕差池雪羽飞。玳瑁梁间寒色莹,水晶帘外曙光微。”此指白色。
(5).美术上指青、绿、紫等颜色。
《漢語大詞典》:寒士
(1).指衣单身寒的士兵。文选·潘岳〈马汧督诔〉:“霑恩抚循,塞士挟纊。” 李善 注:“ 左氏 传曰: 楚子 伐 萧 , 申公巫臣 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知挟纊。”
(2). 魏 、 晋 、 南北朝 时称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轻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南史·袁粲传:“ 袁濯 儿不逢朕,员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以寒士遇物!”
(3).多指贫苦的读书人。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史·海瑞传:“ 瑞 无子。卒时,僉都御史 王用汲 入视,葛幃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丁玲 《母亲》四:“我呢,虽说可以自主些,我又是个寒士。我们想为国家尽一分力,说钱是没有希望的。”
《漢語大詞典》:儒臣
(1). 汉 称博士官为儒臣。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漢語大詞典》:屠狗
宰狗。后亦泛指出身低微者,或位卑的豪杰之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舞阳侯 樊噲 者, 沛 人也,以屠狗为事。” 张守节 正义:“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 噲 专屠以卖之。” 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王侯无种,屠狗起於将军;战伐有功,烂羊超於都尉。” 清 李世熊 《病怀》诗:“白草黄沙千万里,看人屠狗尽封侯。” 清 龚自珍 《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词:“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清 黄遵宪 《忼慨》诗:“到处寻屠狗,初番见橐驼。” 傅敷 《甲寅元旦》诗:“深杯自倒无妨醉,屠狗当时几辈存。”
《漢語大詞典》:孤寒
(1).出身低微。晋书·陈頵传:“ 頵 以孤寒,数有奏议,朝士多恶之,出除 譙郡 太守。” 宋 欧阳修 《论班行未有举荐之法札子》:“其间虽容时有滥冒,然孤寒有才行之人,亦往往获进。”《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若是举孝廉时,不知多少分上钻刺,依旧是富贵子弟钻去了。孤寒的便有 曾参 之孝, 伯夷 之廉,休想扬名显姓。”
(2).指出身低微的贫寒士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放孤寒:“ 李太尉 德裕 颇为寒畯开路,及謫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 李崖州 。’”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孤寒之中,独无可任大事者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合肥 龚尚书 ,怜才下士,嘉惠孤寒,海内文流,延致门下,每岁暮各赠炭资。”
(3).家境贫寒无依。《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殿前太尉是 阳和王 ,见了这词,好伤感:原来 刘两府 直恁孤寒。” 元 关汉卿 《五侯宴》楔子:“则俺这孤寒子母谁偢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小生囊中只有四五十金,就是不嫌孤寒聘下令爱时,也不能彀就完姻事。”
(4).孤立;孤单。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 康节 曰:‘臣自布衣叨冒至此,有陛下为知己,安得谓之孤寒,陛下今日便是孤寒也。’上惊而问其故, 康节 曰:‘内自左右近习,外至公卿大臣,无一人忠於陛下者,陛下不自谓孤寒,而反谓臣为孤寒,臣所未喻也。’” 宋 杨万里 《东园探桃李》诗:“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