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第
(1).中等的等第。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詔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
(2).中等门第。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漢語大詞典》:宫花
(1).皇宫庭苑中的花木。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五:“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 唐 杜牧 《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置内署因寄书四韵》:“御水初消冻,宫花尚怯寒。” 金 蔡松年 《鹧鸪天》词:“解语宫花出画檐,酒尊风味为花甜。”《水浒传》第一回:“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
(2).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的士子在皇帝赐宴时所戴的花。 宋 李宗谔 《绝句》:“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憀独出宫门去,恰似当年下第归。”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 嫦娥 翦就緑云衣,折得蟾宫第一枝。宫花斜插帽簷低,一举成名天下知。”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想梦:“可笑那 杜丽娘 呵,识见浅,要夫壻宫花双颤险些儿被桃条打散梦中缘!”
(3).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 宋 张先 《减字木兰花》词:“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漢語大詞典》:点头(點頭)
(1).头微微向下一动。表示允许、赞成或领会等。 五代 齐己 《寄松江陆龟蒙处士》诗:“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红楼梦第三五回:“ 黛玉 看了,不觉点头。”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四大爷!四大爷!没有你,简直什么也办不通!你说一句,大家必点头,别人说破了嘴也没有用!”
(2).表示招呼。 宋 刘过 《送刘从周教授》诗:“还乡若有过从便,会尽人间只点头。”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从今后,不干己事休开口;我则索会尽人间只点头,倒大来优游。”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会尽人情,点头亦属多事耳。”
(3). 唐 时科举中选者,主考于其姓名上用红笔点一下,谓之“点头”。新唐书·苏晋传:“及 裴光庭 知尚书,有过官被却者,就籍以朱点头而已。 晋 因榜选院曰:‘门下点头者更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雍 与兄 朗 、 序 、 福 昆仲八人,皆昇籍进士,列甲乙科,尝号为‘点头 崔 家’。”
《漢語大詞典》:登庸
(1).选拔任用。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孔 传:“畴,谁。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 晋 应贞 《晋武帝华林园集诗》:“登庸以德,明试以功。” 唐 唐彦谦 《留别》诗之三:“登庸趋俊乂,厕用野无遗。” 明 方孝孺 《袁安卧雪图赞》:“登庸三朝,作社稷臣。”
(2).指登帝位。 汉 扬雄 《剧秦美新》:“臣伏惟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宋书·傅亮传:“ 高祖 登庸之始,文笔皆是记室参军 滕演 。”北史·高隆之传:“又帝未登庸日, 隆之 意常侮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臣伏愿登庸御宇,早继高皇。”
(3).指科举考试应考中选。 明 徐霖 《绣襦记·父子萍逢》:“领父命 长安 科试,幸登庸占榜魁。”
《漢語大詞典》:出身
(1).献身。吕氏春秋·诚廉:“ 伯夷 叔齐 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后汉书·王常传:“今 刘氏 復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北齐书·封隆之传:“时 高乾 告 隆之 曰:‘ 尒朱 暴逆,祸加至尊,弟与兄并荷先帝殊常之眷,岂可不出身为主,以报讐耻乎?’” 唐 钱起 《送郑书记》诗:“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 宋 苏轼 《策别十六》:“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於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所不测。”
(2).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有司者摠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於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 宋 苏轼 《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今来一次过省,殿试不合格,当年便得进士出身,此何义也?”《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我朝最重科目。凡士子不繇及第出身,便做到九棘三槐,终久被人欺侮。” 欧阳山 《三家巷》二一:“ 陈文婷 说:‘依我看,你应该好好地把高中念完。将来最好能念大学。否则念完了高中,熬了个小小的出身,也对付着可以组织个甜蜜的小家庭。’”
(3).指为官。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有如 唐子高 、 谷子云 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牘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僕本寒乡士,出身蒙 汉 恩。” 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老夫乃 王翛然 是也。自出身以来,跟随郎主,累建奇功。”
(4).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 樊噲 ﹞想起某家元是屠户出身,不可忘其本领,正在我宅中演习我旧时手段,杀狗儿耍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人本来是个骗子出身,姓 包 ,名 道守 。”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5).出而从事某种事情。 唐 李益 《城傍少年》诗:“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从俺爹爹丧过,宦囊萧索,日穷一日,直弄到我一个亲女儿出身为娼,追欢卖笑。”
(6).指改嫁。 张步真 《满足》:“那讨米伢子的爹爹欠了财主的租,逼狠了,吃了闹药,娘就出身了。”
(7).出生;产地。 唐 寒山 《诗》之一四五:“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捨流俗,所以相追访。”《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原来那寺里有个道长老,原是 西印度国 出身,因慕 中国 清华,发心要到上方行脚。”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
(8).谓出路,前途。《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以此嫁他,图个日前安逸,日后出身。”《中国歌谣资料·红军游击歌》:“工农都是受苦人,快快起来帮红军,帮助红军打敌人,穷人才会有出身。”
《漢語大詞典》:及第
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隋 唐 只用于考中进士, 明 清 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及第:“ 汉 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谓之高第, 隋 唐 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编修以 乾隆 壬辰第二人及第。”
《漢語大詞典》:妙选(妙選)
(1).精选。汉书·刘辅传:“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 唐 元稹 《沈传师授中书舍人制》:“妙选侍臣,实司耳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妙选良家子女,充实掖庭。”
(2).指中选的精品或出色的人物。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弓工女:“其干生於 太山 之阿,一日三覩阴,三覩阳,傅以 燕 牛之角,缠以 荆 麋之筋,糊以 阿 鱼之胶,此四者,皆天下之妙选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若中朝之 华嶠 、 陈寿 、 陆机 ……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也。”《花月痕》第七回:“昨者躬逢良会,遍赏名花,又读新编,足称妙选。”
《漢語大詞典》:师生(師生)
(1).老师和学生的合称。 宋 叶适 《沈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李渔 《怜香伴·冤褫》:“只怕师生名分终输我,儒巾纱帽也差多,我便奉屈些,须你将奈何。”如: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2).科举时代考官与考试中选者亦称师生。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这个 乌克斋 正是 安老爷 的受业门生,又是 安公子 的会试老师。读书人看得师生一门,情义最重。”
《漢語大詞典》:中选(中選)
(1).被选中;合格。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贞元 中要乳母,皆选寺观婢以充之而给与其直,例多不中选。”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 欧洲 诸国,中选者亦有社会民主党矣。”
(2).特指科举应试被录取。 唐 元稹 《薛公神道碑文铭》:“会两弟相继举进士,皆中选。” 宋 司马光 《送同年郎景微归会嵇荣觐序》:“由七品官举进士,一上中选,可谓美矣。”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仲修劝读论语:“辛丑春,同试南宫, 仲脩 中选而某被黜。”
《漢語大詞典》:抡魁(掄魁)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亦指中选第一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开庆六士》:“时相好名,牢笼 宜中 为抡魁,餘悉擢巍科。”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文省幸抡魁,到皇都赴礼闈。”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功名着意本抡魁,一字争差不得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生以是抡魁。明年,举进士,授词林。”
《漢語大詞典》:常伯
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选拔,故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缀衣、虎賁。” 蔡沉 集传:“有牧民之长曰常伯。”后因以称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等。汉书·谷永传:“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知君臣之义。” 颜师古 注:“常伯,侍中也。” 晋 潘岳 《藉田赋》:“常伯陪乘,太僕秉轡。”
《漢語大詞典》:岁课(歲課)
(1). 汉 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一年的赋税。宋史·真宗纪三:“丁巳,定 江 淮 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於民,何顾岁入也。’” 清 黄景仁 《固关》诗:“关吏频年愁岁课,戍兵终日卧云光。”
(3).一年的劳绩。 唐 白居易 《花前叹》诗:“岁课年功头髮知,从霜成雪君看取。” 宋 林逋 《湖山小隐》诗之二:“岁课非无秫,家藏独有琴。”
《漢語大詞典》:试中(試中)
考试中选。金史·选举志一:“ 泰和 元年,定制,不分旧等,但从所愿,试中则以三等为次。”
《漢語大詞典》:拣选(揀選)
(1).挑选。 汉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三公明知二州之要,尤宜拣选。” 唐 韩愈 《石鼓歌》:“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二刻拍案惊奇卷七:“慢慢拣选一个佳壻与他,也完我做亲眷的心事。” 柔石 《二月》四:“假如我在路上预想一想我对你应该弹些什么曲,适宜于你底快乐的,那我断不会拣选这一个。”
(2). 清 代官制用语。谓在官员中选择任用。《清会典事例·吏部·满洲铨选》:“遇有 满洲 蒙古 题缺主事缺出,先由题署内拣选题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 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漢語大詞典》:抡元(掄元)
科举考试中选第一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甲辰科首题:“今 山阴 朱相公 主甲辰试。首题为‘不知命’章,初命题即约同事,必三段平做,不失题貌,始可抡元;若违式即佳卷亦难前列。”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遇合有时,下科一定是抡元无疑的了。”《好逑传》第八回:“若要少年有此才学,可以抡元夺魁,也还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