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89,分1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色
月色
草色
柳色
物色
一色
秀色
野色
夜色
暝色
树色
正色
声色
行色
寒色
《國語辭典》:五色  拼音:wǔ sè
本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如:「他以五色丝线绣出美丽的图案。」
《國語辭典》:五色无主(五色無主)  拼音:wǔ sè wú zhǔ
色,神色。五色无主指脸上神色失去控制。比喻非常惊慌恐惧。《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总叙道德篇》:「臣见其君,五色无主,疾趋力拜,翕肩促肘,稽首膝行,以严其上者,为不相亲也。」
分類:神色不定
《國語辭典》:月色  拼音:yuè sè
1.月的光与色。唐。雍陶 宿嘉陵驿诗:「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董西厢》卷一:「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2.浅蓝色,似月光的颜色。《聊斋志异。卷三。连琐》:「杨把玩之,则见月色锦袜,约䌽线一缕。」也称为「月白」。
《骈字类编》:草色
唐 岑参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
唐 刘长卿 入白沙渚夤缘二十五里至石窟山下怀天台陆山人 对此瑶草色,怀君琼树枝。
唐 钱起 春暮过石龟谷题温处士林园 设罝连草色,晒药背松阴。
唐 王维 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唐 贾岛 送雍陶入蜀 草色分危磴,杉阴近古潭。
唐 曹邺 寄刘驾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唐 罗邺 洛阳春望 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
唐 刘威 旅中早秋 草色萧条路,槐花零落风。
宋 张耒 春晚有感 茸茸草色铺风软,点点杨花著水轻。
宋 范成大 虎牙滩 牛眠草色里,犬吠竹林罅。
元 袁桷 次韵善之杂兴三首 其三 下帷怜草色,倚杖爱松声。
元 虞集 王朋梅东凉亭图延祐中奉敕所作草也 坡陀草色如波浪,长是銮舆六月来。
元 倪瓒 题张以中野亭 开门草色侵书幌,隔水松声和玉箫。
明 王冕 建康层楼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明 杨基 清明怀故园 高低草色相参绿,深浅桃花各自红。
《漢語大詞典》:柳色
(1).柳叶繁茂的翠色。多用以烘托春日的情思。 南朝 梁 何逊 《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诗:“轻烟澹柳色,重霞映日餘。”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诗:“涛声夜入 伍员 庙,柳色春藏 苏小 家。” 前蜀 韦庄 《河传》词:“何处。烟雨。 隋 堤春暮,柳色葱蘢。” 宋 黄庭坚 《呻吟斋睡起》诗:“兰牙依客土,柳色过邻墙。”
(2).指绿色。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
《國語辭典》:物色  拼音:wù sè
1.动物的毛色。《礼记。月令》:「瞻肥瘠,察物色。」
2.形貌、外观轮廓。《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传中。颜杲卿传》:「尝送徒于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3.景物、景色。《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南朝宋。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4.各种物品。《旧五代史。卷一一○。周书。太祖本纪一》:「旧来所进羡馀物色,今后一切停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5.寻找、访求。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二二出:「我想遍国之人俱利小人耳,焉能物色我于尘埃之内乎?」《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
《國語辭典》:一色  拼音:yī sè
1.颜色相同。《汉书。卷六七。梅福传》:「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駮。」宋。苏轼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诗二首之二:「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2.全部一样。《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一色都是现银,并无一毫赊帐。」《红楼梦》第四九回:「只见众姐妹已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的斗篷。」
3.一件。如:「一色礼物」。
《漢語大詞典》:秀色
(1).秀美的容色。 汉 张衡 《七辩》:“淑性窈窕,秀色美艷。” 晋 傅玄 《明月篇》:“玉颜盛有时,秀色随年衰。”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六:“秀色空絶世,馨香谁为传?” 宋 曾巩 《明妃曲》之一:“ 明妃 未出 汉 宫时,秀色倾人人不知。”
(2).优美的景色。 南朝 宋 王僧达 《答颜延年》诗:“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 唐 杜甫 《次晚洲》诗:“ 晚洲 适知名,秀色固异状。” 宋 王特起 《梅花引》词:“山之麓,河之曲,一湾秀色盘虚谷。” 郭沫若 《歌颂中朝友谊·洪命熹副首相陪游金刚山》诗:“同上 金刚 幸有缘,胸中秀色几迴旋。”
《漢語大詞典》:野色
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宋 王安石 《见远亭一绝上王郎中》诗:“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國語辭典》:夜色  拼音:yè sè
1.夜晚的景色。唐。杜牧 秋夕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也作「夜景」。
2.月色。《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才非不杰也,主非不明也,而碎结绿之鸿辉,残悬黎之夜色,抑尺之量有短哉?」
《國語辭典》:暝色  拼音:míng sè
晦暗的夜色。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霖。」
分類:暮色夜色
《漢語大詞典》:树色(樹色)
树木的景色。 南朝 梁 何逊 《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暉。” 唐 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鐘声带夕阳。” 明 陈所闻 《念奴娇序·云住阁题》套曲:“千巖万井,见树色江光,须臾龙变云蒸,出岫无心。”
分類:树木景色
《國語辭典》:正色  拼音:zhèng sè
1.持严正的态度。《书经。毕命》:「弼亮四世,正色率下。」《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万帅见他说想要拜门,便正色道:『这拜门原是官场的陋习,怎么你也说这话?』」
2.称青、黄、红、白、黑等五种基本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
3.戏剧上指正生、正旦等主要的角色。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选优两部,秀者以充正色。」
4.色彩学中,某色正达饱和度,其间无白或黑混入者称为「正色」。
《國語辭典》:声色(聲色)  拼音:shēng sè
1.说话时的声音及容态。宋。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红楼梦》第四九回:「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
2.淫靡的音乐与美色。泛指荒嬉娱乐之事。《书经。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序》:「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
3.相术。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令狐赵公在相位,马举为泽潞小将,因奏事到宅;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偶窥之。」
4.消息。《金瓶梅》第一七回:「不消到尔陈亲家家爹下处。但有不好声色,取巧打点停当,速来回报。」
《國語辭典》:行色  拼音:xíng sè
出行的气象、神色。《庄子。盗蹠》:「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蹠邪。」《老残游记》第八回:「店家将狐裘送上,东造甚为难过,继思狐裘所以不肯受,必因与行色不符。」
《國語辭典》:行次  拼音:háng cì
工作、职务。《红楼梦》第九三回:「你去歇歇去罢,等这里用著你时,自然派你一个行次儿。」
《國語辭典》:行次  拼音:xíng cì
出行夜宿。唐。马戴 旅次寄贾岛兼简无可上人诗:「雁过当行次,蝉鸣复客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此后除授东台御史,奉诏出关,行次稠桑驿。」
《國語辭典》:寒色  拼音:hán sè
1.严厉的脸色。如:「面有寒色」。
2.清寒的景象。唐。李颀〈望秦川〉诗:「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冬月间著炭火煨,哪愁他寒色透重衣。」
3.会令人产生收缩、寒冷等感觉的色彩。如蓝、紫、青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