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物色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故事
(1).旧事,旧业。《商君书·垦令》:“知农不离其故事,则革必垦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2).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汉书·刘向传:“ 宣帝 循 武帝 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宋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 檜 乃厉声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3).典故。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自《西崑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语僻难晓。”
(4).花样。红楼梦第六一回:“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閙起故事来了。”
(5).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
(6).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漢語大詞典》:苦寒
(1).严寒。 唐 杜甫 《捣衣》诗:“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界外苦寒,吾为若纳一袄,可衣之以行,回日当復以归我。”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兼以 石塘 、 古北 ,本号苦寒,地既虏衝,土尤磽确。”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在苦寒的大草原上,在风雪漫天的 长城 线上,他们共同爬大山,吃冰饭团,枪冻得拉不开栓,还在进行着惨烈的战斗。”
(2).指物性寒凉。《老残游记》第三回:“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鬱而成。”
(3).为严寒所苦。 晋 陆机 《苦寒行》:“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贡赋:“ 林邑国 贡白鸚鵡,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 愍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梅》:“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4).土地贫瘠;家境贫穷。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 永乐爷 从 北平 起兵靖难,迁於 燕都 ,是为 北京 。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门人有作令 云南 者,家本苦寒,仅携一子一僮,拮据往。”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陕西 是比较苦寒的地带。”
(5).古乐府歌辞名。即《苦寒行》文选·江淹〈望荆山〉诗:“一闻《苦寒》奏,更使《艳歌》伤。” 李善 注:“ 沈约 宋书曰:《北上苦寒行》, 魏帝 辞。”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王琦 注:“《苦寒行》,古清商曲也,因行役遇寒而作。” 唐 孟郊 《出门行》之一:“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佇立惊且悲。”
《漢語大詞典》:物性
事物的本性。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呜呼!地土风气之能移物性如是耶?”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物性然也。”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惟有阴阳五行之僻论,跋扈于学界,语及物性,则缘附以为辞,怪诞支离,不可穷詰。”
分類:物性
《漢語大詞典》:飞跃(飛躍)
(1).飞腾跳跃。 唐 李群玉 《赠方处士》诗:“赤霄终得意,天池俟飞跃。”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杨坟:“其石刻诚有飞跃之状,难得之笔也。”《花月痕》第十四回:“ 如心 夫妇带了百餘人,伺至三更,覷个空,飞跃而上。” 陈毅 《过洪泽湖》诗:“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
(2).比喻突飞猛进。 鲁迅 《三闲集·文艺与革命》:“社会停滞着,文艺决不能独自飞跃。”
(3).指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转化。由于事物性质的不同,飞跃有时通过爆发的方式来实现,有时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不同形式的飞跃都是质变。
《漢語大詞典》:分涂(分塗)
亦作“ 分涂 ”。亦作“ 分途 ”。
(1).犹分道;分路。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其行出也,则逼狭之地,耻於分涂,振策长驱,推人於险,有不即避,更加攄顿。” 唐 李商隐 《次陕州先寄源从事》诗:“离思覊愁日欲晡,东 周 西 雍 此分涂。”
(2).喻事物性质或人的思想观点出现差别,产生分歧。 清 刘大櫆 《周书岩诗序》:“古之贤才无歧径,而后之贤才有分途。” 清 彭绍升 《南畇先生遗书后序》:“道之歧出不统久矣。 宋 之世, 朱 与 陆 分涂。 明 之世, 王 与 罗 异辙。”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自兹以还,体格逾备,駢散乃渐以分涂矣。”
《漢語大詞典》:淖约(淖約)
(1).姿态柔美貌。淖,通“ 绰 ”。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陆德明 释文:“淖约, 李 云:‘柔弱貌。’ 司马 云:‘好貌。’”汉书·扬雄传上:“闺中容竞淖约兮,相态以丽佳。” 颜师古 注:“淖约,善容止……淖音绰。”
(2).指物性柔弱。庄子·在宥:“淖约柔乎刚彊。” 成玄英 疏:“淖约,柔弱也。矫情行於柔弱,欲制服於刚彊。”荀子·宥坐:“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 杨倞 注:“淖当为绰;约,弱也。绰约,柔弱也。”《孔子家语·三恕》作“绰约”。
(3).指姿态柔美的女子。 苏曼殊 《非梦记》:“子有夙慧,我深信之;毋近淖约,自不沉烦惑之海。”
《漢語大詞典》:强自取柱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柱,当读为祝。祝,断也。”按,大戴礼记·劝学作“强自取折”。
《漢語大詞典》:第二性征(第二性徵)
人和动物性成熟后所表现的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如女子乳部发达,音调高;男子生须,音调低;雄鸡冠高尾长而善鸣,羽毛鲜艳。这些特点都是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
《漢語大詞典》: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的以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系列症状,如多汗、气急、心悸、面色阵发性潮红、易激动等。其程度因人而异,一般的,过一段时期会自然减退消失;严重的,可酌情对症处理。
《漢語大詞典》:锭子油(錠子油)
黏度很低的矿物性润滑油。适用纱锭和各种负荷小、速度高的轴承和摩擦部分。
《漢語大詞典》:中草药(中草藥)
指我国传统使用的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性的药物,其中以植物性的为最多。《花城》1981年第3期:“恰好她的父亲是个热心研制中草药的老人,听了十分高兴,便叫女儿带他上山认摘,炒制成药。”
《漢語大詞典》: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經)
也叫自主神经。因为不受意志支配,所以叫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是周围神经系的一部分。从延髓、中脑、脊髓发出,分布在内脏器官上,通过传出和传入两种神经纤维跟脑和脊髓发生联系,调节内脏器官活动。
《漢語大詞典》:二性子
(1).两性人的通称。
(2).谓物性不纯。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 四嫂 :‘苦水呀, 王大妈 !’ 大妈 :‘也不太苦,二性子!’”
《漢語大詞典》:借代
修辞学辞格之一。甲乙两种事物性质不同而仍有某种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的修辞方法,叫做借代。如: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借造酒者之名代酒。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马良 字 季常 ……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氏 五 常 ,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此借人之面部特征代人。 宋 陆游 《花时遍游诸家园》之八:“常恐夜寒花索莫,锦茵银烛按《凉州》。”此借地名代其地所出乐曲。 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不过 黄山谷 虽然不好懂, 宋 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此借“黄山谷”代 黄山谷 ( 黄庭坚 )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