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四双八辈(四双八辈)  拼音:sì shuāng bā bèi
佛教修行者的八种果位。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向是指还在过程的阶段,果是已證得的阶位,合一向一果是一双,故称为「四双八辈」。《长阿含经》卷二:「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也称为「八贤圣」、「四向四得」、「四向四果」。
《国语辞典》:三解脱门(三解脱门)  拼音:sān jiě tuō mén
佛教称空、无相、无愿三种修行方法。空是无我,也没属于我的客体;无相是对一切都不想、不念;无愿是对生死轮回不生愿求。修行者对三者可由禅思入定,而證悟解脱。《大智度论》卷二○:「摩诃衍义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也作「三昧」、「三空」、「三解脱」、「三治」。
《国语辞典》:观想念佛(观想念佛)  拼音:guān xiǎng niàn fó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修行者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形像、功德的方法。修行者可由此方法得證三昧的境界或往生净土。
《国语辞典》:恨苦修行  拼音:hèn kǔ xiū xíng
痛苦修行。《西游记》第二○回:「我受了菩萨的戒行,又承师父怜悯,情愿要伏侍师父往西天去,誓无退悔。这叫做『恨苦修行』。」
《国语辞典》:功成行满(功成行满)  拼音:gōng chéng xíng mǎn
出家得道,修行圆满。元。杨讷《西游记》第二四出:「唐僧今日功成行满,正果朝元。」也作「行满功圆」。
《国语辞典》:功行圆满(功行圆满)  拼音:gōng xíng yuán mǎn
原指佛、道家修行至完美境界。后亦比喻将事情圆满办成。《红楼梦》第六三回:「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也作「行满功圆」。
《国语辞典》:老僧入定  拼音:lǎo sēng rù dìng
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住在定境中。后形容一个人正襟危坐,不受外境的诱惑。《孽海花》第二○回:「看时,却是个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佛老僧入定一样。」
分类:修行
《国语辞典》:即身成佛  拼音:jí shēn chéng fó
佛教金刚乘的主张。认为用金刚乘的修行方法,修行者可以在今生證得佛果。
《国语辞典》:三十七道品  拼音:sān shí qī dào pǐn
佛教谓使修行者达到觉悟的方法,共分七类三十七项。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合称。《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
《国语辞典》: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  拼音:yú jiā shī dì lùn
佛教典籍。无著者。唐代玄奘译,百卷。内容总述唯识理论及瑜伽行者修行的经验历程、成就的果位。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本论在玄奘之前已有部分的汉译,如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菩萨戒经》九卷、南朝陈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卷皆是。也称为「十七地论」。
《国语辞典》:走魔入火  拼音:zǒu mó rù huǒ
1.修行者将禅修生起的幻境和现实世界混淆的精神症状。《红楼梦》第八七回:「大夫道:『这是走魔入火的缘故。』」也作「走火入魔」。
2.比喻过分沉溺于某事。如:「她迷信过度,似乎有点走魔入火了。」也作「走火入魔」。
《国语辞典》: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  拼音:pú tí dào cì dì guǎng lùn
书名。宗喀巴撰,二十四卷。主要阐明三乘渐次修行的法门,分为下、中、上三士道,将佛教理论结合止观修行。为西藏格鲁派的根本典籍。另有简本《菩提道次第略论》。广论和略论都有汉文译本,前者由法尊法师翻,后者则法勇法师译。
《国语辞典》: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拼音:fó zài xīn tóu zuò,jiǔ ròu fǔ cháng guò
(谚语)谓修行只须虔诚,不必拘泥于是否吃素。《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人人修善,全在自己心上,不在一张口上。故谚语云:『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国语辞典》:行满功圆(行满功圆)  拼音:xíng mǎn gōng yuán
原指修行證道,功德圆满。后亦比喻事情圆满成功。元。无名氏《新水令。我在这门中套。殿前欢曲》:「要行满功圆,跨鹤儿飞上天,方才入无为传。」也作「功行圆满」、「功成行满」、「行满功成」、「行成功满」。
《国语辞典》:行成功满(行成功满)  拼音:xíng chéng gōng mǎn
修行者功业圆满,得道成仙。金。王哲〈夜行船。王哲害风都不管〉词:「一炷名香经十卷。三千日,行成功满。稳驾祥云,独通霄汉。」也作「行满功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