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罗汉(羅漢)
(1).佛教语。梵语Arhat(阿罗汉)的省称。小乘的最高果位,称为“无学果”。谓已断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应受人天供养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故诸罗汉,将入涅槃,示现神通。” 唐 司空图 《十会斋文》:“ 维摩 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
(2).指高僧。《西游记》第四七回:“哥哥莫嚷,不是邪魔,乃东土大 唐 取经的罗汉。”
《漢語大詞典》:真人
(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説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淮南子·本经训》:“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汉 王逸 《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旧唐书·玄宗纪下:“ 天寳 元年…… 庄子 号为 南华真人 , 文子 号为 通玄真人 , 列子 号为 冲虚真人 , 庚桑子 号为 洞虚真人 。” 宋 苏轼 《甲子日雨》诗:“赖有真人不飢渴,闭门却埽但焚香。”《剪灯新话·牡丹灯记》:“邻翁曰:‘ 玄妙观 魏法师 ,故开府 王真人 弟子,符籙为当今第一,汝宜急往求焉。’”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神,凡是神,不管是老母,老君,真人,大士……都得请。”
(2).佛教称证真理的人,即阿罗汉。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八:“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訶。经中或言应真,或作应仪,亦云无著果,皆是一也。”
(3).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后因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 汉 张衡 《南都赋》:“方今天地之雎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梁书·韦叡传:“天下真人,殆兴於吾州矣。”《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未有真人来统一,奈何七国又争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録之以见真人埽除之难,元勛櫛沐之苦。”
(4).指品行端正的人。汉书·杨恽传:“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谓‘鼠不容穴,衔窶数’者也。”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真人,正人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太史奏真人东行。” 刘孝标 注引 檀道鸾 《续晋阳秋》:“ 陈仲弓 从诸子侄造 荀 ( 荀淑 )父子,於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清 周亮工 《与王先生书》:“孝廉於僕称莫逆交者二十年,真人真品,肃然敬之者亦二十年。”
(5).指真诚可靠或知情的人。参见“ 真人面前不説假话 ”。
(6).人类学中指从猿进化而来,真正脱离动物界的人。 吴汝康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祖先》:“人科中的真人,则包括一切能制造工具的人,有较发达的脑子,形成了社会……真正脱离动物界而转变成‘完全形成的人’,即真人。”
《漢語大詞典》:神通
(1).谓通过神灵而感应沟通。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昔 伊尹 之为媵臣,至贱也; 吕尚 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於 汤武 、 周文 ,诚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2).指预见,先见之明。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又上疏陈请备塞垣,未几而 匈奴 背诞,公有神通之鉴也,不亦明乎!”
(3).佛教语。梵文的意译。亦译作“神通力”、“神力”。谓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如来无过功德品:“何者如来神通智行?答言:大王!沙门 瞿曇 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尽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朅盘陀国:“时 朅盘陀国 有大罗汉,遥观见之,愍其危戹,欲运神通拯斯沦溺。” 宋 苏轼 《六观堂赞》:“我观众生,神通自在。” 清 龚自珍 《最录禅波罗蜜门》:“有摩訶止观百轨则在,至此书归墟,在乎神通,观息亦得通,观身亦得通。”
(4).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领。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左慈 ,字 元放 , 庐江 人也,少有神通。” 宋 朱敦儒 《减字木兰花》词:“超凡入妙,游戏神通随意到。” 清 袁枚 新齐谐·白石精:“现在缠汝者是 西山 白石之精,神通絶大。” 赵朴初 《西江月·参观密云水库工程》词:“翻天覆地看吾儔,信有神通在手!”
《漢語大詞典》:四向(四嚮)
(1).向着四面;四出。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嚮。 汉 军围之数重。”南齐书·孔稚珪传:“吉日於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书·韩愈传:“执兵之卒,四向侵掠。”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四向四果,八贤八圣。”
《漢語大詞典》:阿罗汉(阿羅漢)
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 健驮逻国 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 雪山 三十六万亿佛。” 清 赵翼 《游金陵杂诗》:“ 灵山 五百阿罗汉,一个 观音 请客难。”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 王右丞 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 右丞 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 山谷 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