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锣鼓(鑼鼓)  拼音:luó gǔ
锣和鼓。泛指各种打击乐器。《儒林外史》第三○回:「少刻,摆上酒席,打动锣鼓,一个人上来做一出戏。」
《漢語大詞典》: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谚语。意谓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京剧《沙家浜》第四场:“听 刁参谋长 这意思,新四军的伤病员是我给藏起来了!这可真是呀,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国语辞典》:偷来的锣鼓打不得(偷来的锣鼓打不得)  拼音:tōu lái de luó gǔ dǎ bù dé
(谚语)比喻做贼心虚或暗地里做的事不能张扬开来。也作「偷的锣儿敲不得」。
《漢語大詞典》:潮州大锣鼓(潮州大鑼鼓)
潮州 音乐的一种。通称大锣鼓。以大鼓、斗锣、深坡(悬于木架的大锣)等为主要打击乐器,辅以管弦,音色柔和。有成套的传统乐曲。流行于 广东省 潮州市 、 汕头市 、 澄海县 等地。
《高级汉语词典》:单人锣鼓  拼音:dān rén luó gǔ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湖南岳阳等地区。表演者一人掌握置于锣鼓架上的锣、鼓及胡琴、唢呐等三十余件乐器,自拉、自吹、自打、自唱
《漢語大詞典》:开台锣鼓(開臺鑼鼓)
指戏曲演出前合奏打击乐器。亦称闹场。比喻事情的开头。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一:“对于文化问题,我是门外汉,想研究一下,也方在开始。好在 延安 许多同志已有详尽的文章,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就当作一番开台锣鼓好了。”
《漢語大詞典》:锣鼓点儿(鑼鼓點兒)
指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的声响和节奏。 赵树理 《三里湾·黄沙沟口》:“﹝青年男女们﹞用不高不低的嗓门,非正式地唱着本地的‘小落子戏’,另有个十五六岁的小男青年,用嘴念着锣鼓点儿给她们帮忙。”
《國語辭典》:锣鼓经(鑼鼓經)  拼音:luó gǔ jīng
中国打击乐音响的念法和读谱法的统称。依乐器的形制、音色和奏法的同异,用相应的方言状声字来模拟锣鼓音响的节奏,表示单击和合击,以便口诵心记。
《國語辭典》:锣鼓喧天(鑼鼓喧天)  拼音:luó gǔ xuān tiān
敲锣打鼓的声音响彻云霄。形容气氛热闹非凡。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的锣鼓喧天。」《文明小史》第一九回:「此时四马路上,正是笙歌匝地,锣鼓喧天,妓女出局的轿子,往来如织。」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國語辭典》:大鼓书(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國語辭典》:细乐(細樂)  拼音:xì yuè
不用锣鼓等音响大的乐器,而使用管弦之类的乐器演奏,所产生的乐音。元。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夫人,你执壶,我与众官每把一杯酒。左右,动起细乐。」《西游记》第三九回:「只见那本寺五百僧人,齐齐整整,吹打著细乐,都送出山门之外。」
《漢語大詞典》:雨夹雪(雨夾雪)
(1).下雨时同时下雪。 元 方回 《泊赤岸微晓》诗:“俗谚雨夹雪,未易得休息。”
(2).锣鼓的一种打击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众打雨夹雪一套,完介。”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如雨夹雪、大开门、七五三,乃锣鼓,非十番鼓也。”
《國語辭典》:连厢(連廂)  拼音:lián xiāng
一种民间杂技。源自金朝时的连厢词,其中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并有扮演者随唱词做动作,有歌有舞,生动非凡。
《国语辞典》:抛金弃鼓(抛金弃鼓)  拼音:pāo jīn qì gǔ
金,锣。抛金弃鼓指抛下了助战用的锣鼓。形容战败逃走。《孤本元明杂剧。杏林庄。第二折》:「俺如今不须用力死追复,他每都抛金弃鼓,领著残卒,离营撇寨那厢扑。」
分类:助战锣鼓
《国语辞典》:敲锣击鼓(敲锣击鼓)  拼音:qiāo luó jí gǔ
1.敲打锣鼓。多用于民间游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也作「敲锣打鼓」。
2.形容大肆宣扬。如:「这么一点小事,又何必敲锣击鼓,弄得人尽皆知。」也作「敲锣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