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界线(界線)  拼音:jiè xiàn
1.两地分界的边线。如:「秦岭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地理上的天然界线。」
2.比喻不同事物的分界。如:「划清界线」。
3.一种手工刺绣和织补工艺中所使用的纵横线织法。《红楼梦》第五二回:「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
《漢語大詞典》:分界线(分界綫)
划分界域的标志。常喻作界限。 成仿吾 《长征回忆录》十七:“次晨,我们又听了鸡鸣三声之后,跨过了 陕 甘 两省的分界线,向东进入 陕北 。” 徐铸成 《报海旧闻·胡政之与旧〈大公报〉》:“这样前后判若两人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胡政之 也没有逃出这个‘公式’。一九三八年初上海《大公报》休刊以后,是一条分界线。”
《国语辞典》:划清界线(划清界线)  拼音:huà qīng jiè xiàn
1.区分清楚界域。如:「那相邻的两县若能及早划清界线,便不会时有争端发生了。」
2.比喻彼此不相往来,互不干涉。如:「我和他早已划清界线了,他惹的祸,与我无关。」
《国语辞典》:临界线(临界线)  拼音:lín jiè xiàn
两个相临地区的分界线。如:「连绵延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国、印度及尼泊尔间的天然临界线。」
《國語辭典》:鸿沟(鴻溝)  拼音:hóng gōu
1.河川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为楚汉分界处。
2.比喻界限分明。如:「判若鸿沟」。
《國語辭典》:边界(邊界)  拼音:biān jiè
1.国家领土的疆界,国与国间相邻区别的界线。《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必使边界无贪小利,强弱不得相陵。」《西游记》第一三回:「却又惊动寺僧,整治茶汤斋供。斋罢,出离边界。」也作「边届」。
2.球赛范围的边线界限。如:「球被打出边界,是个界外球!」
《漢語大詞典》:枪累(槍纍)
亦作“ 枪櫐 ”。
(1).用尖竹木相累而成的藩蓠、栅栏。文选·扬雄〈长杨赋〉:“搤熊罢,拖毫猪,木拥枪纍,以为储胥。” 吕延济 注:“枪纍,作木枪相累为栅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韵》:“钩陈摧徼道,枪櫐失储胥。”新唐书·吐蕃传下:“ 臧河 之北川,赞普之夏牙也。周以枪櫐,率十步植百长槊,中剚大帜为三门,相距皆百步。”
(2).喻指界线。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今若与之临睨旧乡,观其所为同异者,邑里细人,越陌渡阡,则视以为殊气,乃至言地方自治者,亦或以省界府界为枪纍,不容以他人而参吾事。”
《漢語大詞典》:条段(條段)
界线;地段。《元典章·户部五·民田》:“或有自愿出捨之家,须赴有司具四至条段,陈告以凭。”《元典章·户部五·民田》:“不问隣里亲戚,亦不交割条段四至,强行使人耕种。”
分類:界线地段
《國語辭典》:无端(無端)  拼音:wú duān
1.没有起点和终点。《淮南子。主术》:「智欲员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
2.没来由。唐。李商隐 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
3.无故肆虐。宋。杨万里〈负丞零陵更尽而代者〉诗:「吾母病肺生怯寒,晚风鸣屋正无端。」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我堪那无端的豪户,瞒心昧己使心毒。」
4.莫须有的罪名。《抱朴子。外篇。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因机会以生无端。」
5.无心意。宋。欧阳修 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词:「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6.无赖。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你个无端的贼吏奸猾,将老夫一谜里欺压。」
7.无奈。宋。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词:「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漢語大詞典》:画地(畫地)
(1).在地上画界线。孙子·虚实:“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2).以手或物划于地上。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好方士,方士皆以术见。遂有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巖。”宋史·欧阳修传:“四岁而孤,母 郑 ,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3).指以手或物在地上画形或写字。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蚡 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 魏其 、 灌夫 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说郛卷七三引 唐 韦续 《书诀墨薮》:“ 钟繇 教其子曰:‘学书须精意。吾学三十年,坐则画地,卧则画被,自见万类皆傚象之,乃臻妙。’” 清 朱履贞 《书学捷要》卷下:“ 元常 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厠忘返,拊膺尽青。”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太祖 每有征伐,与诸贝勒适野而谋,画地而议,上马而传令。”
(4).见“ 画地为牢 ”。
《國語辭典》:画地为牢(畫地為牢)  拼音:huà dì wéi láo
古时就地画一范围作为监牢,使犯人站立其中以示惩罚。《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后用以比喻只准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画地为牢。」也作「画地为狱」。
《國語辭典》:出境  拼音:chū jìng
离开国境。《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晋。卢谌〈览古〉诗:「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入关。」
《國語辭典》:边地(邊地)  拼音:biān dì
边远或靠近边界的地方。北周。王褒〈燕歌行〉:「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也作「边土」、「边区」。
《國語辭典》:期限  拼音:qí xiàn
某一限定的时间。南朝梁。刘孝威〈思归引〉:「乘障无期限,思归安可论。」唐。元稹 赠乐天诗:「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國語辭典》:断然(斷然)  拼音:duàn rán
1.绝对、无论如何。《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使不得。第一,家中母亲严谨;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要来张胜家中,断然使不得!」《红楼梦》第三五回:「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
2.决断之词。如:「这件事情应当采取断然处置,否则后患无穷。」
《漢語大詞典》:擘窠
(1).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擘,划分;窠,框格。 唐 颜真卿 《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前书点画稍细,恐不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 汉 印多用五字,不用擘窠。”
(2).指大字。 清 赵翼 《岣嵝碑歌》:“想见摩崖作擘窠,六丁下照火光赤。” 清 曹寅 《尚中索书真州东园予有愧焉作诗留别情见乎辞》:“请我书绰楔,擘窠当门前。”参见“ 擘窠大字 ”。
《漢語大詞典》:擘窠大字
大字。 宋 惠洪 冷斋夜话·东坡属对:“又登 望海亭 ,柱间有擘窠大字。”明史·文苑传四·王稚登:“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那威风凛凛的稻草人式的构造物,和它上面更威风的蓝地白书的八个擘窠大字: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也不知道是出自谁人的手笔。”
分類: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