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擘窠
(1).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擘,划分;窠,框格。 唐 颜真卿 《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前书点画稍细,恐不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 汉 印多用五字,不用擘窠。”
(2).指大字。 清 赵翼 《岣嵝碑歌》:“想见摩崖作擘窠,六丁下照火光赤。” 清 曹寅 《尚中索书真州东园予有愧焉作诗留别情见乎辞》:“请我书绰楔,擘窠当门前。”参见“ 擘窠大字 ”。
《漢語大詞典》:擘窠大字
大字。 宋 惠洪 冷斋夜话·东坡属对:“又登 望海亭 ,柱间有擘窠大字。”明史·文苑传四·王稚登:“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那威风凛凛的稻草人式的构造物,和它上面更威风的蓝地白书的八个擘窠大字: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也不知道是出自谁人的手笔。”
分類:大字
《漢語大詞典》:擘窠大字
大字。 宋 惠洪 冷斋夜话·东坡属对:“又登 望海亭 ,柱间有擘窠大字。”明史·文苑传四·王稚登:“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那威风凛凛的稻草人式的构造物,和它上面更威风的蓝地白书的八个擘窠大字: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也不知道是出自谁人的手笔。”
分類:大字
《國語辭典》:大书(大書)  拼音:dà shū
1.民间说唱艺术中一种说书。以说历史演义、英雄战争、扑刀赶棒之类的故事为主。与有说有唱、敷衍烟花粉黛、儿女私情的小书相对。
2.以大字书写。
3.特别记载或书写。如:「大书特书」。
《國語辭典》:榜书(榜書)  拼音:bǎng shū
书体名。原多使用于封检题字。后泛指题写匾额所用的书体。也称为「署书」。
《國語辭典》:榜书(牓書)  拼音:bǎng shū
书体名。原多使用于封检题字。后泛指题写匾额所用的书体。也称为「署书」。
《漢語大詞典》:堆墨
谓点画肥重的大字。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书画:“ 陈文惠公 善八分书,变古之法,自成一家,难点画肥重,而笔力劲健。能为方丈字,谓之堆墨。”
分類:点画大字
《漢語大詞典》:榜字
写在匾额上的大字。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分類:匾额大字
《國語辭典》:擘窠书(擘窠書)  拼音:bò kē shū
书体名。古人题额,为求点画匀整,分格书写,称为「擘窠」。擘窠书泛指匾额所用的书体。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二。槐西杂志二》:「景州宁逊公,能以琉璃舂碎调漆,堆为擘窠书,凹凸皴皱,俨若石纹。」也称为「署书」。
分類:大字
《漢語大詞典》:撮襟书(撮襟書)
谓 南唐 李后主 不以笔而以卷帛书的大字。宣和书谱·李煜:“﹝ 李煜 ﹞善书画,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二:“旧有 德庆堂 ,在法堂前,堂榜乃 南唐 后主 撮襟书,石刻尚存,而堂徙于西偏矣。”
《漢語大詞典》:斗笔(斗筆)
写大字用的毛笔,笔杆连接笔头处做成斗形。镜花缘第八八回:“那个美女两手执着斗笔,指着 风姨 、 嫦娥 道:‘尔等职掌风月,各有专司,如何无故越俎,搅乱文教?’”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四:“旁边的一个 福建 漆器的笔筒里,正插满着各种大小的斗笔和毛笔。”
《国语辞典》:大字本  拼音:dà zì běn
1.宋时刻书,多用大字。其版框纸幅,亦皆高大,每行最多不过十七、八字。藏书家称此版本为「大字本」。
2.今泛指字体较大的版本,对视力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儿童刊物多标榜大字本。」
《漢語大詞典》:方丈字
谓一丈见方的大字。 宋 陈思 书小史:“释 敬脱 善正书,能用大笔写方丈字,天然遒劲,不加修饰,当时谓之僧杰。”宋史·陈尧佐传:“﹝ 尧佐 ﹞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
《漢語大詞典》:契丹文
辽 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分大字、小字两种。大字制成于 辽太祖神册 五年(公元920年),后另制新字称“契丹小字”。 金 初沿袭使用。 章宗 明昌 二年(公元1191年)下令停用,后渐废。
《国语辞典》:中华大字典(中华大字典)  拼音:zhōng huá dà zì diǎn
书名。欧阳溥存、陆费逵主编,为《康熙字典》后所编的另一部大字典。西元一九一五年出版,共收四万八千多字,按二百一十四个部首排列,以反切和直音注音,分条解释字义,引例注明篇名,以便核对原文。并收籀、古、省、或、俗、讹诸体,一一辨明。较《康熙字典》详备。
《漢語大詞典》:纲目体(綱目體)
中国 编年体史书体裁的一种。其体例为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称目。每一历史事实纲目清楚,颇便查检、阅读。该体裁始于 宋 朱熹 的《通鉴纲目》,后 明 陈桱 通鉴续编等亦相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