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毕竟(畢竟)  拼音:bì jìng
终归、到底。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交易事已成,不必说了,只是我们毕竟有些疑心,此壳有何好处?价值如此。」《红楼梦》第八六回:「你与张三到底有什么仇隙?毕竟是如何死的?实供上来。」
《國語辭典》:生成  拼音:shēng chéng
1.生育、养育。唐。姚鹄 将归蜀留献恩地仆射诗:「蒿莱讵报生成德,犬马空怀感恋心。」
2.天生,自然长成。《水浒传》第一○五回:「那山四面,都是生成的石室,如房屋一般,因此叫做房山。」《红楼梦》第二九回:「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
《國語辭典》:必须(必須)  拼音:bì xū
1.一定、必定。三国魏。嵇康 养生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三国演义》第五四回:「他若不还时,必须连累足下。倘主公见罪,奈何?」
2.强调命令语气。如:「即使刮风下雨,你也必须来。」
《漢語大詞典》:要须(要須)
(1).必须;需要。《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天下未寧,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满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然要须米微多,米少酒则不佳。” 宋 李纲 《又与张相公书》:“昨日得报,止遣水军屯 蘄阳 ,要须 九江 有兵与之相照应,乃为得策。”
(2).必定;总会。 唐 雍陶 《感兴》诗:“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宋 苏辙 《病后》诗:“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 清 顾炎武 《祖豫州闻鸡》诗:“岂足占时运,要须振羽翰。”
《國語辭典》:断然(斷然)  拼音:duàn rán
1.绝对、无论如何。《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使不得。第一,家中母亲严谨;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要来张胜家中,断然使不得!」《红楼梦》第三五回:「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
2.决断之词。如:「这件事情应当采取断然处置,否则后患无穷。」
《漢語大詞典》:定归(定歸)
(1).停当;完毕。《老残游记》第八回:“等到忙定归了,那满地已经都是树影子,月光已经很亮的了。”
(2).一定;必定。 陶成章 《龙华会章程》:“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於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将来天下各国,定归还要革命。” 闻一多 《致景超实秋》:“我知道当学生的是没有多少闲钱干这些事的。你们能筹多少,无妨先留下。到 美 后,再省下几个添补起来,定归够了。”
《國語辭典》:决计(決計)  拼音:jué jì
1.决定计策。《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卫君从疑而行,虽与疑决计,必与他蔡妪败之。」
2.拿定主意。《北史。卷五四。列传。厍狄干》:「诸将未欲南度,干决计济河,神武大兵继至,遂大破之。」《文明小史》第三三回:「那知他们顽固得很,起初决计不肯办。」
3.表示肯定的判断。如:「照著上面说明做决计没错。」
《國語辭典》:定然  拼音:dìng rán
必定、必然。宋。柳永〈长寿乐。尤红殢翠〉词:「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如今可先运些书籍去卖,将来连器具图画等作一总运去,就在那里开张起来,定然胜在这里十倍。」
分類:一定必定
《國語辭典》:敢则(敢則)  拼音:gǎn zé
1.一定能。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三折:「咱两个横鎗跃马且交半筹,敢则一阵里抹了芒头。」
2.正是。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这娇娃,是谁家。寻包弹,觅破绽,敢则无纤搯,似轴美人图画。」
3.莫非、大概。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摆列著金钗十二行,敢则梦上他巫山十二峰。」《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们当著这班人,敢则不敢提小旦两个字,都称相公。」
《漢語大詞典》:果必
必定。 元 王修甫 《斗鹌鹑》套曲:“吃紧有统鏝的姨夫,果必是箇风流俊人物。”
分類:必定
《漢語大詞典》:的定
必定;确定。朱子语类卷六六:“若是的定把卦爻来作理看,恐死了。”
分類:必定确定
《國語辭典》:稳定(穩定)  拼音:wěn dìng
安稳镇定。《文明小史》第二八回:「大家一听,都吓呆了。还是西卿稳定些,就问那家人是什么乱子?」
《漢語大詞典》:板定
肯定;必定;一定。 茅盾 《子夜》八:“市场上的筹码既然板定要陆续增加,市场的变化也就一天比一天厉害。”
分類:肯定必定
《漢語大詞典》:的毕(的畢)
必定;必然。《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臣见陛下饮似不乐,臣与陛下邀得一箇饮流,此席的毕欢矣。” 蒋礼鸿 通释:“毕,通作‘必’。”
分類:必定必然
《漢語大詞典》:必至
(1).指事理的必然归向。战国策·齐策四:“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2).必定要做到。表示意志的坚决。汉书·蒯通传:“ 孟賁 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后因以借指童子。 宋 叶适 《始论一》:“故以一取百,帝王之虑也;以一取十,伯强之虑也;以一取一,必至之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