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颐指(頤指)  拼音:yí zhǐ
不开口说话,只以面颊表情指使他人做事。《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
《漢語大詞典》:风晓(風曉)
有风的早晨。 唐 王勃 《采莲赋》:“咏緑竹於风晓,赋朱华於月夕。”
(1).示意;委婉含蓄地告知。史记·张丞相列传:“﹝ 黄霸 ﹞治 潁川 ,以礼义条教喻告化之。犯法者,风晓令自杀。”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转运司﹞虽无明文指挥,而以喜怒风晓官吏,孰敢违者?”
(2).劝勉。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名教》:“於是詔书遂下,称人子之义,以风晓切责,而使执法举不能养者,定著於令焉。” 宋 叶适 《宏词》:“朝廷詔誥典册之文,当使简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謨》《训》《誥》诸书是也。”
《漢語大詞典》:风知
示意;示知。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门生:“ 檜 大怒曰:‘我杀 赵逵 ,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尔耶!’风知 临安府 曹泳 ,罗致其隶辈。”
分類:示意示知
《漢語大詞典》:谕意(諭意)
表明意思;示意。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汉书·严助传:“上嘉 淮南 之意,美将卒之功,乃令 严助 諭意风指於 南越 。” 宋 岳珂 桯史·陈了翁始末:“ 陈了翁 在 徽祖 朝,名重一时,为右司员外郎。 曾文肃 布 敬之,欲引以附己,屡荐於上,使人諭意,以将大用之。”
《漢語大詞典》:申意
(1).示意;表明意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友放:“ 王相起 , 长庆 中再主文柄,志欲以 白敏中 为状元,病其人与 贺拔惎 为交友, 惎 有文而落拓。因密令亲知申意,俾 敏中 与 惎 絶。”《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再三申意众头领,不能前来庆贺,切乞恕罪。”
(2).表达情意。 清 朱之瑜 《答黄德舍书》:“此间无物可以申意,薄具白金拾两,少展畴昔之意,惟祈鉴存。”
《漢語大詞典》:颐使(頤使)
犹示意。 郭沫若 《集外·从典型说起》:“大家都在争夺出版处,‘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强盗的颐使之下从事文化运动的滑稽现象。”参见“ 颐指气使 ”。
分類:示意
《國語辭典》:颐指气使(頤指氣使)  拼音:yí zhǐ qì shǐ
形容以高傲的态度指使属下。唐。元稹 追封李逊等母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二八出:「公卿颐指气使,果然鼠凭社贵,真个狐藉虎威,好气势也呵!」
《國語辭典》:打抹  拼音:dǎ mǒ
1.擦拭。《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吃毕,打抹船板乾净,才是船家在烟篷底下取出一碟萝卜干和一碗饭与牛浦吃。」
2.示意打发。《水浒传》第二一回:「你倒不撺掇押司来我屋里,颠倒打抹他去。」
3.追缴额外的酬金入官。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五:「往者衙前经历重难,皆得场务酬奖,享利过厚。其人见存者,请依新法,据分数应给钱缗外,馀利追理入官,谓之打抹。」
《國語辭典》:指挥(指揮)  拼音:zhǐ huī
1.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指挥士卒,欲立云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也作「指麾」。
2.发令调度的人。如:「乐团指挥」、「交通指挥」。
3.职官名。由唐至明有都指挥使等,明清京城有兵马司指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那管家都是锦衣卫指挥五品的前程,到我下处来了几次,我只得到他家盘桓了几天。」
《国语辞典》:送客  拼音:sòng kè
1.送别宾客。《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制台送客时候,独约伯集明日搬进衙门里来,同冯主事但只一拱而别。」
2.主人示意使客人离去。如:「端茶送客」。《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说完端起茶碗,旁边喊了一声『送客!』」
《漢語大詞典》:天教
上天示意,以为教诲。晏子春秋·谏上十八:“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 伯常騫 ,使禳去之。 晏子 曰:‘不可,此天教也。’”
《漢語大詞典》:论议(論議)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漢語大詞典》:必至
(1).指事理的必然归向。战国策·齐策四:“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2).必定要做到。表示意志的坚决。汉书·蒯通传:“ 孟賁 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后因以借指童子。 宋 叶适 《始论一》:“故以一取百,帝王之虑也;以一取十,伯强之虑也;以一取一,必至之虑也。”
《國語辭典》:指画(指畫)  拼音:zhǐ huà
1.一种绘画方法。以指头、指甲与手掌蘸墨或染料而作画。也称为「指头画」。
2.用手指比划,做手势。《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执,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也作「指划」。
《国语辞典》:分教  拼音:fēn jiào
古典小说的套语。多为警惕或教示意义的提称语。《儒林外史》第二○回:「只因这一番,有分教:立心做名士,有志者事竟成;无意整家园,创业者成难守。」
《漢語大詞典》:目视(目視)
以目示意。汉书·李陵传:“ 立政 等见 陵 ,未得私语,即目视 陵 ,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諭之,言可还归 汉 也。” 颜师古 注:“以目相视而感动之,今俗所谓眼语者也。”
分類:目视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