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33,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牛马之衣
狐襟貉袖
豳文
料子服
阑干
衣裳
布衣
衣食
霓裳
表里
沾衣
文采
有待
绣衣
白衣
《国语辞典》:牛马之衣(牛马之衣)  拼音:niú mǎ zhī yī
比喻穷人所穿的衣服。《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分类:穷人衣服
《漢語大詞典》:狐襟貉袖
泛指毛皮制成的衣服。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之五:“狐襟貉袖腥復膻,昼披行兮夜披卧。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
分類:毛皮衣服
《漢語大詞典》:豳文
指有斑纹的衣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被豳文,跨野马。”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著斑衣。”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著斑文之衣。《舆服志》云‘虎賁骑被虎文单衣’,单衣即此斑文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斑文”。
《漢語大詞典》:料子服
指毛料制成的衣服。《花城》1981年第6期:“他偷偷溜到县化肥厂当了临时工,回来穿着料子服。”
分類:毛料衣服
《國語辭典》:阑干(闌干)  拼音:lán gān
1.竹木或金属条编成的栅栏,常置于阳台前或通道间。金。王特起 喜迁莺。登山临水词:「千里关塞远,雁阵不来,犹把阑干倚。」也作「栏干」、「栏杆」。
2.纵横散乱的样子。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清。王鹏运浣溪沙。苜蓿阑干满上林〉词:「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
3.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唐。刘方平 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宋。陈兴义早行诗:「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國語辭典》:衣裳  拼音:yī shang
古时上衣称衣,下裙称裳,故衣服合称为「衣裳」。《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红楼梦》第三五回:「妹妹如今也该添补些衣裳了。要什么颜色花样,告诉我。」
《國語辭典》:中国(中國)  拼音:zhōng guó
1.上古时代,汉族文化发源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国」。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境,皆称为「中国」。《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2.朝廷。《礼记。檀弓上》:「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传》:「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绝其王侯勿复通。」
3.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毛亨。传:「中国,京师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國語辭典》:布衣  拼音:bù yī
1.布制的衣服。《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
2.平民。《韩非子。五蠹》:「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三国演义》第三○回:「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
《國語辭典》:衣食  拼音:yī shí
衣服和饮食。泛指生活所需。《文选。东方朔。答客难》:「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儒林外史》第一回:「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國語辭典》:霓裳  拼音:ní cháng
1.以霓所制的衣裳。指仙人所穿的服装。《楚辞。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也称为「霓裳羽衣」。
2.乐曲名。参见「霓裳羽衣曲」条。
《國語辭典》:表里(表裡)  拼音:biǎo lǐ
1.内外。《淮南子。缪称》:「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外若一,事无表里。」
2.事理意义的相辅相成。《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谷永》:「各有占应,相为表里。」《后汉书。卷六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卢植》:「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
3.送礼或赏赐的衣料。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如今将著羊酒表里取梅英去。」《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取出银锭表里信香,向法座前礼拜了。」
《国语辞典》:沾衣  拼音:zhān yī
1.沾湿衣服。《文选。魏文帝。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露下沾衣,寒气逼人,面前有座玲珑四柱牌楼。」
2.形容落泪。宋。苏轼〈八声甘州。有情风〉词:「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國語辭典》:文采  拼音:wén cǎi
1.绚丽的色泽。《庄子。马蹄》:「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也作「文彩」。
2.文辞、文才。《汉书。卷七三。韦贤传》:「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文采遒艳,从横有才辩。」也作「文彩」。
《國語辭典》:有待  拼音:yǒu dài
1.有所等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宋。欧阳修 泷冈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2.佛教用语。指人身。因人身须有资藉才能维生。《高僧传。卷五。释道安》:「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捐米千斛弥觉有待之为烦。』」
《漢語大詞典》:绣衣(繡衣)
(1).彩绣的丝绸衣服。古代贵者所服。今多指饰以刺绣的丝质服装。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与夫人绣衣,曰:‘听於二子!’”南史·崔祖思传:“ 东阿 妇以绣衣赐死, 王景兴 以折米见誚。” 元 萨都剌 《鹦鹉曲》:“ 双成 小立各宫样,绣衣乌帽 高将军 。”
(2).见“ 绣衣直指 ”。
《漢語大詞典》:绣衣直指(繡衣直指)
官名。 汉武帝 天汉 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 绣衣使者 ”。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 绣衣御史 ”。 王莽 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汉 以来重守令……虽有刺史、部使者,绣衣直指之属,间一命之,不专以为治也。”亦省称“ 绣衣 ”、“ 绣衣吏 ”。《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天子绣衣吏, 东吴 美退居。” 宋 姜夔 《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词之一:“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夫水师整飭,而外洋无庇贩之人;绣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内地无尝试之犯。”
《國語辭典》:白衣  拼音:bái yī
1.白色的衣服。《礼记。月令》:「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2.古时未做官的人穿著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公孙弘。太史公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也作「白民」、「白丁」、「白身」。
3.古童仆穿著白衣,故称僮仆为「白衣人」。《汉书。卷七二。龚胜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唐。颜师古。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4.佛教称呼在家的世俗之人为「白衣」。《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國語辭典》:白衣人  拼音:bái yī rén
1.穿白衣服的人。如:「夜空里只见一白衣人飞奔而去!」
2.平民。参见「白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