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霓裳
(1).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元 袁桷 《甓社湖》诗:“ 灵妃 夜度霓裳冷,轻折菱花玩月明。” 许地山 《危巢坠简·无忧花》:“这动物质的衣裳,比起其馀的舞衣,直像寒冰狱里底鬼皮与天宫底霓裳的相差。”
(2).借指云雾,云气。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排云接虬盖,蔽日下霓裳。” 元 袁桷 《秋雪联句》:“白藏縞衣舞,顥气霓裳呈。”
(3).飘拂轻柔的舞衣。 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诗:“ 贵妃 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颻锦袍煖,春风荡样霓裳飜。”
(4).借指舞女。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教莫把瑶筝按,只许凤簫閒,他道是何用霓裳翠袖弯。”
(5).道士的衣服。隋书·隐逸传·徐则:“霓裳羽盖,既且腾云,空椁餘衣,詎藉坟垄!” 唐 钱起 《柏崖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予赋诗》:“长男栖月宇,少女炫霓裳。”
(6).《霓裳羽衣曲》的略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復挑,初为《霓裳》《緑腰》。”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张春舫:“因赋《游仙》诗云:‘可怜一闋《霓裳》咏,证果翻迟十二年。’” 郁达夫 《病后寄汉文先生松木君》诗:“大罗天上咏《霓裳》,亦是当年弟子行。”
(7).指霓裳羽衣舞。 唐 裴铏 《传奇·薛昭》:“妃( 杨贵妃 )甚爱惜,常令独舞《霓裳》於 绣岭宫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想当日个按《六么》,舞《霓裳》未了,猛回头烛灭香消。” 清 纳兰性德 《明月棹孤舟·海淀》词:“一片亭亭空凝佇,趁西风,《霓裳》徧舞。”
《漢語大詞典》:沙头(沙頭)
(1).沙滩边;沙洲边。 北周 庾信 《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南唐 冯延巳 《临江仙》词:“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宋 梅尧臣 《蝉》诗:“柳上一声蝉,沙头千里船。” 清 黄景仁 《富阳》诗:“沙头愁煞捕鱼人,捕得鱼多卖钱少。”
(2).方言。指沙田的总佃者。沙头向田主租入大量沙田,转手分租给他人,以收取地租为其主要生活来源。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地语·沙田:“沙头者何?总佃也。盖从田主揽出沙田,而分赁於诸佃者也。其以沙田为奇货,五分揽出,则取十分於诸佃,不俟力耕,而已收其利数倍矣。”
(3).古 沙头市 的略称。即今 湖北省 沙市 。 唐 杜甫 《送王十六判官》诗:“买薪犹 白帝 ,鸣櫓已 沙头 。” 宋 苏轼 《荆州》诗之五:“ 沙头 烟漠漠,来往厌喧卑。”
《漢語大詞典》:灵光(靈光)
(1).神异的光辉。 汉 王充 论衡·宣汉:“ 五凤 三年,帝祭南郊,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耀斋宫,十有餘刻。明年祭后土,灵光復至,至如南郊之时。” 宋 苏轼 《赐五台山十寺僧正省奇等奖喻敕书》:“敕:异景灵光,久闻示化。宝祠浄供,爰膺诞弥。”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灵光现真人,形气参幻化。”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十:“这样,她就从一个不受欢迎的穷亲戚,变为通身闪着灵光的活菩萨了。”
(2).比喻帝王或圣贤的德泽。逸周书·皇门:“王用奄有四邻远士,丕承万子孙,用末被先王之灵光。”汉书·晁错传:“五帝神圣……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 宋 苏轼 《贺德音表》之一:“灵光下烛,庆新宫之落成;霈泽旁流,洗庶狱之多罪。”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岂魂应眷此,灵光自在人间。”
(3).佛道指人的良善的本性。谓在万念俱寂的时候,良善的本性会发出光耀。 唐 吕岩 《水龙吟》词:“分明认得,灵光真趣,本来面目。此箇幽微理,莫容易等闲分付。”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我佛门以慈悲为本,可惜他这一点灵光,都是成佛作祖的基址。”
(4). 汉 代 鲁 灵光殿 的简称。艺文类聚卷六四引 南朝 梁元帝 《谢敕赐第启》:“未如 灵光 轮奂, 睢阳 爽塏。” 唐 王勃 《乾元殿颂》:“ 灵光 末造,不窥九室之荣; 景福 宏规,犹拥三方之亹。” 明 夏完淳 《大哀赋》:“赤社隳而青茅废, 灵光 頽而茂苑倾。”
(5).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復零落将尽,灵光岿然。” 倪璠 注:“喻知交将尽,惟己独存,若 鲁 灵光 矣。” 宋 范成大 《石湖中秋二十韵》:“独叹灵光在,能追汗漫游。”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魁星为学徒换心:“归而享林下之福,一时风流文采,岿然为 江 左灵光。”参见“ 灵光殿 ”。
(6). 汉 王延寿 所作《鲁灵光殿赋》的略称。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 马融 《广成》, 王生 《灵光》,初极宏侈之辞,终以约简之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子云 《甘泉》,构深伟之风; 延寿 《灵光》,含飞动之势。” 宋 苏轼 《赠王觏》诗:“莫怪围碁忘瓜葛,已能作赋继《灵光》。”
(7).方言。好;效果佳。《小说选刊》1981年第7期:“这时,老人才发现,他自己的耳朵竟然和正常人一样灵光。”如:这架半导体蛮灵光,用不着修了。
《漢語大詞典》:灵光殿(靈光殿)
汉景帝 子 鲁恭王 所建的宫殿。故址在今 山东省 曲阜市 东。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序:“ 鲁 灵光殿 者,盖 景帝 程姬 之子 恭王餘 之所立也……遭 汉 中微,盗贼奔突,自 西京 未央 、 建章 之殿,皆见隳坏,而 灵光 岿然独存。”后因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清 赵翼 《吴门喜晤王述庵司冠》诗:“始知天予老健身,特教岿作灵光殿。”
分類:宫殿故址
《漢語大詞典》:三花
(1).三花树的略称。 唐 李白 《赠嵩少山焦炼师》诗:“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明 何景明 《简汝立》诗:“ 少室 三花无客采, 小山 丛桂有人攀。” 清 周亮工 《哭陈磐生》诗:“诗能传五叶,笔已秀三花。”参见“ 三花树 ”。
(2).三辫;三片。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凤书裁五色,马鬣剪三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那 秦太师 他一进门,忒楞楞的黑心搥敢捣了千下,淅另另的紫筋肝剁作三花。”
(3).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唐 吕岩 《五言》诗:“阴阳烹五彩,水火鍊三花。”参见“ 三花聚顶 ”。
(4). 宋 苏轼 《三朵花》诗序:“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后因以冠簪三花指修炼得道。 金 元好问 《同希颜钦叔玉华谷还会善寺即事》诗之二:“铁笛不曾从二草,头巾久已掛三花。”
《漢語大詞典》:三花树(三花樹)
即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故名。见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槃多。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餘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 唐 李白 《鸣皋歌奉饯丛翁清归五崖山居》诗:“去时应过 嵩少 间,相思为折三花树。” 王琦 注:“三花树,即贝多树也。” 明 王恭 《寄上清王道人》诗:“心怀九转丹,梦绕三花树。”
《漢語大詞典》:三花聚顶(三花聚頂)
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 明 张鼎思 《琅邪代醉编》卷三十:“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修养之法也。三花落则死矣。三花未落,乘兴来过,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犹有再会之期也。”《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漢語大詞典》:金刚(金剛)
(1).即金刚石。因其极坚利,佛家视为希世之宝。《大藏法数》卷四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寳出於金中,色如紫英,百鍊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寳。”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 晋 郭□ 《玄中记》:“金刚出 天竺 大秦国 ,一名削玉刀,削玉如铁刀削木,大者长尺许,小者如稻米。” 南朝 梁 沈约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伽蓝北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金刚泥涂,众寳厕饰。” 季羡林 等校注:“梵文Vajra,音译跋折罗,即金刚石。佛教之金刚常喻坚贞不坏。”
(2).引申喻如来之智慧。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十二:“金刚喻如来之秘密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能破坏万物,此智慧亦尔。”
(3).指金刚力士。执金刚杵的佛的侍从力士。 宋 元照 《行宗记》卷二上:“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4).指寺院山门内所塑的天王像。《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三门楼下素(塑)金刚,院院教画丹青像。” 清 侯方域 《重修白云寺碑记》:“三年乃创大殿,建立三佛像,与夫金刚、罗汉、 韦驮 、伽蓝之属。” 清 李渔 《奈何天·误相》:“纔进得古刹迴廊,参了 韦驮 、謁了金刚。” 巴金 《爝火集·忆个旧》:“其实 李鑫 并不是身长丈二的金刚,然而他的人格放射出万丈光芒。”
(5).见“ 金刚杵 ”。
(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 明 徐渭 《大苏所书〈金刚经〉石刻》:“《金刚》《楞伽》二经,并 达磨 首举以付学人者,而 文忠 并两书之。”
(7).指五行中金的刚劲之气。晋书·地理志上:“ 梁 者,言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因名焉。”
(8).方言。指某些昆虫(如苍蝇)的蛹。
《漢語大詞典》:金刚杵(金剛杵)
原为古 印度 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表示摧毁魔敌的法器。用金、银、铜、铁等为之,长八指到十二指,中间为把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等的刃头。法苑珠林卷四:“前风轮坚固不可沮坏,有 大洛那力 人以金刚杵击之,杵碎,风轮无损。” 许地山 《空山灵雨·愿》:“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亦省称“ 金刚 ”。《大日经》卷一:“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漢語大詞典》:长恨(長恨)
(1).犹言遗恨千古。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所怀不章,长恨黄泉。”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何意老志復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三盃取醉不復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2).指千古之遗恨。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门行》:“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3). 唐 白居易 所作《长恨歌》的略称。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戏赠元九李二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漢語大詞典》:跏趺
“结跏趺坐”的略称。 1.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无量寿经》卷上:“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小师之趋东室也,急欲化去,跏趺不尽一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豁然而寤,见老僧犹跏趺座上。”
(2).泛指静坐,端坐。 宋 苏轼 《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之一:“也知卜筑非真宅,聊欲跏趺看此心。” 宋 陆游 《别王伯高》诗:“香奩赠别非无意,共约跏趺看此心。”
《漢語大詞典》:高居
(1).处在高的地方。 汉 刘向 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亦指居于高位。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朕夤奉天命,恭惟永图。审听高居,载怀祇惧。”
(2).对他人居处的敬称。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之二:“至此一二日却归高居,亦无不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但见教高居何处,异日好来相访。”
(3).“高居深拱”的略称。 清 钱谦益 《神宗显皇帝挽词》之三:“在宥羣方理,高居庶物新。”
《漢語大詞典》:龙堆(龍堆)
(1). 白龙堆 的略称。古 西域 沙丘名。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龙堆 以西,大漠以北,鸟夷兽夷,郡劳王师, 汉 家不为也。” 李轨 注:“ 白龙堆 也。”周书·异域传序:“是知鴈海 龙堆 ,天所以絶夷夏也;炎方朔漠,地所以限内外也。”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四:“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 龙堆 月照营。” 清 纳兰性德 《满庭芳》词:“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 龙堆 。”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为语将军休逸乐, 龙堆 千里尚胡尘。”参见“ 白龙堆 ”。
(2).即 金沙洲 。 洞庭湖 中洲名。 唐 杜甫 《过洞庭湖》诗:“ 蛟室 拥 青草 , 龙堆 隐 白沙 。” 仇兆鳌 注:“《一统志》: 金沙洲 在 洞庭湖 中,一名 龙堆 ,延袤数里。” 元 傅若金 《岳阳中秋值安南贡使因怀旧游》诗:“ 洞庭 秋气满 龙堆 ,为客偏惊节序推。”
(3).喻指长堤。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筑起龙堆,柳夹两湖之岸;驾成鸿影,桃敷百尺之桥。”
《漢語大詞典》:白龙堆(白龍堆)
沙漠名。在 新疆 天山 南路。简称 龙堆 。汉书·匈奴传下:“岂为 康居 、 乌孙 能踰 白龙堆 而寇西边哉,乃以制 匈奴 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 龙堆 形如土龙身,无头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丈餘,皆东北向,相似也。在 西域 中。” 唐 温庭筠 《塞寒行》:“一点黄尘起雁喧, 白龙堆 下千蹄马。” 清 赵翼 《南苑大阅恭纪》诗:“特许远夷观壁上,威声早过 白龙堆 。”
《漢語大詞典》:山隐(山隱)
(1).隐居。法苑珠林卷二二:“ 唐 循州 东北 兴寧县 灵龕寺 ……古传云: 晋 时北僧在此山隐。” 唐 独孤及 《送阳翟张主簿之任》诗:“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
(2). 山隐居 的略称。传说 春秋 时 吴国 的隐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披《灵寳》而知 山隐 ,因折俎而説专车。”云笈七籤卷三引《灵宝纪》:“ 吴王 闔閭 时,王出游 包山 ,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 山 名 隐居 ……童謡云: 吴王 出游观 震湖 , 龙威丈人 山隐居 ,北上 包山 入灵墟,乃入 洞庭 窃 禹 书。’”
《漢語大詞典》:天魔
(1).佛教语。天子魔之略称。为欲界第六天主。常为修道设置障碍。《楞严经》卷九:“或汝阴魔,或復天魔。”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邪见外道,天魔 波旬 ,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2).道教指天上的魔怪。云笈七籤卷四:“有经无符,则天魔害人。”
(3).泛指魔鬼。 章炳麟 《无神论》:“恶性既起,故不得不归咎於天魔。”
(4).乐舞名。 元 张昱 《辇下曲》诗之二七:“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此指为天魔舞伴奏的乐曲。参见“ 天魔舞 ”。
《漢語大詞典》:天魔舞
元 代宫廷乐舞。用于赞佛、宴享等。以宫女十六人,头垂辫发,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扮成菩萨形象而舞,谓之天魔舞。参阅元史·顺帝纪六
《漢語大詞典》:小蛮(小蠻)
(1). 唐 白居易 的舞妓名。 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 姬人 樊素 善歌,妓人 小蛮 善舞。尝为诗曰:‘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
(2).泛指姬妾。 宋 黄庭坚 《采桑子》词:“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深锁三关,不要 樊姬 与 小蛮 。” 程善之 《拟古》诗:“前车拥宾客,后乘载 小蛮 。”
(3).酒器名。 唐 白居易 《春晚酒醒寻梦得》诗:“还携小蛮去,试觅 老刘 看。”自注:“小蛮,酒榼名也。”按, 白居易 《夜招晦叔》有“高调 秦 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之句,盖“小蛮”即“小花蛮榼”之略称。
《漢語大詞典》:飞天(飛天)
(1).飞向天空。 唐 李邕 《日赋》:“乍出海而融朗,忽飞天而光大。” 唐 韦执中 《白云无心赋》:“徒见其紆餘上汉,繚绕飞天。”
(2).“飞龙在天”的略称。比喻王者得天下,有龙兴之象。语出易·乾:“九五,飞龙在天。” 孔颖达 疏:“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一旦飞天,霹破 殷辛 之国。”
(3).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故译为飞天。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窟顶有莲花。四角上,飞天翱翔。”
《漢語大詞典》:黄图(黄圖)
(1).书名。三辅黄图的略称。隋书·经籍志二:“《黄图》一卷,记 三辅 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 清 顾炎武 《帝京篇》:“赤县名 三亳 ,《黄图》号二京。”亦泛称记载京都形胜的著作。 宋 郑樵 《〈通志〉总序》:“都邑之本,金汤之业,史氏不书,黄图难考。” 清 钮琇 《〈觚賸〉序》:“ 桥山 陵寝,绘以黄图。”
(2).借指畿辅、京都。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拥 狼望 於黄图,填 卢山 於赤县。” 倪璠 注:“兹云‘黄图’,谓畿辅也。” 唐 骆宾王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诗:“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陈熙晋 笺注:“言京城也。” 清 顾炎武 《京师作》诗:“紫塞吟悲笳,黄图布毡帐。”
(3).借指 中国 。 唐 王勃 《九成宫颂》:“曦望环周,未出黄图之域。” 唐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 清 林则徐 《祭文》:“於戏!有 汾 澮 以流其恶,况茫乎碧澥沧溟,虽蛮貊之邦可行,勿污我黄图赤县,幸邀肸蠁,鉴此肫诚。”
《漢語大詞典》:上开(上開)
元 代杂剧,脚色登场,开始表演,略称“上开”。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末抱监背剑冒雪上开]‘自家 韩信 的便是。’” 元 杨梓《霍光鬼諫》第一折:“[正末重扮 霍光 带剑上开]‘老夫 霍光 ,官拜大司马。’”